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体与重构
——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

2018-03-21庞茂琨张杰陈恩深冯健东汤志义朱凡程向君盛葳李永清王向阳张世彦孙建军排名不分先后以发言顺序排列

当代美术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漆画美院漆艺

庞茂琨 张杰 陈恩深 冯健东 汤志义 朱凡 程向君 盛葳 李永清 王向阳 张世彦 孙建军(排名不分先后,以发言顺序排列)

Pang Maokun Zhang Jie Chen Enshen Feng Jiandong Tang Zhiyi Zhu Fan Cheng Xiangjun Sheng Wei Li Yongqing Wang Xiangyang Zhang Shiyan Sun Jianjun (No Preference Ranking, in Order of Speech)

1杨富明无尽木板漆画、大漆95cm×60cm1986

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

2017.11.29—12.10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2沈福文虾木板漆画、大漆62cm×80cm年代不详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学科,是由我国著名漆艺大师沈福文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最早创建的。

立足于四川美院开放的学术氛围,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学科以实干精进精神不断推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漆艺术逐步完成了从工艺本体到艺术自觉的升华,成为具有独特学术品格及艺术面貌的学科及专业。在这一过程中,川美漆艺人持续探索漆艺的当代可能性,以“画在漆先”及“跨界融合”等鲜明的学术主张,持续推进了从传统意义的表现到现代意义的艺术本体重构,建立起当代漆艺术新的表现及教学体系,形成了今天川美漆艺术独特的学术品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美院现代漆画以平面二维的表现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多件作品在全国美展获奖,在全国建立起重要影响。2007年,漆器艺术工作室恢复,通过实验延伸及改变传统漆艺,川美漆器教学进入到跨界漆艺、实验漆艺新阶段,漆器艺术呈现为另一种鲜明的当代性。

纵览川美半个多世纪漆艺术在视网膜表现与视觉思想的紧密结合,不论是现代漆画、实验漆器,还是当代漆艺,我们认为,走自觉精进之路非常重要。

3肖连恒花与桃木板漆画、漆粉、蛋壳80cm×80cm1997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拓展当代的艺术发展空间,四川美术学院高度重视发挥漆艺术学科重要作用。同时,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我们与全国艺术院校及同仁共同努力,推进漆艺术学科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教育及文艺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张杰:漆艺术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而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的创办者之一沈福文先生,通过对传统漆工艺历史的爬梳,漆工艺技法、媒材的挖掘,为中国现代漆艺术体系的建立,并把漆艺术教育提升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沈福文先生带领下,四川美术学院的漆艺术专业教育成果丰硕,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漆艺家和漆艺教育者,创作了一大批在中国漆艺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漆器和漆画作品,在漆艺历史和理论的研究上也形成了一批成果。经过川美几代漆艺家的探索和努力,现在,四川美院的漆艺术已经形成了漆画和漆器两条线并行发展的态势,在当今的中国漆艺教育界可谓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我想,通过这个展览,从数量较少的作品管中窥豹,部分地展示和检验我们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同时,我们也诚挚地希望借此机会,向美术界的各位专家和各兄弟院校同仁们请教,以共同推动漆艺术事业更好地发展。

陈恩深:四川美院漆画的发展有四个关键词,是一种纯粹学术品格的探索精进,一则有画底,二则有选题,三则能开创,四则敢担待。一则有画底,画底是绘画底气的意思,沈福文先生虽然学的是漆艺,却有着几十年深厚的绘画学习的底蕴,最早由敦煌图形开始了中国漆画的开创典籍,并且最早跨时代地将漆工艺作为学科专业来发展,从而奠定了川美漆画的基因。在留法归国与沈老同时创办川美的、被法国人称为东方色彩大师的李有行先生的色彩,对我们专业的深刻影响,设定了色彩之美重于漆质之美的美学倾向。三是川美艺术范围的开创方式,对我们深入教育,学院领导更是鼎力支持,鼓励创新。传统固然重要,发展更重要,这也是川美的学风。第四点是美学的关注与呵护,使得川美更加精进,尤其漆画作为重点学科以来,有了明确的指向。以上四点奠定了川美漆画发展的底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取得了成就,应该为此而高兴,但是我们仍有一种心结,一直在反思,考虑我们到底做得对不对。基本形成了六个问题:一,对待传统的理解到底是守成,还是精进;二,他山之石的研究,还是仅在此山的研究更见效;三,如何理解文化知青;四,如何理解漆画这一国粹的艺术,它的国粹性何在;五,一个时代当有一个时代的气象,这气象意味着什么;六,漆画教学到底是精神启迪还是技艺的结合更重要。

冯健东:在漆画界始终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漆画是绘画与工艺美术结合的产物。但这几年,通过深入思考,我觉得中国的现代漆画是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工艺结合的产物,它的历史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现代漆画的开创性思维,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位先生——吴埜山。早在1929年,他就用西方的素描方法和金漆画的技法做出了创新。所以可以明确地说现代漆画有80多年的历史。

现代漆画的开创者——沈福文、雷圭元、李芝卿、吴埜山,他们都受古希腊美术的影响,而且在美术学院里探索中国现代漆画,从教学的角度实现一步步的探索。从实践而言,最早的是沈福文先生,这恰恰体现了川美的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都是通过工艺美术专业的渠道来培养漆画艺术,这存在着根本性的结构问题,一是生源,招生依靠的是工艺美术的标准而不是绘画的标准。二是,工艺美术不可能有足够的绘画基础、创作训练,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要通过绘画的渠道来培养漆画人才。我期望川美能开个好头,使漆画教学得以转变和发展。

这次的展览开了个好头,希望将来能有更大规模的展览,甚至巡展,使它对中国漆画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做出更大的贡献。

汤志义:川美的漆艺术教育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学术面貌。我来自福建,一些福建地区的漆艺术家和川美的艺术家其实有一种时代共同的特征。中国现代漆画发展主要在两个区域——川美和福建。川美在漆艺学科的建设是非常早的,从沈福文先生到陈恩深老师这样一个传承的过程,也是学科的建设过程。我觉得川美传承与独创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且一直在深化。

今天的主题是“本体与重构”,我也想探讨一下漆画学科与传统手工艺学科分离的可能性。现在在一些综合院校,漆画学科被单独放到绘画学院。我想如果以纯艺术的审美和标准来设置漆画课程,这个课程设置将是相对的。如果说漆画学科是一个枢纽,那么它应该回到它该回去的地方,我希望川美能做一个新的引领。

朱凡:我和漆画有着不解之缘,一直关注着它一步步走来。我作为美协分管漆画工作的人,更多的跟漆画家探讨漆画的发展之路。漆艺术从工艺美术走来,绘画性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这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漆画发展,应该作为一个画种独立出来,把它确定为美术大概念中的一分子,应该把绘画性、艺术性放在前面。

4陈恩深四月的漫步木板漆画、聚氨酯105cm×120cm1989

漆画是多元的,对漆材料的认识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大漆,大漆只是一种媒介,有所局限,只有添加材料,才能赋予漆画更多的丰富性。我们对材料应该更有宽容度,“漆画”完成的是画,画是最重要的。

四川美院从作品到教学体系都让我感动。他们很自信,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也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有一些作品在全国范围都很有影响力。希望四川美院的漆画能在大美术的概念里吸收更多、更好的艺术资源,把漆材料的特性抓住,跟艺术家们的艺术修养结合,再和精神层面的追求结合起来。希望四川美院能异军突起,站在中国漆画的高峰点上,成为更好的平台。

程向君:我在1996年编辑《美术全集》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四川美术学院,那时候就感觉到四川美院的漆画专业的传统是非常深厚的,而且脉络很清晰。所以我看到这次的展览对学科的梳理,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体现了川美漆艺术的特色和学术性。

这次展览体现了川美漆艺术专业学术上的自信,但是非常遗憾,展厅不能容纳整个学科的建设成果。我觉得川美从基础教学到研究生教育都是非常完整、有体系的,四川美院漆画的教学可以成为目前国内高等美术教育、漆画教学的示范。从漆画的特点上来说,我觉得川军的力量也很强大,他们的作品特征明显,这也是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同时我也看到新一代的压力,下一步怎么把学院的学脉传承下去,在构建新一代的体系当中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具体的任务,但我觉得还是大有希望的。

盛葳:我想对四川美院的历史而言,更多的是强调雕塑或者油画这些传统,但是今天把不同的面向,不同的传统都全部展示出来,给大家展示出一个多元化的四川美院,我觉得这样更能够呈现出四川美院历史中更有机的生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5何艳六个方块漆、夏布、瓦灰30cm×20cm2016

我想川美的漆画可以从两个方面谈,第一,地域的角度。川美的漆画有自身的脉络,不仅仅有自身的历史,而且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我更想谈的是,怎样从全国的视野来看待漆画以及四川美院的漆画。漆画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被我们重视的历史很短,在20世纪20—40年代,漆工艺和漆画才开始出现,才被作为民族传统被给予很高的关注。我们今天说民族传统,实际上是指现代意义上重新建构的传统,漆工艺或者漆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出现的。沈福文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西域写生,这构成了中国漆艺的第一次现代转型。

第二次转型是学院化。以前漆画是民间流传的,是师徒制,这意味着它不是艺术,而是工艺,只有被放到学院里面才有可能对它进行艺术化的塑造,或者说学术的追求。这就构成了陈恩深先生倡导的“画在漆先”,也就是漆画的第二次转型,目的就是建构漆艺的本体,以及在本体系统之下的语言系统。沈福文先生完成了这个基础,真正完成学院化的实际上是在陈恩深先生这一代人。他使得漆艺变成艺术,而不是手工艺。

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漆画的第三次转型。我们已经建构了本体,塑造我们,又约束我们。本体需要被解构,之后再重构。但是漆画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完全抛弃了漆画的本体,那么实际上也就不再有漆画这个东西了,但是如果不舍弃本体就没有办法发展。今天如何重新界定漆画的边界,是特别重要的工作。我想作为漆艺家,首先要认识本体,也要去掉一些壁垒。这实际上是本体边界的问题,而不是实践问题,我想今天不仅是对四川美院漆艺的思考,也是在全国视野下对中国漆艺或漆画发展重新思考的平台。

李永清:参观了“本体与重构”展览,我非常震撼,特别是关于川美漆艺术历史的文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福文先生在四川美院,把民间的传统的漆艺作为一门学科架构在高等艺术院校,我觉得这是非常跨时代的。

四川美院对漆画有特别大的贡献,我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了川美漆艺的状态、理念,我感慨的是川美漆艺“反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说一种教学的形态。漆在川美,完全是一种物理上的概念,这个建构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让我们看到了跨界、实验性的漆艺。

6何豪亮泸沽湖之晨木板漆画、大漆92cm×41cm1973

南艺和川美漆艺术的渊源在三四十年前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南艺的教学实际上都是川美的延续和延伸。南京艺术学院漆画的进步与川美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王向阳:通过展览,“本体与重构”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来。川美的教学体系非常到位,漆艺术老中青的这三代艺术家,像川流不息的河流,他们对绘画、对主体语言的理解非常清晰,这是展览给我带来的感觉。

漆艺术具有绘画性、色彩性、语言性,另外也有当代性。川美年轻的艺术家们在陈恩深老师的带领下,在漆和漆画共生的状态下创作,这是漆的绘画状态的体现,创作不限于材料,它只是一个绘画的表现。通过一代一代艺术家对绘画本体的建构,让大家慢慢感受到漆画的艺术。

张世彦:“本体与重构”展,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很震撼。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很多用多种漆材料创作的作品。四川美院的漆画家,用绘画的方式,以漆为媒介进行创作,这样的发展值得赞扬,而且很成功。中国漆艺术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从七千年前一直到现在,永远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加入。这样开放的状态不应该在我们这代终止。我在这次展览上看到了川美对漆、对新材料使用的勇气,而且的确取得了成绩。

现在中国美术界各个画种,出现了大量小品类的作品,但这就忽略了传统绘画艺术承载教化、承载道、承载志的使命。四川美院重视本体和重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接下来也应该重视延续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通过作品发表我们对世界、人生、价值的思考。如果在漆画界有人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人生、世界、价值的思考上,那么漆画将有更开阔的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中国当代漆画几十年的历史,在题材上却没有开拓,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当代漆画,如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算的话现在也有80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有自己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并且开始撰写漆画史。

孙建军:漆画真正作为一个画种存在只有几十年,这是一个历史的结点,需要我们去总结,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也利于漆画的发展。

这次的展览体现了对四川美院历史的回顾。川美虽然在重庆,但是很多专业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漆艺专业。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因为抗日,很多院校都转移到重庆去了,这段历史使川美具有了深厚的传统,从此次展览也可以体现出来。从沈福文先生到陈恩深先生,一直发展到现在,逐渐发展成了一批人,甚至扩展到全国。现在川美在这条路上,从教学到创作一直在探索。

但漆艺术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整理漆艺术的文献,这对漆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件事,能使更多人了解漆画,了解漆画成为一个画种的艰辛的历程。川美应该很注重历史,注重传统,注重研究,注重发展,这些方面要继续坚持。同时,我觉得眼光应该放宽,梳理整个漆艺术的发展史,对当代艺术将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漆画美院漆艺
李思思漆画作品
现代漆艺首饰的趣味与创新设计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桑坤利作品选登
杨国舫漆画作品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乐志婷作品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张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