APP下载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2018-03-22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钢铁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试验室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概况

(一)企业总体概况

安钢集团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一家集采矿选矿、炼焦烧结、钢铁冶炼、轧钢及机械加工、冶金建筑、科研开发、信息技术、物流运输、国际贸易等产业于一体,年产钢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现代化钢铁集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精品板材和优质建材生产基地,安钢形成了中厚板、热轧和冷轧卷板、高速线材、型棒材、球墨铸管等100多个品种、6000余个规格的产品系列,被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交通、装备制造、船舶平台、石油天然气、高层建筑等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企业科技概况

1.科技投入情况

2011-2016年研发总投入共379964万元,年均增长率4.39%。其中,2011年研发投入57161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1.18%;2012年研发投入61740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1.80%;2013年研发投入59269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1.46%;2014 年研发投入73500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1.60%;2015年研发投入60700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1.63%;2016年研发投入67594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1.81%。

2.研发机构拥有情况

安钢致力于通过健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十五”末由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安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并建成了河南省钢铁冶金轧制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建成了国家级实验室。安钢检测中心被批准为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指定实验室。2007年,安钢技术中心顺利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安钢试验室成为国家法定授权的公正检测机构,具有向社会出具第三方公正数据的资质,质检中心大楼建成投用,同年由国家认可委员会批准的安钢校准实验室成立,2010年,河南省中厚板轧制技术院士工作站落户安钢,安钢科技创新的硬件实力显著增强。

3.科技人才队伍情况

安钢集团拥有16家分子公司,16个职能部处室,6家业务支撑和服务单位;现有员工25277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员工1112人,中级职称员工2675人,初级职称与技工人员3060人。院士工作站在站院士1人,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1名、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名、河南省管企业经营管理拔尖人才6名、河南省管企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河南省管企业职业技能拔尖人才7名、河南省冶金行业专家58人,市管优秀专家及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为创新团队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4.专利情况

2011-2016年累计申请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授权专利98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现累计拥有专利219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2011-2016年申请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11.10%,授权专利年均增长率13.65%。

5.获国家级奖励情况

由中冶赛迪集团牵头,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申报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近年来国内炼铁领域所获得的最高奖项。目前,该项目已形成了一整套覆盖特大型高炉工艺理论、设计体系、核心装备、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成果。

二、主要成效

安钢技术创新发展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科技整体水平,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型技术创新平台。

安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得到了国家与行业的高度认可。“一键式”全自动化炼钢、废水处理工序改扩建及废水综合利用、基于CSLA架构的企业生产制造执行信息化系统等23项新技术通过了通过省科技主管部门鉴定;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13项;主持、参与修订5项国家、行业标准,主持制订的《锚杆用热轧带肋钢筋》行业标准已通过专家详审,目前正办理报批手续,主持制订的《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国家标准已进入起草阶段。

公司利用技术创新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开发了小断面方坯生产帘线钢盘条技术、轻量化汽车用钢生产技术、煤矿液压支架用高强度钢板生产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在汽车轻量化用钢领域,拥有700MPa汽车轻量化用热轧卷板的研究及应用、热轧高强度轻量化自卸车车厢用钢的研制与开发”等多项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国内汽车轻量化用钢领域的引领者。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烧结余热回收发电和焦炉干熄焦发电CDM项目的技术开发、烧结机烟气脱硫工艺研究与应用”等多项技术,为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带来了新的突破。在钢材产品研发方面,取向硅钢、高强度重型机械用钢、石油管线钢等多项产品填补了河南省空白。安钢正在实现以创新驱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为打造“精品安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主要措施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规划融合

面对“十三五”时期国家宏观调控、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环保治理高压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外部形势,结合自身产业调整、产品升级、绿色转型、机制创新等发展需要,安钢紧紧把握国家钢铁去产能、中部大崛起以及河南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充分发挥安钢位居中原的区位优势,深层挖掘已有先进工艺装备优势以及近60年形成积累的技术能力、管理经验、人才队伍优势,统筹谋划,科学论证,形成确立了“创新驱动、品质领先、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十三五”发展战略。

安钢在客观判断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以前瞻的视野,宏大的气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全面提出和推进实施了安钢“1143”发展战略,即“一个指导思想、一个目标、四大战略、三个依靠”的战略体系:坚持以“适应市场、提高效益”为指导,以“低成本运行、服务型钢铁、多元化发展、国际化经营”四大战略为主体,以“管理、技术、人才”为依靠,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双千亿”的目标。

紧紧围绕公司“1143”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本部股份公司真正实现10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非钢产业形成“五个三”的产业布局(“五个三”的产业布局,即做强铸管和铸造基地、自有铁矿石基地和一流的冷轧产品基地,做强服务钢铁主体的冶金炉料、资源综合利用、新兴物流产业板块,做强生活服务和农林、钢材延伸加工配送、工程技术产业板块,做强国际贸易、自动化、新产业板块,打造郑州实业、医院事业和房地产板块“三张名片”),2020年非钢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500亿元,占集团公司总营业收入的50%以上;集团公司形成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双千亿”的总体规模,成为中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受到各方广泛尊重的现代化钢铁强企。

紧紧围绕公司“1143”战略,结合国家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要求,安钢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科技整体水平,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型技术创新平台。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安钢、和谐安钢、绿色安钢”。为实现企业科学、快速协调发展,安钢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的近中期目标。

一是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探索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跟踪国际冶金技术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建成具有一流竞争能力的研发中心,为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围绕“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质量改进、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等研究方向,实施关键工艺、共性技术、边缘学科等前瞻性研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

四是创造适应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形成有效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真正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建立国际国内合作关系,培养出一支能与国际领先企业同步前进的技术人员队伍。

(二)科技投入机制

在投资管理集中管控的原则下,建立科技开发管理办法,对科技投入实行集中管理,维持稳中有升的资金支持,保证每年科技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1%以上,用于新产品开发、前瞻性工艺研究、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等。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近年来,安钢致力于通过健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十五”末由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安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并建成了河南省钢铁冶金轧制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建成了国家级实验室。安钢检测中心被批准为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指定实验室。2007年,安钢技术中心顺利晋升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009年,安钢试验室成为国家法定授权的公正检测机构,具有向社会出具第三方公正数据的资质,质检中心大楼建成投用,同年由国家认可委员会批准的安钢校准实验室成立,2010年,河南省中厚板轧制技术院士工作站落户安钢,安钢科技创新的硬件实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先后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杭锅集团、洛耐院、郑煤机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借脑增智”、“借梯登高”,加快安钢科技创新步伐。现在,以安钢为主体,广泛借助外智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插上了安钢科技腾飞的翅膀。为满足工艺研究、品种开发的需要,近年来添置了当今世界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世界一流科研装备。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目前已拥有涵盖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钢铁制造工序的全流程科研试验室,包括烧结杯试验室、喷煤试验室、铁矿石基础性能研究试验室、矿石熔点熔速试验室、矿石还原性能研究试验室、矿相研究试验室、两个矿石熔滴性能研究试验室、煤粉发热值研究试验室、煤粉可磨指数研究试验室、矿石热裂指数测定试验室、石灰石煅烧试验室、焦炭热性能研究试验室、保护渣性能研究试验室、真空冶炼试验室、钢材腐蚀性能研究试验室、金相试验室、热力模拟试验室、X射线衍射试验室、两个扫描电镜试验室等。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电解抛光机、金相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熔滴炉、铁矿烧结模拟试验机、烟气分析仪、数显线材扭转试验机、HIC试验装置、落锤试验机、金属材料表面硬度仪、试样切割机、钢中夹杂物电解分离检测等现代化分析仪器和质量检测设备。

(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 研发机构

安钢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担负起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产品质量改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外技术合作、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和重大技术决策咨询等职能。经多年的优化调整,安钢技术中心逐步建立起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三级技术创新体系。第一个层次是以技术中心为主的技术开发核心管理机构;第二个层次是面向技术和市场,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专业开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共同技术开发,主要从事前瞻性、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研究。第三个层次是面向企业各生产线,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组织技术攻关、产品市场推广和群众性合理化建议革新活动。

2. 产学研合作

安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了“战略牵引、校企联合、利益共享、持续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目前已与国内10余所大学和6所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先后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展“无预热焊接高强工程机械用钢的研发”,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基于灰体光谱数字化炼钢技术开发与应用”,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开展“热轧屈服700MPa及以上级别高强钢的生产与研发”等科研活动;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针对产品升级和调整规划、转型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继续就“高品质冷轧家电与汽车用钢板研究与开发”、“铁矿石岩相及烧结矿矿相技术研究及人员培训”开展合作;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继续就“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标准制修订”开展合作;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以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围绕“汽车用高强度热轧板卷开发及评价试验”展开合作等。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安钢在创新激励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先后制定出台了《安钢关于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的意见》《安钢‘十三五’人才规划》《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才考核评价指导意见(试行)》《安钢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选拔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聘任的管理规定》《安钢首席操作技能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岗位序列调整方案》《安钢集团公司研究生课题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把人才定位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引进与学历结构优化、培训计划、措施保障等进行了总体规划。

(六)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对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发明创造,保障公司及所有员工的合法权益,技术中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进一步修订了《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利管理办法》《安钢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钢集团技术中心技术秘密管理规定》《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在核心能力、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对专利和科学技术成果的申报、实施与转让等进行管理和激励,逐步形成了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双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七)信息化建设情况

“十二五”以来,信息化建设围绕公司经营决策的调整,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为基础,以深化系统应用、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提升生产运行管理为主线,全面开展工作。持续改进系统功能,有效服务公司生产经营;合理实施系统升级,提升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拓展信息化系统功能。

(八)管理创新方面

作为产业经营型的国企,安钢实施的是“战略管控+经营管控”的企业管理模式。对集团公司下属分子公司的多元产业发展以“战略管控”为主,对钢铁主业的发展以“经营管控”为主。在此模式下,安钢将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了以董事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决策体系、以总经理为核心的执行体系、以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工作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部门组织实施的监督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安钢特色的决策、执行、监督“三大体系”,从管理模式保证集团公司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和企业稳健经营,使管理模式更加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九)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科技贡献率

安钢经过近60年的创新发展,坚持培育拳头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形成中厚板、热轧卷板、高速线材、型棒材、冷轧产品、特钢铸坯等6大类型、40多个系列、1000多个钢种、6000余各规格的钢铁产品,其中高端产品比例达到76%。

安钢技术中心自2007年被国家五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来,以集团公司打造精品安钢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和研制了工程机械、管线、桥梁、高层建筑、锅炉容器、造船、标准件和钢绞线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精品钢产品,并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和产业化。

在创新项目研发方面,紧紧围绕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施品牌战略建设精品安钢的指导思想,在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高端精细产品和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工作。

近年来,安钢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产品中汽车大梁钢等19种产品获得中钢协“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AH60系列低合金高强度热轧钢板等12种产品获“品质卓越产品”;船体结构用钢板等10种产品获“河南省名牌产品”。安钢的产品行销全国,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等地区,产品广泛应用在“神六”飞船、“嫦娥一号”航天工程、西气东输二线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工程、首都国际机场、长江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郑州黄河特大桥、上海101环球金融中心、胶州湾跨海大桥、温州至福州高速铁路、青银高速公路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项目,有力提升了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地位。

安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近两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6项,其中“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理专利35项,授权专利41项,其中9项发明32项实用新型。其专利及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保持在100%以上。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各1项。安钢正在实现以创新驱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为打造“精品安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依托技术进步,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2016年,安钢技术创新活动围绕公司低成本运行、服务型钢铁、多元化发展等发展格局,坚持以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改进为载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种研发与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不断引进与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工艺技术研究和优化进行再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工序节能减排等。

1. 新产品研发。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品种创效优势,以“突出效益为中心,算账经营,灵活经营”为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产销研一体化,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以优质、低耗为主要研发内容,分产线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品,不断强化产品升级、客户升级、服务升级,努力打造技术服务型和产品专用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016年全年计划研发并投放市场58个牌号规格的新产品,产量达7.37万吨,完成年计划的283%。尤其是在重点创效品种方面,2016年汽车及工程机械用钢共实现销售约55.83万吨,同比增加26.99万吨,增幅93.58%,其中700MPa及以上级别的高端高效产品实现销售约28.07万吨,再一次刷新了安钢生产汽车钢的历史最高记录。同样桥梁钢系列2016年共计推广14.15万吨,同比增加6.64万吨,名列全国第三,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突破。

2. 创新项目的实施。炼焦煤实时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一号高炉后期炉役护炉实践的探讨与研究;铌微合金化成本与性能的分析;冷轧镀锌用热轧卷板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

3.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100 吨级转炉复吹长寿技术复吹转炉通过溅渣护炉技术; 基于灰体光谱数字化炼钢技术;1780 热连轧卷取卷形改进攻关;提高高线盘条表面质量控制工艺研究。

(十一)依托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1. 围绕节能减排创效,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2016年节能项目加快实施,节能减排硬件设施取得新突破。

2. 深入开展“能源综合利用降本增效”专题工作,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找准问题,坚持导向,系统部署专题工作,对现有节能设施运行参数、工艺设备参数、物料运输、错峰用电、节能技术改进、发电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台账,制定方案,充分挖掘节能空间。

3. 保持定力,持续发力,提升污染控制能力。2016年,在抓好现有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基础上持续发力,深化污染防治,实施了二炼焦装煤、出焦除尘,炼钢路粉尘治理(4个项目),烧结区3个除尘项目等一大批污染治理项目,使公司污染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管控措施,厂区自然降尘量由33.8t/km2·月降为29.9t/km2·月,总悬浮颗粒物(TSP)由0.25mg/m3降为0.21mg/m3,SO2由0.144mg/m3降为0.130mg/m3,NO2由0.039mg/m3降为0.036mg/m3,CO由1.3mg/m3降为1.1mg/m3,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四、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安钢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科技整体水平,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型技术创新平台。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探索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国际冶金技术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建成具有一流竞争能力的研发中心,为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围绕“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质量改进、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等研究方向,实施关键工艺、共性技术、边缘学科等前瞻性研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创造适应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形成有效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真正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建立国际国内合作关系,培养出一支能与国际领先企业同步前进的技术人员队伍。

猜你喜欢

试验室
施工自检试验室面临问题与应对措施
商品混凝土试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
浅谈偏远山区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规范化的管理
——以广西苍梧梨埠至昭平马江公路№2标段项目工地试验室为例
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东疆口岸试验室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管理研究
DB Living Lab试验室ETCS L3演示试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病证结合
——关键技术试验室发展历程
试论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的质量控制
关于建筑材料检测与试验室管理的讨论
交通工程试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