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点的分解

2018-03-1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无字题写风度

议论文确定好中心论点固然重要,但设置好分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也同样重要。因为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证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表现。因此,考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设置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主要有以下五种技法。

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确立分论点。比如以“谈风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以确定中心论点为“做人要有风度”,同时,考生可借助设疑法来设置分论点: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有利于和睦相處(为什么);要想有风度,须提高自身修养,摒弃粗俗的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习惯(怎么样)。

即在论述过程中,多角度分析问题,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并分门别类地提炼分论点。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借助分类法来设置分论点:穷则思变,贫困促进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贫困能使人的能力得以提升,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即依据“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思维模式来提炼分论点。如以“当学生干部的得与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借助层进法来设置分论点:首先阐明学生干部的职责;然后分析当学生干部的利弊: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工作会影响学习;最后阐明消除负面影响的方法。

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如以“如何估价自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借助对比法来设置分论点: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前进;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进取,就会停滞不前。

即依据辩证思维的法则,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地提炼分论点。如以“学与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借助辩证法来设置分论点: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是连在一起的;不能问者,则学不能进;不能学者,则不能有问。

示例一

超越预测,返璞归真

上海一考生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预测。契诃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感叹:“人的一生建立在预见之上。”而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却说:“在错误的所有形式中,预言是最不需要代价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人们对预测的不同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却在于预测本身的双重性。有些预测是用科学理论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对经济走势的预测,这样的预测,显然没什么坏处。有些则不然,有些预测掺杂着臆测的成分,譬如占卜人的预言,譬如玛雅人对世界末日的预言……

哲学家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对于预测,人们同样也有三重境界。

王小波曾形象地概括自己在青年时代的切身感受:仿佛中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话里有一种隐痛,因为他既被别人捏着鼻子灌进极其恳切的种种预测,心里却又哼哼地唱着反调。未来怎么样呢?就像手里捏着一张彩票在等待开奖,王小波自己也无从预判。这样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这是尼采所说的人生的第一重境界——“骆驼”。

也有人不接受预测,决意反抗命运。这样的人往往成为现实世界里的英雄。他们是在黑暗里点起火把的人。这是尼采谈到的第二重境界——“狮子”。

预测看重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实际上,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看重的不只是结果,更在意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圣人,他们的人生也未必圆满,他们也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见逐于诸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一面远鬼神,畏天命,一面坚守着他心中的“仁”与“礼”,传道又授业。他晚年凄凉,孤独无依,却仍然天真地做着“克己复礼”的英雄梦。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伟大的灵魂超越命运,更超越了“预测”本身。而使他们超越预测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归真。这样看来,孔子的天真执着,与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尼采笔下的“婴儿”境界可称得上是异曲同工。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见过太多的“骆驼”,人们也因看到“狮子”而震撼,但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嘴角往往会不自觉地上扬。存在主义告诉我们:我们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不预测生活;在预测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算找到了生活的本质。

点评

该考生思维品质极佳,对人类的“预测”行为分析透彻,展示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的心智。考生首先指出人类离不开预测,但要分清是科学预测还是主观臆测,把握住这个界限方能正确认识预测。接着引用尼采的名言,将预测行为做了分类:一种是自己对未来无从预判的“骆驼”,一种是不愿受命运摆布的“狮子”,一种是返璞归真、活出自我的“婴儿”。这些比喻形象地揭示出考生对预测的态度:我们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不预测生活;关键是要活出自我,找到生活的本质。如此论析事理,可谓深入浅出。考生在文中旁征博引,使论述具有纵横捭阖的气势。不少精彩语句富于哲理,显示出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

(唐惠忠)

示例二

人道“书”途

浙江一考生

作家关于人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本“大书”的言论,正与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相契合。在我看来,这种“三书论”的合理性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人道实为“书”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一生要读“有字之书”,这不仅是对阅读的召唤,也是对思考、对思想的回归。读书让我们明理,明《菜根谭》中的宁和之理,明《老子》中的朴素辩证之理,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传承信息,使阅读者获取知识、提升自我,是对“有字之书”的正解。

“有字之书”又需佐以“无字之书”——实践。

这里所谓的“无字之书”并非死板的“格物”,如王守仁观竹七日,只余头痛。“无字之书”乃是于生活中汲取新知,懂得世俗之智慧,如“孔子问农耕”,又如曾国藩以实践证明“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最终明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道理。生活立足于实践,因而只读“有字之书”却不读“无字之书”是为白璧微瑕,唯有佐以“无字之书”,方可像亭林先生那般坚毅而笃定。

而无论“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唯有将“书”内化于心,增加心灵之书的厚度,才能发挥其功效。阅遍书籍,方知文中有大道;尝过世味,才知实践出真知。历经艰难,始知人之修行,人之道路实为心灵的“书”途。若非走过心中“墨饱心宽自在身,澹然几笔复天真”之“心灵书途”,申石伽先生又怎能道出“一枝大竹通霄汉,塑个顶天立地人”之语呢?

推而广之,人道如此,国家之道不也是如此吗?国家要读“有字之书”——既要珍惜传统文化,又要包容外来文化,这在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之中国尤为重要;国家要读“无字之书”——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之勇气,又要在具体实践中提取“大道”;国家要读“心灵之书”——在全球范围内,用人类共同、普适之意识如“环保、和平、发展”来维护“地球村”之繁荣。

因此,无论是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昨日,还是在迅速发展的今日,人道“书”途皆不可废。

点评

作文第二段“人道实为‘书途”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考生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分别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进行阐述。这三本大书不是三个不同角度,而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层面。接着,作文又进入第二个更高的层次,“推而广之,人道如此,国家之道不也是如此吗”,提出国家阅读的“有字之书”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之书,“无字之书”是探索的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心灵之书”是“环保、和平、发展”的普世价值观,作文因此显得与众不同,颇有新意。

(李弗不)

猜你喜欢

无字题写风度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
书从无字读起 路自跬步行出——记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