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技工,最牛!

2018-03-19邓圩

时代风采 2017年23期
关键词:匠心技工金牌

邓圩

在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不但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也荣登金牌榜首位。在大赛六大类项目中,我国全部有金牌入账,体现出相对全面均衡的职业技能竞技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力量、担当与朝气。

这些金牌工匠们“牛”在哪里?如何长成?未来又将如何传承自己的技艺和匠心?

初心:“让世界因我们而为中国点赞”

一手端着焊枪,一手捏着焊丝,在一块块钢板上轻点慢抹,火花四溅,缕缕青烟腾空而起。“持笔人”手法娴熟,动作灵活,焊丝跟着焊枪的节奏匀速游走,焊缝在一层层弧形线条中展开,像鱼的脊骨般均匀、平滑,每道鱼鳞状焊纹间最宽与最窄的地方差距不超过1毫米……“第一名,中国,宁显海!”随着裁判宣布比赛结果,22岁的年轻人站上了焊接项目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将国旗高高扬起。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中国代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荣登金牌榜榜首。梦想开花,载誉归来,少年心性掩饰不住心中喜悦。

然而在奖牌、掌声、鲜花和闪光灯的背后,这群少年也承担着别样的“苦”。

宁显海至今记得第一次做焊接实操的情形:身体四周都是耀眼的火花,熔化的铁水滴在衣服上,瞬间烧出一个破洞,刺痛袭来,手臂上很快起了水泡;训练仰焊时,忽略了铁水正滚落而下,胸口传来钻心的痛,衣服都快燃起来了,于是赶紧扔下焊枪,用厚手套扑火。

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金牌获得者梁嘉伟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根纤维扎进手指:只有0.25微米粗细的玻璃纤维,扎进手指里钻心地疼,光纤是透明的,根本找不到具体位置,一痛就是一个月,只能忍着再练;手掌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一层,戴上手套继续干。

但年轻人,从来就不乏苦中作乐的本领:

“这也是焊工的军功章呀。”宁显海的双臂上散落着蚕豆大小的伤疤,有些地方烫疤甚至成片,他却这样打趣。

“瓷砖切口已经伤不到我了。”崔兆举举着已经被磨出一层厚厚茧子的双手俏皮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装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胡萍面对密集训练的高压态势,这样在微信签名栏感言。

“匠心”,就如在这苦乐参半的训练中磨砺成的“珍珠”,熠熠生辉。

瓷砖贴面项目,崔兆举的作品做到了以一根金属杆贴在瓷砖平面上中间不透光,同时一张A4纸不能插进去。

光纤熔接操作,选手30分钟内熔接60芯可以得到满分,而梁嘉伟以85芯的数量让世界惊叹。

塑料模具工程项目上,张志斌做出的钢铁装备,每一个长宽高数据,误差正负值不超过0.01毫米,这相当于1/7根头发丝的宽度。

成长:“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

“刚刚入校时,我就是想掌握一门技术在社会上立足。但后来,我从技术中找到了兴趣、发现了乐趣。”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本届大赛唯一的阿尔伯特大奖(世界技能大赛最高荣誉)获得者宋彪告诉记者,有一天,当他审视自己刚完成的作品时,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它光洁的表面上,那种美好一下子击中了他,这就是宋彪那颗匠心最初的萌芽。

新奇的兴趣、成功的喜悦、榜样的力量、自我的要求……初心,以一种由内而生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年轻的技工,在磨砺技能的道路上从不止步。

杭州最热的时候,气温38摄氏度以上,室外地面温度更是接近50摄氏度。为了掌握胶泥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崔兆举经常在这样的室外环境下练习,一天6个小时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一个作品需要600块左右瓷砖,识图、切割、镶嵌和抹缝,周而复始。崔兆举就是在这样无数个训练周期中,伴随着身后越垒越高的废瓷砖走向世赛的舞台。

枯燥而艰苦的重复训练是每一名工匠成长的基础,然而练就绝活,不是“熟能生巧”一词可以简单概括。

制作我们平时插网线用的小小水晶头,是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基本功。上一届大赛中国选手最好成绩是17秒,梁嘉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15秒。他从学校借来三个摄像机,从多个角度记录每天的训练情况。通过反复回看,他发现自己“做了太多的多余动作”,而多做一个动作就要比对手多花1.5-2秒。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重新制定操作步骤,再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多琢磨、找方法、求创新,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每一次训练都有进步和收获。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宋彪和许多其他选手一样,专业知识基础较差。然而凭着对技术的热爱,他拿出了之前学习时从未有过的劲头刻苦钻研,如今不仅在机械知识、气动液压等专业上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而且自学了电气等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知识。

当“中国制造”迈向新时代的“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鼓点激发着中国技术教育快马加鞭,培养“高智、高技”且独具匠心的“新蓝领”,成为技术教育重要的目标。十几年来,技术教育在广东从弃若敝屣,到如日中天,每年3月就有企业挤进各大技工学校“抢人”,技工学校优质就业率达到99%左右;所有的专业都长期对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变化,对学生的培养成才探索出一条成熟的路径。

如今,上届金牌得主张志坤已经是母校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师,弟弟张志斌也正在办理手续留校任教。两兄弟的父母在东莞大朗镇的制衣厂打工已经将近20年,靠着微薄的工资支撑全家的生活;哥俩凭着过硬的本领,一毕业就享受相当于副教授级别的待遇。两代人之间的差距,正是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与新一代产业技术工人的差别。

有专家表示,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在这群金牌工匠的人生选择和职业发展上,都折射出技工教育的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渴望、“工匠”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

传承:“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工匠,展现中国力量”

“工匠精神”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也在年轻的宋彪心中激起涟漪。在他心目中,新时代的工匠,除了需要具备工艺、道德、专业知识外,还对创新、优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认为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秉承匠心,对于自己所做之事认真投入,追求完美与极致。就比如做衣服,每一刀、每一针、每一线,都应该做到滴水不漏。”胡萍放下手中的剪刀,认真地说。

得益于《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工匠精神”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等种种努力,整个社会对于高技能新型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前,全国技能人才规模达到1.65亿人,每年有2000多万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年保持在98%以上。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带动了更多青年选择技能成才之路,也为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鲜花与掌声之后,崔兆举的生活重新回归平静,他又坐回了工程管理高技班的教室里学习。他说:“今后,我要把在比赛中获得的经验传授给我的学弟学妹们,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优秀的工匠,展现中国力量,发出中国最强音。”

即將踏上教师岗位的张志斌则认为自己同哥哥一样,正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国家给了农家子弟免学费上技校的机会,而技工院校提供的专业教学和成才之路让这些贫寒的农家子弟能够大展宏图。母校7000多名在校学生,大部分招收的是广东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学位供不应求,毕业生供不应求。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更多的“张志斌”将从这些学生中涌现。

身为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教师的梁嘉伟在给学生上课时更加充满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我觉得这句话特别令人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发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源(《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匠心技工金牌
从技工到英雄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有惊无险的金牌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金牌礼物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