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稻粒黑粉病发生与防治技术要点

2018-03-17卢代华伏荣桃陈晓娟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稻粒黑粉病谷粒

陈 诚,卢代华,伏荣桃,王 剑,罗 曦,陈晓娟,张 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是由狼尾草腥黑粉菌〔Tilletiabarclayana(Bref.)Sacc.et Syd.〕引发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1]。1896年日本病理学家Takahashi首次对稻粒黑粉病进行了报导[2],随后在世界许多稻区都对该病进行了研究报导。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普遍性和毁灭性病害。

1 发生症状

稻粒黑粉病主要发生于水稻扬花期至乳熟期,但在水稻近成熟时才显被危害症状。该病害只危害谷粒,稻穗受害一粒或多粒,严重的甚至整穗都受到侵染。病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扒开后可见稻谷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病粒一般有3种类型[3]:①谷粒不变色,在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伸出大红色或白色舌状物,开裂部位常粘附黑色粉末。②谷粒不变色,在内颖间开裂,露出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沾附于开裂部位。③谷粒变暗绿色,不开裂,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谷粒变为焦黄色,手捏有松软感,病粒用水浸泡变黑。

2 病害发生影响因素

2.1 栽培环境及种子菌源数量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能在土壤等媒介中越冬,抗逆能力强,次年在条件适宜时萌发成担孢子,又由担孢子形成次生担孢子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侵染谷粒,一般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越多,感染稻粒黑粉病的几率越高。此外,带病种子是病原菌的主要来源,种子带菌率越高,病害的发病率越高。

2.2 品种与生育期习性

不同品种田间感病程度差异大,常规稻和杂交稻发病轻,病粒率一般0.1%~1%;不育系发病较重,一般10%~30%;保持系与其对应的不育系,感病程度差异很大[4]。由于稻粒黑粉病病原菌是在水稻开花初期从花柱头侵入导致水稻发病,因此花期分散、柱头外露率髙、开颖时间长、角度大的不育系更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如培矮64S柱头外露率高达74.78%~80.56%,颖壳张开角度大,开放时间长,闭合差,有利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5]。对于籼稻和粳稻,籼稻开颖时间长,其发病率比粳稻高,如“珍汕97A”稻粒黑粉病病穗与病粒率均比“D90A”“G46A”及“K17A”高[6]。稻粒黑粉病在杂交制种田中发病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也是高产制种要求不育系具有开花时间长、开颖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最有利于病菌的侵染。此外,父本花粉量也对稻粒黑粉病发病率影响较大,若花粉量大,不育系受粉后则很快闭颖,受病害侵染的风险就小,反之则增加病害侵染的几率。

2.3 不育系抗感差异

不同的不育系品种对稻粒黑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大部分表现出中感和高感。王爱军等[7]通过田间接种稻粒黑粉病病原菌的方法,对四川、湖北、福建的78个水稻不育系品种进行了稻粒黑粉病菌抽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水稻不育系“4766A”连续3年表现为稳定高抗;“江城3A”和“巨丰2A”连续2年对稻粒黑粉病具有明显的抗性,“天丰A”对稻粒黑粉病表现为中度抗性。

2.4 栽培管理措施

对于杂交制种田,栽培措施不当,花期相遇不好的稻田发病较重;此外,母本距父本越近其发病率越低,反之则病粒率越高[4]。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稻粒黑粉病的发病率影响大,偏施、迟施氮肥,引起水稻植株徒长、无效分蘖增多、通风透光性不良、田间湿度增大,导致水稻的抽穗开花期延长,父本花粉量不足,同时有利于病原菌的萌发生长,从而増加稻粒黑粉病的发病率[8]。此外,田间种植密度对稻粒黑粉病发病率影响大,若基苗过多,行间距太小,会导致荫蔽度大、通风透光性较差的穗粒发病率增加。

2.5 气候条件

水稻从抽穗到乳熟期,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光照不足、湿度增大,这种适温高湿的条件最利于稻粒黑粉病孢子的萌发、生长和入侵,从而增加发病率。另一方面,连续阴雨天气父本花粉量减少,花粉不易扩散,这增加了授粉时间,增加了花器同病原菌接触的机会,导致病原菌侵入的几率增大,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3 病害防治

稻粒黑粉病的侵染时间短,侵染部位较为专一,受父本花粉量影响大,受菌源影响,因此可针对这些特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3.1 减少菌源

对于种子的菌源,要加强对水稻种子的检疫,防止带病稻种调入无病区,这是预防稻粒黑粉病的根本措施;对于带菌的种子,要先用10%的盐水选种,汰除病粒后,再用l%福尔马林液、20%粉锈宁乳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20%强氯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消毒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9]。对于栽培环境的菌源,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用轮作和换茬,收获后进行深耕,减少病原菌在土壤的积累;在制种田翻耕前可对土壤进行消毒,撒施生石灰750kg/hm2或用2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杀菌[10]。

3.2 科学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重视土壤配方施肥,不迟施、偏施氮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应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基、追肥的比例以7∶3为宜。在适时落水晒田,后期干湿交替,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制种行比宽窄,综合考虑增加母本面积的增产效益和降低稻粒黑粉病的发病率,一般父母本的行比例为2∶8为宜。通过水肥管理、赶露水、喷施花时调节剂等措施力求母本提早花时,促进父母本花期花时巧遇,抢在湿度小、菌源少的中午左右授粉,减少发病率。合理密植,改善田间的通风条件,并降低田间的湿度,减少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3.3 药剂防治

稻粒黑粉病严重影响杂交制种的产量,药剂防治仍是目前防治稻粒黑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mL/667m2,对水30kg,于水稻破口前3~7d和始穗期各施药1次,对稻粒黑粉病防治效果很好,且有利于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11]。

猜你喜欢

稻粒黑粉病谷粒
水稻不育系稻粒黑粉病抗性QTL的定位
水稻与稻粒黑粉病菌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食言者
食言者
芷江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食言者
任金黄谷粒丢失在风里
浅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论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稻田里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