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 新农村

2018-03-21蒋丽丽

海峡摄影时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年味回老家年轻人

蒋丽丽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今年春节浓浓的年味,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最佳注脚。

一年又一年,转眼间,2018年春节结束,但今年的春节,却带给我别样的感受——家乡的年味比以前浓了。

过年越来越没年味,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慨,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流动,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城市里过年不回村里了,所以过年回村的人少,当然也就冷清;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休闲娱乐的方式足够多,即使回到老家,更多的人也都是选择猫在家里上网或者开上私家车走亲访友去了,当然就不可能出现像过去那样同一个宗族的人聚到一起热闹热闹的景象了。

我的老家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今年回乡过年,我却发现村里和往年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农村硬件发展恰少年

第一个变化是回乡过年的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不管是还没成家的年轻人,还是刚刚结婚的小两口,甚至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大家都更倾向于回老家过年了。我随机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回乡过年的群体,问他们为什么选择回老家过年,基本上大家共同的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在城里过年没啥意思,还是回老家互相串亲戚访邻居问候一下有人情味;二是现在交通条件好了,距离远的有高铁,距离近点的开私家车,回家已经不是什么多折腾人的事;第三点最有代表性,几乎所有受访人群都告诉我,回家过年的主要动力是想多陪陪父母,陪伴是最好的孝顺,这成为现代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群体的共识。

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和便利性并不比城市差很多。尤其是经过新农村建设之后,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网络,有商超,在城里生活的人们回到村里,无论是出行还是上网、购物,都和在城里没啥区别,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原来我回来过年,都是在城里超市一次性买齐过年用的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对老家的小超市不放心,现在回家过年,都是回来后去村里的超市现买,虽然规模没有城里的大,但现在农村的超市都是县城超市的连锁,产品质量没问题。”在上海工作的发小大勇对我说。

乡村文化建设正青春

第二个变化是现在农村过节期间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丰富多样化了。前些年因为大多数在外成家立业的年轻人都不回老家过年,村委社区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很困难,基本上就是留守村中的中老年妇女穿着花花绿绿的秧歌服、舞龙服,抬着锣鼓家什在村里走一圈就算“文艺演出”了。今年的春节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回乡过年的年轻人演出的环节,村委会大院里专门搭建了村级“春晚”的舞台,而且還专门从县城租赁了专业音响设备,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好多天都不出门的老人也特地搬着马扎来看节目。

“现在党的政策对农村的关心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硬件上去了,就是文化生活这些软件的建设也不差,过年让在外的年轻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编排一个小节目,既增加了年味,又让在家的人了解他们的各种幸福和不容易。”村支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乡愁恒久远

第三个变化是农村过年的人情味更浓了。随着回乡过年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已经被放下多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也重新被捡拾起来,比如同一宗族的族人一起在大年三十下午去给祖先们上坟祭祀,虽然只是个仪式,但却因为这样一个祭祀让更多的年轻人增加了沟通的机会,让他们有了更强的“家族集体意识”;再比如大年初一、初二的给长辈拜年、回娘家等习俗,也重新回归,人们在享受七天假期休闲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享受亲情的温馨,这对于常年在外奔波谋生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也是春节年味的一部分。

就年味的话题,我也和几位回乡的年轻人以及几位人到中年在外打拼的“顶梁柱”交流了一下,他们也觉得,曾经淡去的年味,如今又渐渐浓了,这源于物质生活丰富、交通便利之后,人们对于团圆、守岁等饱含中国人节日情感的过节意义的重视,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要追求精神上的慰藉。近几年火起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就是寄托了人们对亲情的眷顾和复杂的感怀。如今,伴随着浓浓的年味,这首歌所透出的伤感多少也被稀释了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年味是中国人过节质量的一个衡量指数,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将大有发展,大有希望,而浓浓的年味,或许可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最佳注脚。

猜你喜欢

年味回老家年轻人
我要回老家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回老家的路上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馒头里的年味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海坛年味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