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声乐教学模式及对我国高校的借鉴作用

2018-03-20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声乐考试俄罗斯

王 沛

(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1 俄罗斯声乐教学体系形成的背景

(1)声乐教学体系的雏形。在16世纪末,俄罗斯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在西欧开始了一次为期一年的匿名长途旅行。在这一年中,彼得大帝亲自体验了西欧各国的众多工作,对西欧的发达赞叹不已。1698年,彼得大帝回到俄罗斯的同时,也带回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文化和艺术。在声乐艺术方面,他鼓励俄罗斯人欣赏西方古典歌剧和咏叹调,并于1702年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上建立了俄罗斯第一家公立歌剧院,为歌剧和美声在俄罗斯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同时还创办了第一所非宗教的学校,这也是俄罗斯声乐教育的雏形。

(2)声乐教学体系的发展。声乐歌剧这门原本属于西方的艺术,在俄罗斯经过百年的沉淀以后,终于迎来了巨大的质变。在19世纪,以格林卡(М.И.Глинки)、穆索尔斯基(М.И.Мусоргский)与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等著名作曲家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乐派,逐渐形成。这些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套曲与歌剧作品,最著名的有《跳蚤之歌》《死之歌曲》《伊凡·苏宁》《叶甫根尼·奥涅金》等。19世纪60年代,由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和凯撒·居伊(Цезарь Антонович Кюи)等俄罗斯著名进步作曲家组成的强力集团,成为了俄罗斯声乐作品创作的主力军。这些作曲家为俄罗斯声乐教学积累了海量的作品,为俄罗斯声乐体系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3)声乐教学体系的形成。在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蜕变后,现今俄罗斯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模式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声乐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歌唱家,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检验,这种科学的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快速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俄罗斯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

俄罗斯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其独有的特点。与中国声乐教育相比,俄罗斯声乐的教育特色是教学理念遵循以“技术”为“艺术”服务的原则[1],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的招生模式。俄罗斯高校的声乐专业招生模式不同于中国,没有艺术类省级统一考试,艺术类学生入学必须要参加由学校安排的招生考试。除了考核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外,还对考生的专业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必须经过多年的训练,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准。在声乐考试中,会让学生连续唱三四首不同类型的作品,要求非常具体,有的学校按作品的时期来分。用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学生在声乐演唱上有基础、有天赋,考试的严格也使大部分学生都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声乐学习中,既能保证学校的良好学风,又能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2)独特的聘任模式。俄罗斯高校对于声乐教师的聘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国内高校的声乐老师招聘制度,在俄罗斯的高校里,所有的声乐教师都是职业的歌唱演员,必须先成为歌唱演员再被学校聘任,而且被学校聘任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表演能力。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脱离以实际的演唱和舞台表演能力为前提的声乐教学不会有含金量,声乐教师教出优秀学生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俄罗斯对声乐老师考核的标准在于,老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达标。没有通过考核的声乐老师会直接被学校解聘,这种模式极大地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俄罗斯,许多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在教学一线进行课堂教学,还在开音乐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2]。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音乐学院有一个传统,就是在老师去世后,会在其生前使用过的琴房门口挂上一个铜牌,上面有这个老师的姓名和生辰等信息。这个传统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很具有俄罗斯的特点。

(3)科学的教学方式。在俄罗斯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采取的是二对一的上课方式,即一个声乐老师、一个艺术指导老师对一个学生。声乐老师专门教授学生声乐技巧和发声状态,而艺术指导老师则是在为学生弹奏歌曲正谱伴奏的同时,负责教授学生音乐的处理、语言的规范。这种模式在减轻声乐老师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俄罗斯的声乐教育将基本知识和能力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习者基本功的学习贯穿整个声乐学习始终[3]。所以,大多学校都是一周两节声乐课,一节专门的艺术指导课。这种课时的安排方法既让学生不至于遗忘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又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上课内容和练习歌曲,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快速进步。课时量是声乐学习效果最主要的保证,在课时量充足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后甚至可以不用自己单独练声,能够做到在初学声乐的过程中,每次发声都有专业的老师帮忙把关声音的技巧和音乐的表现。这种良好的歌唱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声乐道路产生极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歌唱状态稳定,声音富有表现力。

2.4 多样的实践模式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的重要性永远是排在首位的。所以,声乐的学习地点不能仅仅在琴房,很多知识和心得都必须在舞台上亲自实践才能学到。这就要求老师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大量的表演和观摩机会。

(1)演出模式。在俄罗斯高校的声乐学习中,学生收获到一些声乐技巧和理论以后,声乐老师将会帮忙安排表演的机会。这种表演的形式很有特点,表演一般会以声乐沙龙的形式来进行,演出地点也是在一个不大的地方,例如小教堂或者音乐教室,演出的大门向社会开放,不要门票,谁都可以来听,一般演出的时候,观众不会超过10个人。在演出完成后,老师会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和总结。

(2)比赛模式。在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了以后,声乐老师会带领学生去参加声乐比赛。比赛和演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要求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绝对过硬。刚开始,比赛的目的并不是去拿奖,而是锻炼学生,使学生在任何表演场合都能发挥稳定。但是时间、经验积累够了以后,学生在声乐比赛中一般都会拿到不错的成绩。

(3)考试模式。俄罗斯高校的声乐考试跟国内截然不同。首先,舞台设计更加专业,而且历史悠久,这种舞台会带给学生仪式感和严肃感,学生对于音乐会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其次,考试是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一场考试就是一场小型的音乐会,要求学生在不休息的前提下唱完七八首各种风格和难度的作品。最后,学生考试音乐会的评委坐的位置也非常有特点,所有评委老师都坐在音乐厅的最后一排,这种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4)交流模式。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高校的声乐教育并不保守,每年都会有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和教育家到各个高校讲学和开音乐会。这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顶级的歌唱家,在开拓了他们眼界的同时也更容易帮助他们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树立目标和榜样,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确立声乐学习的方向。

2.5 科学的培养理念

俄罗斯高校声乐专业培养模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和目标非常科学,是要将声乐专业的学生在经过4年的学习后打造成专业的独唱演员,学生胜任所有与声乐相关职业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有很强的独立演唱和表演能力。俄罗斯高校在声乐专业的课程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严格保证声乐演唱的教学质量,还开设了形体课、合唱课、指挥课等课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俄罗斯高校声乐专业的培养理念很明确,不仅要将学生打造成为优秀的独唱演员,而且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各种与声乐相关的职业,并且培养出从事这些职业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可以自己去选择毕业后的发展方向。

3 对国内高校的借鉴作用

(1)招生形式。我国大部分的省份每年都会举办艺术类统一考试,然后按考试分数统一报考学校。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对艺术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像文化课高考一样集中报考学校。但这种方式有两个弊端:第一,全省的艺考生都是被某几个评委老师打分,每个评委都要听几千个考生,工作量极为繁重,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工作失误,而这种失误直接决定了考生的未来。第二,按省统考的分数报考学校的方式,会造成学校接收的学生专业程度不平均,造成这种恶性循环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没有好处。这种艺术统一考模式也使很多考生走艺考的捷径,很多学生在短时期内突击学习几首歌就去参加艺考,通过突击努力迎合评委老师的口味来拿分,钻艺考的空子。而这些学生并不是真正热爱声乐艺术,也不一定有音乐天赋,所以在毕业后也带来了就业问题。

要避免这些问题,可以借鉴俄罗斯高校的声乐招生模式,将艺术类集中几天统一考试的压力分散到具体的高校,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把考生艺考的方向细化到每所高校甚至到每个导师。这样可以避免几千个考生在一两天内匆忙地结束考试,考官可以更仔细地考察学生的水平,既保证了招生质量,又避免了每所高校招生质量不平均的问题。

(2)教学模式。国内高校对声乐专业的课时安排一般是多对一的模式,多个学生对一个老师,一般都是上声乐小组课。这种课有两种上课模式:一种是上集体课,练声和唱歌都是几个学生一起;第二种是分开轮流上课,一节课几个学生分时段上课。这两种上课模式的效率都不是很高,可借鉴俄罗斯高校的课时安排模式,首先要从课时时间上保证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国内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课堂上,声乐老师一般都是兼任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负担很重而且效果不佳。并且声乐教师并非钢琴专业,专业的正谱伴奏很难弹奏下来,所以大部分高校的声乐老师都是为学生的歌唱即兴伴奏。即兴伴奏并不规范,长期让学生合即兴伴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没有好处,以至于很多学生只有在音乐会或者考试的时候才能接触到正谱伴奏。国内高校的声乐专业应该让专业的艺术指导老师参与到声乐课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可以使学生表演作品变得更加规范。

(3)艺术实践方式。艺术实践也是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模式中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演唱能力的提高要以加强声乐训练和声乐技能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舞台艺术实践恰恰提供给了学生声乐演唱的直接经验获取和积累的良好平台[4]。而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实践几乎全靠期末考试和毕业音乐会,其他时间,学生几乎全是在琴房进行声乐的学习,没有舞台表演的机会。一个好的歌手需要不断地在舞台上进行学习和打磨,只有在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以后,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演出环境。高校应该为声乐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出和实践机会。在国内高校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歌唱能力方面的训练也需加强。每个学期,声乐专业的学生都唱不了几首作品,考试也只需要完成一首作品就能交差。这种学习模式不足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歌唱能力。想要获得良好的声乐学习效果,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习和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作品的积累是声乐专业的学生艺术水准提升的关键。

(4)培养理念。声乐专业在我国一般分为两个方向,即师范专业方向和表演专业方向。师范专业培养声乐老师,表演专业则是培养歌唱演员。这其实是存在误区的,上文已经提过,声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学科,一个好的声乐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歌唱演员,朝着声乐教师的目标培养学生是中国声乐专业的一个误区。没有实践和表演为支撑的声乐教学都是纸上谈兵。俄罗斯高校声乐专业培养理念先进,在保证学生成为优秀独唱演员的同时给予学生各种发展的可能。这种培养理念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借鉴,这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

4 结语

我国高校早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对于俄罗斯的借鉴非常大。在建国初期,我国对于西方先进文化艺术的认识大部分都是向前苏联学习过来的,在现阶段的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中,我国没有俄罗斯那么深厚的底蕴,发展和形成的时间也尚短,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需要高校声乐教育者不断总结经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5],在学习外国先进体系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逐渐发展出一套成熟完整又富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声乐考试俄罗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另辟蹊径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