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018-03-1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探亲故园骨灰

押题理由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我们坚信,只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可见,情系两岸,共圆中国梦是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角度。

命题趋势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中的关键词孕育于“中国梦”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全国卷Ⅱ作文题中的六个名句贴近考生现实生活,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国三者是一体相通的,家国情怀一直是历久弥新的主题,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时代节点上,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更是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也对两岸关系作出阐释,更对每一位中华儿女提出了要求。因此,抒发两岸情怀、表达同胞情感、寄托共同祈愿、展望美好未来,无疑是考生备考2018年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热点。

押题方向

淡淡的乡愁

是浓浓的家园情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1:2017年是两岸开放探亲交流三十周年。从1987年开始,台湾民众可以回大陆探亲。Beyond乐队为首次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老兵写了一首《大地》:“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地走远,不知道哪一天再相见。”

材料2: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9个年头。在这个过程当中,台湾企业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当着“登陆”投资建厂的主力军,两岸经济关系也因此日益密切。两岸企业家们互相交流,30多年来于两岸频繁奔走,不仅仅是为互利共赢,更是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与生俱来的、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请全面阅读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两则材料均指向大陆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其中蕴含的元素有很多,如乡愁、文化寻根、经济合作、民族发展等。考生可以从一个或几个角度入手,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还可以记叙现象,挖掘根源,寻找对策,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例文展示一

两岸故园心,魂牵中国梦

◎林腾鑫

海峡两岸,是中国内地与台湾,更是浓浓的乡愁。如今,两岸交流愈加频繁,两岸系起的故园心终将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血脉。

故园乡心,情系两岸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浪花激起的乡愁让我们辗转反侧。第一位赴大陆探亲的周纯娟,1948年,她随丈夫一起去了离乡千里的台湾。一年不见尚思人,几十年的乡愁又有谁能承受?正如席慕蓉所言:“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1987年,当她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时,在机场出口处等候她多时的父亲,一眼就认出了她。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几十年的再见,即使故乡千变万化,但见到亲人的那一刻,一切都回到了从前。这一切都是源于血脉的呼应。

正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故乡的情思,两岸血浓于水的乡情才能系住。

两岸交流,共同心愿

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梦扎根于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前往大陆发展。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海峡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拨开两岸的重重阻隔,寻求两岸共同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触手可及。

创新技术,联通两岸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如今,我们的“剑”便是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比如“两岸寻亲”项目就以网络为平台,帮助两岸同胞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以虚拟之网编织两岸交流,快而准,实为妙哉!所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创新寻亲之法,也是在为联通两岸作贡献。

浓浓两岸情,拳拳故园心。一个统一的中国,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向往,更是国家的发展大计。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腰下有龙泉”,辅以新时代的结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江西省崇仁縣第一中学】

◆点评

作文标题“两岸故园心,魂牵中国梦”让人眼前一亮,既有历史的家国情怀,又有时代的精神气息。开篇诠释标题的内涵,点明主旨;三个小标题:“故园乡心,情系两岸”“两岸交流,共同心愿”“创新技术,联通两岸”,从历史到现在再到将来,从感情到道理,从是什么到怎么做,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诗文引用较为恰当,既增添了文采,又丰富了意蕴。

例文展示二

两岸寻亲,缘于落叶归根的执念

◎廖晨曦

曾经在《目送》一书中读到,龙应台的父亲只因年少一次热血冲动的决定,便毅然参军入伍。好不容易在艰险的战场上活了下来,最后却不得不背井离乡,随军前往台湾,最终只得一盒骨灰回归故土。自两岸隔离到两岸开放探亲,历时整整38年。38年前,每天都有人遥望海峡那头而掩面叹息;38年后,驶向大陆的船只水泄不通。在这一幕幕两岸相隔的愁苦或是亲人团聚的欢笑背后,我们须思考:是什么让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在38年中始终不忘故土?

“落叶归根”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落叶要回归树根,一个游子不管是肉体还是骨灰也要回归哺育他的那片土地。背井离乡38年之久的游子们,支持他们念念不忘海峡另一端的,恐怕就是“落叶归根”的这份执念了。

落叶归根,进一步来说,是对家族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这或许也是古往今来为何涌现出大量的思乡之作并且如此打动人心的缘由吧!浅浅的台湾海峡阻挡不了这种意识,阻挡不了人们对家族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然而,这种意识有时也不能转化为行动,所有台湾老兵在对大陆的企盼中逝去,终有将士在临终前想见故乡年迈的老母亲而不得。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烈士骨灰返乡”活动,烈士或其亲属所期望的,不过是落叶归根而已,哪怕只是骨灰也好。

“寻根”是整个人类的共性。亚当夏娃的传说,上帝造人的传说,女娲造人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探索其本源的本能。而“落叶归根”的寻根意识,在我们中华文化中更为显著。人们积极参与“两岸寻亲”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因“落叶归根”这一份执念,那一颗颗心怀故土的炽热的心始终保持期盼,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一位位年老体衰的老者跨越海峡仍要回归故土——时间和空间都改变不了这份执念。

两岸寻亲,源于落叶归根的执念。愿其中每一份执念,都能有好的结果。

【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

◆点评

作文立足于“两岸寻亲”,分析其原因——“缘于落叶归根的执念”“是对家族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意识”“人类探索其本源”,可谓深刻,透彻。作文从《目送》中“龙应台的父亲骨灰回归故土”联系到“烈士骨灰返乡”,指出他们“落叶归根”的心理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心理。文末以“愿其中每一份执念,都能有好的结果”收束全文,感情真挚,简洁有力。

素材拓展

从“遇见大陆”到“看见台湾”

翻看一本发黄但整洁的笔记本,里面是密密麻麻用铅笔和圆珠笔书写的笔记,都是大陆各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和风景名胜典故,页边角处贴着标签,标注着大陆城市的名字:广州、济南、沈陽、成都……

这是68岁的台湾老导游陈胜泰的第一本“大陆行记”。从1988年带队到大陆探亲旅游开始,近30年来,他带队台湾游客到大陆去过约400次,“大陆比较知名的景点没有我没去过的”。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0多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从寻亲之旅开始,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跨过海峡,“遇见”神往已久的大陆。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8日)

乡 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普遍的主题。诗人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最情深意长的一首。正如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位挚爱祖国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的长期隔绝,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30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本版由邹志华供稿】

猜你喜欢

探亲故园骨灰
山月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遥怜故园菊花开
李轶贤
把骨灰埋在球场
(小品)探亲
盗窃、贬损骨灰入罪的法律思考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探亲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