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介入阅读答案

2018-03-1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下文文本分析

能力要求

综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我们可以把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归纳为五类。第一,整体感知。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分析结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主题和感情。第二,信息整合。即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文本,靈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第三,理解阐释。即品味语言,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意,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了解文本涉及的有关材料,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第四,鉴赏评价。即分析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个性化、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鉴赏文本的文学形象,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第五,批判探究。即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评价文本隐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限时训练

收 养

◎陈力娇

大火冲天,浓烟升腾,开拓团把自己的红部点着了。

红部是他们的官邸,它牢牢耸立在中国满洲已经五年了,但日本投降,这些曾红极一时的掠夺者,自知时日无多,自焚了。

点燃红部的是开拓团的警卫班,领头的是团长浅仓。他们拿着松油火把,点房檐下的茅草,点了一圈之后,火就蔓延了。屋里的妇女儿童们,呼天喊地,拼命往出口跑,可是窗子和门早被钉死,并且警卫兵就在不远处荷枪实弹,如果有人破窗而出,立即击毙。

浅仓性格刚烈,他宁愿玉碎,也不愿承受耻辱。他要带领全团的人,一起向天皇尽忠,第一批是妇女儿童。

中午时他们集体吃了绝命饭。酒足饭饱之后,妇女们开始梳妆打扮。这次打扮和平日不一样,这次是永诀。化一次妆,一辈子都不用化了,所以她们要尽力让自己漂亮。

酒井美黛的母亲,是开拓民中最反对自焚的,但是她说服不了丈夫。丈夫是浅仓的心腹,浅仓死,他绝不会活。

她趁出去倒洗脸水的工夫,做了一件事。她把自己的女儿酒井美黛,藏到了屋后的柴垛里。她告诉酒井美黛,不论外面有什么动静,都不要出来,出来黑瞎子就会舔你的脸,你就会成为丑八怪,到时谁都不会喜欢你了。

酒井美黛才三岁多一点,为了不成为丑八怪,她在母亲为她絮出的小窝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小窝很好玩,很隐秘,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从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还有供她可玩的布娃娃,还有够她捏一百个面人儿的一团面。这是母亲特意留给她的。

天黑的时候她听到了哭声、喊声,还有骂声,但是她牢记妈妈的话,不能出去,她太害怕能舔人脸的黑瞎子了。

哭声是妇女们发出来的,她们虽然也同意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玉碎,可真正临到死时,未免有些反悔。她们搂紧了自己的骨肉,恳请浅仓放她们一马,却不知,谁喊得最响,谁先走一步。

酒井美黛的母亲没有喊,也没有哭,更没有反抗。她静静地来到丈夫的身边,由丈夫向她的眉心开了一枪。这一枪很精致,如点了胭脂红,血从脑后流出。这是她特意叮嘱丈夫的,别让死亡破坏了她的容颜。

屠杀从反抗的妇女开始,然后是大哭不止的孩子。那些吓傻的、吓呆的,就留给了大火。浅仓他们做完这些,天完全黑了。看到红部燃烧得噼里啪啦,他们才逃往深山,进入了密林。

红部浓烟滚滚时,中国部落里的村民们,正在为那些被关在屋里的妇女、儿童担心。老人们望着黑夜中的熊熊大火,指派着年轻人:“去看看吧,把火扑灭吧,不然她们就全死了。”年轻人不想去,他们太恨日本人了。他们为日本人种地,自己却没有粮食吃;房子让日本人抢去,自己却住地窖;井被日本人独用,自己却喝沟里带红锈的水。但是这些都没有拗过那照彻黑夜的火光,他们去了。

他们冲入院子,冒着灼人的烈火,冲上去被卷下来,再冲上去又被卷下来。最后,他们终于接近了门窗,这才发现它们是被钉死的。浓烟呛得他们睁不开眼,喘不上气,鼻涕、眼泪俱下。只有一个办法了,用水浇。他们从院外的小河里往回舀水,不顾一切地往火海里泼。等到他们将大火熄灭,进屋一看,已经没有活的了。妇女、孩子们七扭八歪,一个挤着一个,龇牙咧嘴,面目狰狞。

村民们站着不动,齐刷刷地像凭吊一般。凭吊这些抢占了他们土地的恶魔,凭吊这些不在自己国土上好好过日子,非要充当国家炮灰的人们。内心里,不知是悲,还是喜,不知是痛快,还是解恨。

酒井美黛就在这个时候,悄悄地站在了他们身旁。人们发现她时,几乎雀跃,总算看到活着的了!酒井美黛不足四岁,她弱弱的小身体,刚到他们的膝盖,她的食指在嘴里含着,头发稀疏,站着直打晃。她拉住一个妇女的衣角,怯生生地仰头看,她在辨别这是不是她的妈妈。

妇女看着她,不知怎么对她。村民们一片沉默。

终于有个年长的中国男人说话了,她认你,你就抱抱她吧,她还是个孩子。

是啊,孩子没有伤害过我们啊。人们附和着,仇恨和悲悯让他们的心情瞬间变得很复杂。

其实这只是个浅显的理由,是临时抱佛脚找出的借口,更深的,更准的,更痛的,他们比谁都清楚,那就是,战争让他们都死过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想再死别人的孩子了。是的,不想,真的不想啊!

抱着孩子往回走时,队伍里,响起集体的嘘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13期,有删改)

阅读左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叙写日本投降后,曾红极一时的开拓团先威逼、屠杀本国的妇女、儿童向天皇尽忠,深刻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

B.第八段描写酒井美黛在母亲为她絮出的小窝里呆了一个下午,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酒井美黛的母亲比作某种会絮窝的动物,将藏身的柴垛比作小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

C.酒井美黛的母亲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热爱自己的生命、爱护孩子、冷静沉着且爱美。

D.本文记叙了酒井美黛在同胞的屠杀中幸存并被中国人收养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突出了作品反战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B

【學生答案】C

【问题点评】此选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找到与人物相关的描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概括。由“酒井美黛的母亲,是开拓民中最反对自焚的”可知,她热爱自己的生命。由“她趁出去倒洗脸水的工夫,做了一件事。她把自己的女儿酒井美黛,藏到了屋后的柴垛里”可知,她冷静沉着,爱护孩子。由“这是她特意叮嘱丈夫的,别让死亡破坏了她的容颜”可知,她爱美。C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而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指要】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将各选项带入到具体文本中进行分析和鉴赏。而B选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一般可从手法、用词等方面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中“絮出的小窝”是理解的重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酒井美黛的母亲比作某种会絮窝的动物,将藏身的柴垛比作小窝,既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又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护。所以,B选项的分析是错误的。

2.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1)文章开头写开拓团的红部大火冲天,浓烟升腾的情景;(2)营造了紧张的气氛;(3)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引出下文开拓团自焚原因的叙述。

【学生答案①】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1分)

【学生答案②】内容上:写开拓团自己把红部点着后的情景;结构上: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问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某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学生答案①脱离文本,没有联系文本进行简要概括;概念混淆(引起下文与总领全文),答题无绪,所以得1分。学生答案②概括不全面,重点遗漏,如在概括内容时还要重点突出“点着后什么样的情景”,所以得2分。

【答题指要】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答题的步骤。即从“内容上、结构上及有何效果”三方面进行思考。在内容上考生可通过圈出关键词,概括句意或段意及表达效果——如本文开头写的是开拓团自己点燃红部后大火冲天,浓烟升腾的情景,效果是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接着,调动积累大致归类。即调动知识积累,初步判定其大致类别(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基调、提领结构、引起下文等)。然后,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即联系文本具体内容对“开头”的作用作具体的分析解说。例如确认了本题的开头是“引起下文”这一类,就不但要指出他具体属于哪一种情况,还要联系文本具体解说其是如何“引”——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所以“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是如何“起”——“引出下文开拓团自焚原因的叙述”的。最后,斟酌答案,准确表达,应包括明确的结论和简要的分析,要符合准确、到位、简洁的要求。

3.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理由:删去后,用“人们……的心情瞬间变得很复杂”“抱着孩子往回走时,队伍里,响起集体的嘘唏”来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示例二:不能删去。理由:(1)该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内容更连贯,它既是“心情瞬间变得很复杂”的注释,又是下文“嘘唏”的原因。(2)该段是议论段,直接揭示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3)该段呼吁人们热爱和平,更加突出了作品反战的主题。

【学生答案①】不能删除。因为“战争让他们都死过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想再死别人的孩子了”可凸显战争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4分)

【学生答案②】不能删除。因为它不仅是个过渡段,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3分)

【问题点评】本题考査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级。学生答案①联系文本,具体分析,揭示文章主旨,但忽视了此题解答的其他方面,所以仅得4分。学生答案②虽从“结构”“主旨”两方面作答,但都是空洞地套用术语,没有联系文本具体内容作具体的分析解说,所以仅得3分。

【答题指要】这个考点具有多元性、发散性、开放性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在“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考生不管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入手:(1)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如本文以“人们……的心情瞬间变得很复杂”“抱着孩子往回走时,队伍里,响起集体的嘘唏”来结尾,效果就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段话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它既是“心情瞬间变得很复杂”的注释,又是下文“嘘唏”的原因,可使文章内容更连贯。(2)作者这样写,对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如这道题中,该段是一段议论性的段落,旨在揭示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从而突出了作品反战的主题,呼吁人们要热爱和平。(4)从时代背景考虑,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从小说本身提供的相关背景考虑,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此外,要注意,虽然这种考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留给考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很小。而考试时所选用的作品都比较经典,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对小说的处理和作者的观点更有道理。所以持“赞同”的意见,更有利于得分。

【孙大娟/供稿】

猜你喜欢

下文文本分析
新媒体视野下文创产品的营销与创新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去古代吃顿饭(上)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