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的发展与革新

2018-03-19唐存琛

传媒 2018年4期
关键词:虚构社交创作

文/毕 翔 唐存琛

所谓非虚构流媒体短片是指在5-10分钟的时长内,以真实环境和背景中的人、事、物为主线,依托时间和空间交融的情感变化与回忆历程,由制作团队创意构思,运用影像手法展现的短视频。时长、压缩码率、创作范式等技术与人文的综合因素使得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基于移动终端的APP、社交平台,基于P C网络的在线播放与互动,基于广播电视传播机构的传统播出形式和基于物联网智能化的户外展示平台均可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播出、播放,且反馈和效益甚好。这是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而带来的“视觉效应”。基于此,笔者将从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的定义展开,结合当下备受关注的制作T2O,以非虚构流媒体短片为主线“上溯根源”“下探革新”。

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的发展历程

短视频开启网络传播1.0时代。短视频最初的兴起是源于对一些影视大片预告与片花的制作。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初期,二、三线城市院线不景气的现象引发了舆论和业界的广泛讨论与思考。由此“院线制”改革大刀阔斧地展开了:由国家出资启动的“数字电影计划”、民营经济注入的数字影院建设,以及二级市场参与的数字电影开发制作、流动播放等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电影时代正在到来。但与此同时,高涨的影片价格也让受众开始关注影片的观赏性与价值性。一些影片发行商瞅准这一时机,在每部影片上映前利用媒介宣传影片画面的精彩内容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一般而言,网络传播中的预告短片时长有三:其一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的时长约5分钟的预告片;其二是以画面特效或视觉冲击为主要构成的3分钟预告片;其三是以广告推送为主要方式的15-30秒预告片。这其中尤以5分钟短片最符合受众审美需求和大众思维T2O,最受欢迎,传播广泛。由此也开启了短视频网络传播的1.0时代。

建构“微电影”传播2.0。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的记忆与叠加,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通过传统的网络传播方式汲取知识。网络传播“微元素”时代到来了:微博、微信、微平台……一个个冠以“微”字的传播媒介一时间蓬勃涌动。预告片短视频传播的1.0时代已经渐渐褪去,以“微电影”为主角的网络传播2.0时代开始兴起。2011年1月,素有“微影之父”称号的青年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影”概念,随后被引申而来的“微电影”一词开始在网络上蔓延。“微电影”的兴起主要源于短视频广告。2010年,凯迪拉克汽车营销短片《一触即发》标志着“微电影”广告正式诞生,其用90秒的时间向受众诠释了一段惊险的逃脱历程,大剧制的场面、明星担纲的主角,都使这部本带有营销意义的“微电影”在获得较高点击率和搜索率的基础上,博得无数称赞。由此,“微电影”风开始盛行:各大企事业单位谋划以“微电影”代替企业宣传、形象宣传;活动现场“微电影”成了开场播放的必备环节;婚礼前后,为新人制作一段“微电影”成为重温恋爱时光的最好见证……辅之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平台操作的“傻瓜”T2O,民用网络宽带资费的大幅下降等因素,“微电影”迅速建构起了网络传播的2.0T2O。

移动社交平台“搭载”非虚构流媒体短片3.0。移动社交平台是用户基于移动终端活动的一类平台。相比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社交平台具有传播广泛、便捷、高效、低成本等特点。在具备移动网络的环境下,即可进行信息交互和信息发布。根据《2017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洞察报告》的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已达5.9亿,且仍在稳步上涨。即时通讯类和在线视频类社交软件的应用率分别为91.8%和84.4%,移动社交APP的使用量已达49.2万分钟。根据2017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包括通过公众账号发布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公众账号平台及使用者都应严守网络知识产权及新闻信息转载保护相关规定,依法转载信息。

面对超高的移动社交平台利用率和国家不断完善的网络秩序,经历了碎片化信息搜集之后,受众的需求上升到了整合阶段,这就亟需将碎片化的信息补充完整,进而呈现出一个相对集中和全面的信息环境。“微电影”作为碎片化搜集的一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仅仅展现了某个故事情节或某个需要表述的方向,并没有完整地将整条主线包含其中。自媒体时代,人们使用的移动终端APP(如美拍、微信小视频、V U E等)拍摄发布的影像画面也只是将碎片加以说明或碎片与碎片的二次组接,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视频流。加之人们对虚构影像的期望值有所下降,对非虚构、身边事、接地气的影视作品关注度不断攀升,移动社交平台发布的非虚构流媒体短片应运而生,非虚构流媒体短片主要以真实记录的方式,以影像的手段表现所关注的某个主题,进而在移动社交平台或自媒体APP上发布。随之产生了网络视频传播的3.0时代。

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的革新

“纪录片”一词最初来源于约翰·格里尔逊在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摩阿纳》之后,在1926年2月8日的纽约《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一理论实则是与故事片的虚构、情节、扮演、构成等相对应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创作,纪录片在所关注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上都产生了诸如观念停滞、选题单一、人才紧缺、成本受限等问题。非虚构流媒体短片较好地填补了“微纪录”这一空白,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在拍摄角度、题材选择、创作主线、后期完善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关注度向“一线”倾斜。以往纪录片着重于对人、事、物的关注,选取其中的某个点,辐射式地开展创作过程。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他们在岛屿写作》《故宫100》《了不起的匠人》等均立足于从点开始,寻找主线,以人叙事、以物述人。关注的内容包含了时间与空间中的事物联系。非虚构流媒体短片力求在5-10分钟内开展讲述,所关注的角度自然也不可能像一部完整的纪录片那样包罗万象,因此选题成为前期策划环节的重中之重。身边人、周边事、可拍物已经成为选题创作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有三:其一,关注本职业的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所做的非本职但更有价值的事;其二,在感染和影响周边人的事;其三,关注业界翘楚。综合上述三点,找寻“出其不意”的内部联系和关注亲力亲为的“一线”群体或个案成为非虚构流媒体短片创作的核心选题法则。所谓“出其不意”,即对某个体而言,任何迹象均表明其不会按照某个特定的轨迹行动,但是其却意外地行动或成功。这要求选题的观察者和导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甚至能够在与选题主要人物沟通时即做出判断。所谓“一线”,就是要关注真实的、身处其中的人和事,如此内容才更加质朴、有质感、接地气,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

追求情感递进主线。情感的传递一直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核心。一部好的纪录片会对现实的情景进行二度加工,积极创作,还原本真,也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内容的开拓。非虚构流媒体短片则直接用短片的结构推进情感的传递,追求逻辑的清晰表述和情感的变化与层层递进,让整部短片的高潮出现在结尾,进而戛然而止,令受众回味无穷。情感的递进需要扩散更需要凝练。当情感延展到一定程度时,受众会将短片通过不同的平台互相传播,相互影响,在关注短片自身传播的基础上形成舆情,将短片升华、推向舆论巅峰,从思想与道德层面影响受众,这也就达到了在移动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性。

情感递进的更高层次是升华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集体回忆与思考,社会追求与意义。近些年,先后由音乐到话剧,再到电影创作的“李雷和韩梅梅现象”即是由个体引发的“80后”群里回忆社会效应。在非虚构流媒体短片创作中,由“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一事触发一个群里动作”的内容不在少数。

情感递进的最高层次则是“情感审美”。对于情感美学的驾驭是将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融入到短片中主人公的情感中去,以“自我”的审美视角观察、归纳、总结和提炼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这种审美过程既是对创作主体的审视,更是对自我情感的审度,此时的创作者在为主人公思考,与主人公一同去经历人事物并存的情感递进的心路历程。

纵横向交叉“出乎意料”。纵横向创作主线是两条互相交叉的创作主线,即时间主线和空间范围主线。这两者之间要在适当的位置形成坐标点,同时继续形成相对坐标点,每一点与每一点之间需要关联密切,内容、结构相对完整,更要做到交叉点的“出乎意料”。

纵向时间主线,逻辑的清晰度至关重要。时间结构的排兵布阵、段与段之间的起承转合、结点的谋篇布局等都应在创作前有所把握。一般而言,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的同期声以主人公自述为主,配合声画对位的形式完成整个创作。提问并引导主人公言语自述达到创作的要求是结构创作的核心。自述的言语表达范式以时间为主线,即先表述某个时间做了什么事,再回到之前为什么做,最后到今后怎么做;与之相结合的时间画面也随之诞生:正在做(现实)——过去做(历史)——将来做(畅想),这便形成了时间的纵向递进。

横向空间与范围主线,画面细节与全片结构至关重要。画面细节的展现一般依附于纵向的逻辑结构主线,是围绕短片主题通过画面展现的某个细微之处,这既需要摄像的细致描绘,又需要主人公状态的配合,是一种最为直观的体现。例如,描述对某件事物操作的时间长久,那些操作工具上的斑驳锈迹、陈油腐化会成为细节的最好呈现。画面细节的处理也包括对质感和记录手法、镜头运用的引入,纪录片要求的那种对环境的多角度表现、主观镜头与呼吸镜头的结合运用、画面的转场设计与衔接、前景的运用等应在创作中有所体现。节奏,作为整部短片最直观的控制手段,兼具了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有效性,在合理的分配音乐、停顿和留白上要更加突出与纵向交叉的配合。

纵横向交叉的“出乎意料”更多地体现在对已有纵向结构主线的基础上,填补的横向内容。尤其对这类短片而言,画面几乎依托自述的言语表达而存在,因此在画面采集过程中发现新鲜事物,捕捉声画同步的过程显得更加迫切。

结语

非虚构流媒体短片作为一种时下流行的创作形式,其在移动社交平台的传播方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信息交互这类单一的T2O中,正逐步成为人们日常表达与交流的方式、社会价值与群体价值舆情研究的对象、快餐化和碎片化信息获取的融合体。也许,在不就的将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短视频传播形态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创新,一个新的网络视频传播4.0时代又将到来。

猜你喜欢

虚构社交创作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虚构
虚构的钥匙
社交距离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