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粳稻收获指数研究及超高产育种设想

2018-03-20钏兴宽李国生王硕王锦艳康洪灿杨钏杰

中国稻米 2018年1期
关键词:粳稻株高高原

钏兴宽 李国生 王硕 王锦艳 康洪灿 杨钏杰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第一作者:bscxk@163.com)

水稻收获指数(HI)是指稻谷产量与地上部生物产量的比值。发生于上世纪50-70年代以矮化育种为重点的第1次绿色革命使我国水稻增产20%以上,重点解决了高秆品种分蘖力弱、株型差、易倒伏、耐肥性差、单位面积库容量低等问题,核心是将稻谷收获指数从0.3提高到0.4以上[1]。当前水稻主要栽培品种的收获指数一般在0.5左右,特殊品种超过0.6[2],超级杂交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已经达到了0.55~0.62[3-4]。多数研究认为,稻谷收获指数是可遗传的性状,表现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遗传力不高[5],但育种实践认为,2个高收获指数亲本杂交后代多数表现高收获指数,收获指数是品种特性之一。稻谷收获指数与株高和植株群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既是光合物质形成、转运、积累效果的综合表现,也是田间管理、群体控制的结果。云南高原粳稻育种应用同样经历了从高秆大穗到矮秆多穗的变化,产量不断提高,表现在收获指数不断提高。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高原粳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自主的品种选育应用体系。在云南粳稻高产育种中,有关穗粒结构的争论较多,但从收获指数的角度研究云南高原粳稻至今未见报道。蒋志农[6]在总结大穗型和多穗型品种优劣的基础上提出高原常规粳稻株高100 cm,分蘖率中等,每穗实粒100粒左右,千粒重25~26 g的“中间型”结构,育成了一系列粳稻品种,实现了9.0~10.5 t/hm2的产量目标,其实质就是在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株高,增加生物产量从而提高产量。高原粳稻如何实现更高产量目标,值得育种工作者深思。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近年来云南省育成的几个代表性品种为研究对象,各品种情况见表1。

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 m2。试验于2015年4月8日播种,播种前统一晒种2 d后用药剂浸种72 h,常温催芽24 h。采用旱育壮秧,每hm2秧田播种合格净谷450 kg,栽插密度为33.3万丛/hm2,每丛栽2个基本苗,等行移栽,行距为25 cm,株距为12 cm,每小区栽8行。试验按当地正常施肥管理。

移栽后10 d每小区定点10丛调查茎蘖消长情况,调查田间有效穗数、株高。成熟期每小区随机取3丛进行室内考种。于2015年10月5日统一收获,收获时每小区收地上部分50丛分别计算稻谷净质量和稻草干质量,折算收获指数。按小区净谷计产。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收获指数、产量和主要性状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选用的参试品种具有高原粳稻品种的代表性,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参试品种的收获指数在0.499~0.545之间,收获指数最高的品种是岫粳18号,为0.545,楚粳27号最低,为0.499,其余品种收获指数均在0.5以上,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收获指数与产量和主要经济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收获指数与产量、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穗长呈正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株高的相关系数为-0.7445,达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表1 参试品种情况

表2 品种收获指数、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表3 收获指数与产量和主要性状的相关性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参试高原粳稻品种收获指数基本达到了0.5以上的正常水平,收获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水稻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HI),在现有高原粳稻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提高收获指数还有一定空间,理论上讲,收获指数从0.50提高到0.55,水稻产量将增加5%,增加到0.60,将有10%的增产效果。因此,发掘利用高收获指数的种质资源,育成收获指数0.6左右的高收获指数品种是高原粳稻高产育种努力的方向之一。

按照上式,保持正常收获指数水平,要实现水稻产量突破关键是提高生物产量。为此,袁隆平院士提出了今后超高产杂交稻育种设想是增加株高,大幅提高生物产量[7]。当前高原粳稻的收获指数均达到0.5以上的正常水平,提高产量的途径更多的是依赖生物产量的提高。在现有株高条件下,高产水稻靠加大群体增加生物产量已经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增加株高重新调整植株的空间分布来实现。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粳稻收获指数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增加株高可能意味着收获指数降低,同时因株高增加,倒伏肯定是避不开的实际问题。那么,是否又回到了高秆品种的老路上了呢?按照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高秆品种”必须是收获指数保持在0.5以上,具有超强抗倒伏能力,产量超高的“超级”品种,这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作深入改造。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1]何强,邢俊杰,舒服,等.水稻收获指数研究概况与展望[J].杂交水稻,2012,27(6):3-5.

[2]何秀英,廖耀平,陈钊明,等.收获指数在水稻高产育种中的作用[J].种子,1999,5(6):39-41.

[3]廖耀平,陈钊明,陈顺佳.高产高收获指数水稻新品种粤香占的主要特性及其讨论[J].中国稻米,1999,5(2):11-12.

[4]邓华凤.长江流域超级杂交稻目标性状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5]李晓方,毛兴学,罗文永,等.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3):3-6.

[6]蒋志农.云南稻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7]袁隆平.选育超高产杂交水稻的进一步设想[J].杂交水稻,2012,27(6):1-2.

猜你喜欢

粳稻株高高原
近10 年云南省育成的粳稻品种性状分析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