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2018-03-14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感兴趣心理健康心理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为了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和谐校园,预防生命危机,各大高校都不遗余力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心理社团活动等。在这些常见的形式中,课堂教学由于系统性强、覆盖全面、普及功能强、引导正面、可强化训练等优势,是高校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开展,也一直是高校教育者特别关心的问题。然而,已有的文献资料表明: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虽然在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学校和教师主观选择的教学材料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1-2];第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的人很多,但做实证研究的人较少,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课程该如何组织和开展的人很多,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他们想听什么样的课的人很少;第三,虽然有从学生角度研究他们教学需求的论文,但仅研究了他们偏爱哪种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互动教学)和哪种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就业心理、人际交往),而对哪些具体问题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没有更为细致的考察[3-9]。因此,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设计出更为详细的问卷,以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需求。

1 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编制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利用开放式问卷(“请问你进入大学以来,在生活上有什么问题想问心理老师或希望在心理健康课上得到解答?”),以匿名的方式,收集到一批问题,约1 200个。再将这些问题合并,形成62个常见问题,将其归类为8大主题(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家庭、情绪、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恋爱、其他)。第二步利用合并和归类后的问题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需求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在学生心目中“足够好的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考察在8大主题中,学生更希望学习哪些主题,以及在每个主题下面,他们更希望学习哪些内容。

该问卷在2016年6月对将完成一个系列的心理健康课的大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不记名调查,回收率98%,有效率96%,有效问卷份数742份。其中,电力系284份,动力系260份,经管系198份;男生498人,女生239人,未填写性别的5人。

2 研究结果

2.1 学生认为好的心理健康课的最重要特征

问卷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分别对12项课堂教学特征按重要程度做1~5分的评分。其平均分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12个课堂教学特征的重要性程度的评分(0~5分)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认为12项课堂教学特征都是可取的,都是正面特征,因为评分都在3.5以上(3分为重要性一般,4分为比较重要)。他们或许觉得,全部特征都具备的心理健康课课堂更好。学生比较看重的特征依次是“课程内容轻松、好玩、有趣”“学习这门课能减少自己的困惑,使自己有所改变和成长”“课堂上能听到许多的事例、案例、故事”“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同学们可以较多地参与教学(如在课堂上分享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演心理剧、课堂小游戏和练习、小组讨论和辩论、社会实践等)”。学生最不看重的特征是“学习这门课不需要思考太多的问题,压力小,作业尽量少”“老师能给予同学们一些个别关注和个别指导”“课堂纪律好,学习氛围好”。不同院系、性别的学生看法差异不大。

2.2 学生在心理课上最希望学习的内容

问卷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对62个常见提问进行评分:1分为完全没必要讲,浪费时间;2分为可讲可不讲;3分为不清楚,也许需要讲到;4分为有点讲的必要,可以花一点时间讲;5分为很有必要讲,最好重点、详细地讲。62个常见提问可分为8大主题,计算每个主题的平均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学生对8大主题的学习意愿排序为自我意识>大学生活适应>家庭>人际交往>情绪、其他>学习>恋爱。

表2 学生对8大心理主题的学习意愿评分(0~5分)

考察每个主题下面的具体问题,单项问题评分在4分以上的可认为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由于本次调查还要求学生从62个常见提问中投票选出自己最想学习的1~10个问题,所以有些评分较低,但有10%以上投票率的也可以认为是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1)在“自我意识”主题中,6个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按照感兴趣的程度排序依次是:认识自己的性格、长处和短处,适合做什么以及想要的是什么(4.36/28.94%);了解自己的某些负面心理(如急躁、固执、依赖、小气、粗心、爱面子、厌恶某人、过于好强、自我中心、犹豫不决、害怕尝试新事物等)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4.24/23.01%);怎样有勇气在他人面前展现自我、克服当众表达时的紧张胆怯(4.23/21.00%);怎样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4.35/17.50%);感觉自己不够自信,怎样变得更加自信(4.28/15.61%);怎样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开朗(4.07/10.63%)。

2)在“人际关系”主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4个,依次是:不善交际的人怎样交朋友或融入一个群体(3.95/16.96%);在大学怎样拓展人际关系、交不同类型的朋友并提高交友质量(4.03/14.00%);和陌生人、不熟悉的人怎样自然地交流、建立话题、打成一片(4.03/8.34%);怎样提高在各种交际情境中谈话和表达的能力(4.18/10.63%)。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2个:怎样更好地认识、理解别人,以及怎样揣摩别人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3.84/14.40%);怎样和以前的朋友维持友情(3.65/12.38%)。

3)在“家庭”主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3个,依次是:怎样和父母、家人更好地沟通和相处(3.97/17.23%);父母存在某些问题,很想改变或帮助他(们),但又无能为力,应该怎么办(4.00/11.04%);怎样做才能孝敬父母、让他们放心或者不让他们失望(3.99/12.65%)。

4)在“情绪”主题中,没有学生明显感兴趣的问题。相对而言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怎样控制(以免影响做该做的事或伤害周围的人,3.86/12.79%)。这是跟人际交往有关的。

5)在“大学生活适应”主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5个,依次是:在大学感觉迷茫,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或者不知道怎样做正确的选择,该怎么做(4.19/27.32%);在大学变得懒散、颓废,怎样让自己恢复斗志(积极性),过更充实的生活(4.06/16.02%);对大学感觉失望,常有压抑或厌倦的感觉,该如何调整和适应(4.06/11.98%);在大学感觉(就业、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大,怎样调整心态、释放压力(4.05/11.98%);怎样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尽快从中调整和恢复(4.01/5.79%)。

6)在“学习”主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想学习、不感兴趣、学不进去、没有学习状态的情况应怎样调节(3.93/15.07%)。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应怎样对待大学的学习(大学的学习有什么意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是合适的)(3.76/12.11%)。

7)在“恋爱”主题中,没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5个:怎样追求喜欢的异性(如:要不要追求、怎样追求,要不要表白、怎样表白,3.44/13.32%);适合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是什么,以及怎样处理跟性有关的烦恼、问题、冲突(3.67/10.09%);怎样和男/女朋友更好地相处,相处中的烦恼、问题、冲突如何解决(3.51/10.63%);了解什么是爱情、恋爱的感觉(包括如何区分友情和爱情,3.44/10.50%);怎样增强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3.35/10.90%)。

8)在“其他”主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3个,依次是:择业、应聘、就业过程中的紧张、忧虑、不自信、过于自信等心态该如何调整(4.13/23.96%);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是什么(3.93/19.52%);管理、销售和领导力方面的心理学知识(3.87/22.21%)。

3 讨论

3.1 学生最看重的课堂特征

学生最看重的课堂特征是“课程内容轻松、好玩、有趣”,其次是“学习这门课能减少自己的困惑,使自己有所改变和成长”。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和成长并不是“轻松、好玩、有趣”的,这就让很多学生想要“兼顾两者”的希望落空。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希望轻轻松松地学习,而不必付出很多努力,这不符合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此外,从“老师能给予同学们一些个别关注和个别指导”“课堂纪律好,学习氛围好”“学习这门课让我感到安全,不必担心尴尬的事或隐私被透露”这几项特征不被重视来看,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一些新奇、刺激的信息(如有的学生喜欢看犯罪心理,有的喜欢揣摩别人),或者只是满足于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这样的表面知识。他们的兴趣和心理老师认为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差距。所以,他们想要靠兴趣来驱动学习行为的想法注定要失望,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能让他们坚持来上课的,还是只有学分、成绩这样的利益因素。

3.2 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形式

从“学生最看重的课堂特征”调查可知,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同学们可以较多地参与教学(如在课堂上分享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演心理剧、课堂小游戏和练习、小组讨论和辩论、社会实践等)”以及“课堂上能听到许多的事例、案例、故事”。也就是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和一种“可以代入情境”的感觉。能做到这些十分不易,需要教师长期坚持积累教学素材和精心设计每堂课。

3.3 “自我意识”主题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自我意识”主题的需求度很高。他们想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长处和短处、适合做什么以及想要的是什么,也意识到自身有很多不足(如自控能力、自信心、性格缺陷等),希望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是没办法在短期内轻松能做到的事,期待做不到的事情,结果又会是失望,进一步失去兴趣。所以,心理健康课“自我意识”主题的重点适合放在让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层面上。

3.4 “人际关系”“家庭”“恋爱”主题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人际关系”的需求度比较高,和同类研究结果一致。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困惑集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特别内向、交际能力差的人,怎样才能交到朋友;二是交际能力正常或较好的人,试图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多数的学生还是关注朋友或潜在的朋友,并不是正式场合或社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尽管在实际的师生互动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连基本礼仪都做不好的人。这说明在大一阶段,很多学生的交际需求还停留在寻求认可或同伴抱团的水平,社会化程度总体不高。在交际能力中,学生有一个特别看重的点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对其他的交际行为则相对地认为“不需要学习”。比如,教师认为很重要的“人际冲突的预防和处理”,学生却没有那么重视,原因不清楚,猜测可能是在冲突爆发的当时会引起重视,然而过去了就忘了,毕竟每个人很少遇到大的冲突。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主题也比较受学生关注,而同类研究并没有特别地考察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态度。

有点意外的是,“恋爱”主题受重视的程度较低。尽管在课堂上学生会表现出很喜欢这个主题,但从困惑度和需求度的角度,则没有那么重要。在“恋爱”主题中的具体问题上,学习需求比较高的是怎样吸引和追求喜欢的异性、怎样和恋人更好地相处、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聚焦这几个方面。

3.5 “情绪”主题

总是出现在心理健康教学大纲里的“情绪”主题,学生的需求、重视度却很低,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只有当某些人情绪容易失控,并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时,他才会重视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情绪”问题的严重性,就是在他们中间普遍弥漫着迷茫、厌倦、懒散、颓废、压力(“大学生活适应”主题)和厌学(“学习”主题)等情绪,他们想要从中摆脱却无法自拔。心理健康课如何讲授“情绪”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学生往往认为一般的情绪不重要,严重的情绪他们又无法触碰。也许,心理健康课堂尽量轻松愉快一点、让学生能多“自愿参与”一点,这就是对他们的最好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愿意信任教师,能学进去一点真正的心理健康知识。

3.6 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

在“其他”主题中有一项“如何预防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现象;怎样帮助有这些倾向的同学”,学生对这一问题评价介于“不清楚,也许需要讲到”和“有点讲的必要,可以花一点时间讲”之间,仅有5.52%的人认为是最需要学习的主题之一。和其他选项相比,这项问题得分很低,也就是说学生相对很不重视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学习。学生对“怎样更好地帮助他人”“严重心理问题”的需要学习的程度低,甚至“社会心理”“犯罪心理”这些看起来感兴趣的内容,需要学习的程度也很低。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学生还是对跟自己的发展、自己遇到的情境有关的主题更感兴趣,而相对比较漠视他人。这个特征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每个学生在同一段时间感兴趣和想学习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心理危机干预和生命教育这个特殊的主题,对学校和学生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学生不感兴趣,就不适合放在课堂上学习,更好的方法是单独开展教学,并进行考试。这样,学生才能有印象,而不是在课堂上不情愿听,在课后什么也不记住。同时,考试还有助于筛选出5.52%认为心理危机干预重要的同学,他们有可能协助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一堂好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课,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轻松、好玩、有趣”和“帮助学生减少自己的困惑,使自己有所改变和成长”两者的平衡,设置丰富多彩的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如在课堂上分享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演心理剧、课堂小游戏和练习、小组讨论和辩论、社会实践等),多讲学生喜欢的案例和故事。

2)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学习需求可以集中为3大主题:“自我”“关系”“情绪”。每个主题适合讲什么、怎么讲,需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选择最贴近他们当前需要的内容。

3)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普遍缺乏兴趣,建议针对这部分内容单独开展教学,并辅以考试。

4)心理健康课堂教育面临着来自学习者的很大挑战,包括以下几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抱有一定幻想,想兼顾“轻松好玩”和“改变自己”;学生高估自己的兴趣,高估课程改变自己的效果,导致失望和厌烦心理;学生对人际交往存在片面理解和错误观念,难以面对自己真正的“情绪”问题;只对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感兴趣,除此之外一概不关心。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所限,这些问题难以避免,但教师还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指出这些问题。

[1] 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2] 孙丽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2):50-52.

[3] 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4] 刘海燕,李帆,郭兰,等.地质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9-132.

[5] 韩旭,齐东华,毛亚杰,等.2 868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调查[J]. 中国校医,2013,27(10):727-729.

[6] 李素梅,杨静,孙姣英,等.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及需求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07-109.

[7] 彭小红,邓宝玲,李哲,等.扶贫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分析[J].校园心理,2017,15(1):68-69.

[8] 吴萍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调查与对策——以福州某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611-612.

[9] 张红坡.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基于学生需求和满意度的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5(9):114,90.

猜你喜欢

感兴趣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更 正
心理感受
这样的智能厨房台面,你会感兴趣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