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3-19丁贞权方绍正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价值观

丁贞权,方绍正

(安徽建筑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

志愿服务是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开展的无偿的公益性服务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需求,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发展的需要。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这两个《意见》对志愿服务都进行了强调,体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彰显了志愿服务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1 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1.1 志愿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精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引领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凝练和升华。志愿服务来源于西方,同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我国传统文化的 “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积德行善”、“慈悲为怀”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以及古代的“义仓”“义米”“义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志愿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精神都有共同的理论渊源——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早已具备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要素,志愿服务继承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承。

1.2 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和内涵基本一致

志愿服务是有着内在价值支撑的活动,这种价值支撑就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过程中遵循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它以利他主义为宗旨,关爱社会、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的爱国情怀,善意和关爱以及奉献和敬业精神,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都是基于一定道德良知引发个体对生命价值、世界、社会和人类的一种价值观点与积极态度”[2]。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志愿服务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促进了志愿精神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保持和普及。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公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有了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有觉悟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营造的社会氛围,推动人们参与志愿服务。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民族、时代精神让中国人更有归属感,使志愿精神发扬更有持久性。

1.4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价值观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参与和体验的过程,是获得一种精神、一种立场的不懈追求的实践过程。”[3]14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日常行为和平时生活实践中去“落细”“落实”“落小”,全方位地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志愿服务形式多样,方式灵活,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4],具有“细”“实”“小”的特点。因此,志愿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它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将‘形而上’的核心价值观与‘形而下’的具体实践有机融合”[5],其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以及外在表达。

2 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20国集团杭州峰会服务中,数百万大学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把个人时间和精力无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大学生志愿服务涉及扶弱助残、社区关怀、爱心家教,会事、赛事服务、环境保护、文明劝导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和内在感召力,在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1 志愿服务充分践行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体现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和准则。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走向社会,能充分了解社情和国情,正如杰出青年志愿者、复旦大学学生冯艾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的人生真理是透明的、朴素的:活着做一点能帮助别人又是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别人需要的人,活着就有价值。我是一个学社会学的学生,社会学总不能呆在课堂里学吧,在中国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国情。”[6]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志愿服务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要求善作善行,需要有敬业精神。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服务了社会,锻炼了能力,而且心灵也得到净化。通过服务弱势群体感悟身上的重任,树立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2.2 志愿服务有效践行了社会层面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目标和方向。志愿活动的动力是内在的,是非强制性的活动,为愿意参加的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方式,体现了自由、平等原则。志愿服务的核心内容就是致力于建立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互帮互助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公平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的主要准则。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按照一定规则运行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认识到法制内涵,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2.3 志愿服务积极践行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目标和理想。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给困难群体提供了帮助,缓解了政府的压力,维持了社会稳定。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入农村、社区,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给社会以温暖。志愿服务是一个纽带,增进了各个群体的理解,促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

3 大学生志愿服务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们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价值行为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1 价值主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志愿者参与的不均衡性。“志愿服务活动是我国大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7]。但目前高校志愿活动的参与出现不均衡性,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的参与人数和时间要多于高年级的学生。另外,有的高校在选拔志愿者时,把大部分机会给了班干部、团干部以及其他积极分子,挫伤了其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削弱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领。

其次,志愿者缺乏持久性。高校在招募志愿者时出现报名火爆现象,但随着志愿活动的开展,有些学生失去热情,中途陆续退出,志愿服务缺乏持久性,志愿服务者的流失率较高。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有从众心理,有的是为了消磨时间,没有做好志愿服务的准备,不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内涵,对志愿服务出现的困难没有准备,一遇问题,立即打退堂鼓。有的学生就是想体验做志愿服务的感觉,他们本身就没打算把志愿服务长期做下去,出现了许多“伪志愿者”。“‘伪志愿者’将会越来越多地流向各个角落,他们对志愿实质不尽完整、不太准确的理解对志愿事业的侵蚀在所难免”[8]。

3.2 价值行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志愿活动的功利性。“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拒斥任何的功利,追求的是精神的崇高和人格的完美。”[9]本质上说,志愿服务活动是不图报酬,不夹杂任何私利,弘扬奉献、友爱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无数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理念,不计个人得失,默默无闻倾心社会志愿服务,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毋庸讳言,部分高校少数大学生却背弃这一理念,参加志愿服务不是真心的献爱心,而是为了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加分,取得奖学金或其他荣誉,或者沽名钓誉,为今后找工作的简历添加光环,出现有证书的参与者较多,无证书的活动的参与者骤减的现象。更有甚者,为了牟利,向受助者推销物品。

其次,志愿活动的形式主义。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的活动,应该注重实际内容和成效,其开展应该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并带来社会效益的提高。但少数高校偏离了志愿活动的初衷,活动流于形式。首先,有的高校只追求数量,导致服务质量粗糙,肤浅。其次,在服务项目上以能看到成绩的短期化、运动化的大型活动为主,不注重社会需求量大,需要长期服务的日常性、生活性服务的活动。再次,志愿活动开展不均衡,出现平时冷冷清清,重大节日热闹,比如有的敬老院一天来多个单位志愿服务者,导致服务过剩。更为甚者,有的志愿活动,出现宣传时轰轰烈烈,活动时横幅一拉、照片一拍活动结束的现象。

4 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要立足学校的实际和自身特点,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1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自愿性,要求大学生从内心主动认可并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多元、多变,渴望选择自己的人生,其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对参与志愿服务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推动志愿服务必须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要结合志愿服务岗位需求,结合专业和社团特点有效满足他们的参与动机,发挥自身优势,激发他们志愿服务认同感,满足志愿服务的成就感,锻炼和提升他们团队沟通、协调、合作能力。

4.2 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都蕴藏着善良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但这些情感和良知不会自发地转化为大学生的志愿行为,需要一定的引导,诚如杜威所言,“青少年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10]24。高校要从多个层面广泛宣传志愿精神,提高大学生主动关注度,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橱窗、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方面加以引导,表彰、宣传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典型,传播“奉献、有爱、互助”的志愿精神和理念,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4.3 优化志愿服务机制

高校志愿服务是系统工程,需要优化管理、培训、组织、激励等各方面的机制。首先要完善管理机制。要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把志愿服务放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格局中统筹考量,把志愿服务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效发挥教师、各类管理人员、辅导员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指导,对各类志愿活动给予资金支持。认真制定活动主题,精心挑选活动项目。其次,完善培训机制。开设志愿服务相关课程,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优秀志愿者典型作专场报告、讲座,诠释志愿者的意义和各个岗位志愿者的工作要求,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实践活动,提高技能,培养团队精神,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再次,优化组织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认证、培训和志愿服务星级评定规章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模块,根据服务项目、时长、质量进行学分认定,纳入学分管理,服务记录纳入个人档案。

4.4 创新服务形式

伴随中国社会转型,需求的帮助和服务呈现多样化特征,对志愿者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志愿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提高服务能力。首先,把志愿服务和所学专业、就业以及择业结合起来,把单一的“献爱心”转变为“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建构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对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志愿者能力提升;其次,积极适应“互联网+”新常态,以新兴媒体为阵地,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再次,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第四,把志愿活动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志愿服务中发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以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最后,与社区、公益组织积极联系,建立志愿服务合作基地,改变志愿活动间断性、短期性状况,保障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2).

[2] 李阳.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2015(3):58-61.

[3] 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6.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 志愿服务: 精神价值与创新实践[N].光明日报,2012-04-15(7).

[5] 姜长宝,任俊侠.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07-110.

[6] 冯艾支教日记[N].新民晚报,2004-03-06(7).

[7] 余逸群.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青年学报,2016(4):31-34.

[8] 刘燕青,陈玉林.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及矫正机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6(5):33-37.

[9] 王秀章,余启全.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88-90.

[10]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价值观
志愿者
我的价值观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