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浙江经济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2018-03-15浙江省咨询委综合经济部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浙江经济 2018年1期

□浙江省咨询委综合经济部、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2018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75%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低速增长的长周期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但总体上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逐步趋于明朗,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和接受,2018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应好于2017年。国内经济运行环境继续趋稳向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效益进一步显现。由于浙江经济运行基础较为稳固,旧动能的改造和新动能的培育同步发力,2018年经济运行环境总体上好于2017年。

国际经济持续复苏,但隐忧仍存。虽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仍处于亚健康和弱增长状态。因为全球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经济隐忧仍存,主要体现在:一是美国税改政策能推动海外利润的回归,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估计会在短期内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带来国际贸易条件和规则的变化。二是美联储升息步伐加快和缩减资产负债表,全球主要国家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资本紧缩会导致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并可能带动跨境资本向发达经济体回流。三是英国脱欧、德国新内阁难产、中东政局动荡、巴西、南非等重要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局变化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情况,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政治风险点。

全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有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一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要承受成为全球经济金融规则被动的接受者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被动的接受者等短期阵痛,随着全球金融环境的收紧,人民币汇率可能再次出现调整,或将影响外贸出口。二是受中央继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影响,预计2017年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将小幅回落,需求端则受到房地产市场走弱和基建投资放缓影响,出口在原材料成本上升、汇率成本增加的影响下也难有亮眼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情绪。三是经济从“降速”向“提质”转变过程中,产能过剩、供需错位的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制约民间投资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去杠杆衍生连带风险不容忽视。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风险点多面广,结构失衡问题突出,潜在风险和隐患仍需高度关注。

浙江2018年经济运行环境总体上好于2017年,要坚定发展信心。在较好的宏观背景下,浙江经济发展基础稳固、积极因素不断集聚,经济运行环境优于其他省份。一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谋划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实践的各项任务,对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进一步作出部署,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二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各项利好政策逐渐落地,实体经济运行环境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将焕发新的活力。三是新产业、新产品、新经济保持领先,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为信息经济独具优势、智能应用走在前列的浙江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关注几大风险:一是部分地区和领域金融风险;二是部分地区房地产风险;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图/苗军

2018年经济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201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阔步前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

建议2018年全省GDP增速目标设定在7.5%左右或者7.5%以上,并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加创新发展、投资质量、投资结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创新驱动、抓改革开放、抓转型升级、抓民生改善。

(一)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打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组合拳。一方面在打破“坛坛罐罐”上持续加力,推进“腾笼换鸟”。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坚决而妥善地处置僵尸企业,推进“高进低退”,鼓励企业实现“零地技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凤凰涅槃”。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为载体,以“10+1”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传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健全技术转移、质量认证、试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加快传统装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有关行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转变,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产体系。在省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下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专项子基金,对传统产业重大技改项目、技术设备更新等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传统龙头企业向新兴领域拓展。

加快发展一批重量级新兴产业。进一步明确八大万亿级产业发展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中外合作产业园和特色小镇等平台,进一步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式化、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要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信息经济发展优势。借鉴深圳经验,加快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讯、集成电路、数字创意等前沿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依托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科研机构,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探索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营造扩大有效投资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影响民间投资各种障碍,保障民营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深入推进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零土地技改项目承诺备案制。强化有效投资的各类要素资源保障,重点检查投资资金、土地是否到位等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新增土地指标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存量土地。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重点排查“企私捆绑”“以存转贷”“收顾问费”等行为,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深入推进企业减负工作,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打造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征求民营企业意见,细化落实更符合民营企业特点和需求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技术、服务、制度等软投入,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产业特质,围绕研发、技改、人才、孵化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等创新要素加大软投入。建立健全软投入统计方法制度,加快探索建立包含研发投入、技术成果购买等软投入的全口径统计体系,并纳入有效投资的考核范围。

(二)协同推进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进一步强化发展新动能

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制度创新延伸拓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科技领域信息孤岛的数据共享,释放产业创新活力。加大法规规章“立改废”工作力度,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出台浙江《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意见》。以省级立法形式落实好国家创新激励政策,借鉴《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由省人大制定《浙江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促进标准化与科技研发协同,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以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浙江重点产业为重点,在创新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中明确先进标准的输出要求。针对某些地方出现的政府官员“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和“新官不理旧政”问题开展重点督查,同时完善试错机制,宽容失败,褒优惩劣。

创建“大湾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以杭州湾经济区为重点,结合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试点建设,积极创建浙江“大湾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动技术、产业、金融和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成为上海全球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湾区”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效率,促进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成为全省集聚创新、人才、资金、信息等高端要素的主平台,带动全省融入全球现代经济体系。围绕“大湾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整合湾区内各城市的成熟和成功经验及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级人才特区、海外高层次人才技术移民制度等试点实施,引进与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

强化金融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为核心的“凤凰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和培育企业上市,增强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服务能力,争取更多省外资金、项目、渠道等资源参与浙江省并购重组工作,积极邀请国外投行、专业投资机构带领境外企业和项目来浙江省对接。建立钱塘江金融港湾与城西科创大走廊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天使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与创业孵化平台开展合作,为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资金、平台与业务等组合支持。加快推进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投资功能子公司建设,支持银行与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组成投贷联动战略联盟,实现贷款、投资联动。建立财政科技经费与创业投资协同支持科技项目的机制,实行科技金融创投联动补助,鼓励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对金融风险防控责任和能力,加强对企业债券、政府性融资平台、法人金融机构以及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等的信用风险防范,依托大数据,强化风险监测预警。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拓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和方式。

(三)适应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通过开放合作积极吸纳国际高端要素。大力推进以产品贸易为主的国际化向高端要素为主的国际化转变,注重进一步利用外资和有序推动境外投资相结合,通过并购、重组、参股等多种方式高水平嫁接国外高端产业、高端要素,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资源全球化配置。鼓励和支持大中型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走出去”,面向全球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带动新动能成长壮大和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自主研发为主的出口贸易,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抓住国家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机遇,加快建设一批进口平台,积极扩大先进设备和优质中间产品的进口,以进口促出口。支持义乌发展境外集中采购、市场集中销售的小额小批日用消费品进口贸易模式,争取进口商品“全牌照”口岸。

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以“一带一路”统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创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将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和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全省更高层级的开放大平台,建立舟山与杭州、宁波、义乌等海陆联动机制,探索推进杭州空港、宁波舟山港、义乌陆港和跨境电商、大宗商品和国际商贸的互补发展。加强大通道沿线地区的产业对接,不断扩展合作领域,构筑相互补充、功能突出的产业格局。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扩围,优先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沿线地区覆盖推广。促进宁波舟山港与义乌陆港的实质性一体化,尽量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

探索浙沪合作共建自由贸易港。抓住国家“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有利时机,加强与上海市的合作,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的优势,积极打造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的升级版,探索浙沪合作共同建设自由贸易港。启动阶段,可以依托两个自贸区,以洋山保税港区和梅山保税港区为重点进行探索。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浙江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已经就洋山保税港区扩区和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达成了共识。浙江应顺时应势,支持上海尽快完成小洋山南侧的开发建设,通盘考虑推进洋山深水港区新一轮合作开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浙沪合作共建自由贸易港进行协商,达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最佳方案。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美丽经济”“美丽乡村”和“大花园”建设

争创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和示范省。与中农办和农业部紧密合作,积极争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和示范省。率先提出一整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尽快制定《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由省人大制定颁布《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条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一套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和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以“美丽经济”为引领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发展美丽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创业农业、体验农业、养生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突出江南田园特色,打好产业融合基础,强化综合协调和文化为魂。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农户家庭为基础,立足农业产业特点和生产要求,探索不同产业效益最大化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机制,扎实推进德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德清和义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让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的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按照“大花园”的目标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推进“千村AAA景区、万村A级景区”的“新千万工程”,以村落景区化建设为抓手,按照高标准、高颜值、高气质、高品位、高普惠目标要求和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目标定位,打造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结合“多规合一”,按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生融合”,农旅文结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要求,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各区块的功能定位,促进浙江的美丽乡村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注重将传统村落融入“大花园”和全域旅游体系,统筹推进传统村落的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破解百姓关注的民生难题。坚持把教育、健康、养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要重点补齐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头的短板,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和师资培养力度,加快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研究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的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城市和楼盘的监测,对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房企变相提高房价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核心,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加快推进杭州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及时总结一批可复制的试点经验向全省推广。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进一步深化医疗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健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降低老年人的费用支出,如通过向民营医院购买服务,开展医疗健康流动服务车进社区,为空巢、孤寡、失能等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区域环境形势预警研判,全力解决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

促进城乡低收入人群持续增收。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消除4600”成果,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低收入产业工人收入倍增计划”。深化山海劳务协作,拓展山海协作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衢州保姆”“云和师傅”等培训服务。做到扶贫工作力量不削弱,“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继续坚守扶贫前线,使脱贫户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群动态管理机制,巩固夯实脱贫基础,确保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全面小康。建立扶贫保险,加强产业扶贫,完善普惠金融,消除脱贫者返贫风险。鼓励自由职业、远程就业、分时段就业等新型就业,消除新型就业者参加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制度障碍。

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民生领域。在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服务等领域。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相关权益,坚持权利、机会、规则平等,废除对民营企业各种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手续、制定政策,拓展民间资本投入的渠道。建立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公建民营、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资合作等多种民间资本参与方式,改进和完善相应的金融服务。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深化“互联网+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网上治理体系,探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互联网领域的法律规则,包括电子签名、网络安全、电子商务、数据权益保护等领域。加强与省内外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企业的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完善基层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以开放性架构、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形成多样化治理模式,努力实现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