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通腑方治疗急性轻中度胰腺炎疗效观察

2018-03-14张遂峰李延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腑健脾胰腺炎

刘 薇 王 智 张遂峰 李延萍△

(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1]。依据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BISAP评分及是否有持续的器官功能衰竭分为轻度(MAP)、中度(MSAP)及重度(SAP),轻中度胰腺炎如治愈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极易转为重度或慢性胰腺炎,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2]。近年来,在笔者导师本文通信作者李延萍主任中医师的带领下,采用健脾通腑方中药干预的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 (脾虚湿热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 《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006年)和《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急性胰腺炎(脾虚湿热证)标准[3]。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证;发病72 h内入院;年龄20~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免疫系统、肿瘤和结缔组织疾病者;外院已接受手术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急性胰腺炎(脾虚湿热证)患者80例,患者在起病72 h内完成腹部CT检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2~59岁,平均 (38.45±12.76)岁;病程5~12 h。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 20~61 岁,平均(38.57±12.85)岁;病程 7~10 h。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镇痛、蛋白酶抑制剂和胰酶抑制治疗,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监护治疗,维护器官功能,营养支持,胆道梗阻、高龄、免疫低下等部分易感人群可选择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及甲硝唑等预防感染[4]。治疗组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健脾通腑方灌肠加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加水400 mL,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口服150 mL,分3次口服;灌肠 250 mL,分2次灌肠)。健脾通腑方: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30 g,大黄 15 g(后下),厚朴 10 g,赤芍 10 g,蒲公英 30 g,浙贝母 15 g,丹参 15 g,柴胡 10 g,胡黄连 10 g,陈皮10 g,川芎 10 g,延胡索 15 g,扁豆 30 g。并根据不同的兼症进行加减,热盛明显加连翘15 g,炒栀子10 g,黄芩10 g;湿浊明显加茵陈30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腹胀明显加枳实10 g,木香 6 g,香附10 g;便秘加用芒硝 10 g(冲服);气虚明显加山药 30 g,黄芪 30 g;伴结石加金钱草30 g,郁金15 g,鸡内金30 g。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采用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3项指标为疗效判断标准[5]。症状指标为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基本消失;体征指标为上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为血淀粉酶、尿血淀粉酶及血常规等恢复正常。根据上述判断标准,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级评定。痊愈为5 d内达到上述3项指标标准;显效为7 d内达到上述3项指标标准;有效为10 d内达到上述3项指标标准;无效为超过10 d仍未达到上述3项指标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t检验、Ridit分析[6-7]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相关指标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恢复饮食时间、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血常规恢复时间、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时间比较(±s)

组别 n 腹痛缓解时间 饮食恢复时间 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 尿胰蛋白酶原转阴时间 血常规恢复时间 自主排气排便时间 住院天数治疗组 40 3.20±2.10△ 2.30±1.40△ 5.50±3.20△ 5.20±3.90 4.40±0.90△ 2.50±0.70△ 7.50±3.60△对照组 40 4.90±2.50 3.80±1.80 7.80±4.70 6.30±4.60 5.10±1.80 4.10±1.20 10.60±4.50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临床症见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或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秘、手足抽搐、癃闭、喘证、神昏、闭证等。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抑制胰酶分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局部及全身并发症、保护脏器功能为主,若合并胰腺脓肿和(或)感染,考虑手术治疗,存在治疗时间偏长、整体治疗效果欠佳等特点[8-10]。

中医学无急性胰腺炎的病名,依据其临床症状,可将急性胰腺炎归属于“腹痛、脾心痛、呕吐、结胸及脾瘅”范畴。《内经·厥病篇》载“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按照既往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强调“六腑以通降为用”,认为“腑气不通”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机,如出现重度临床表现,如神昏、水肿、厥证,则认为瘀、毒互结是疾病加重及变证的病理基础[11-12]。因此病因多为过食辛辣油腻,砂石阻塞,情志不畅,素体虚弱,病机为腑气不通,后变生他症,出现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热毒、正虚等病理变化[13-14]。而重庆地区气候潮湿,饮食多为辛辣刺激之物,日久则损伤脾胃,故而本文通信作者李延萍主任中医师在临床中认为本病病因为素体脾胃虚弱,过食辛辣油腻,病机为脾虚失运,湿热内蕴,后变生他症,核心为脾虚夹湿热。在治疗中强调脾胃失于运化升降在本病的重要性,主张健脾通腑贯穿治疗始终,治疗以健脾化浊,行气通腑为主,并随证加减,结合清热、消食、通便、消胀、祛瘀、止呕、止痛、凉血、益气、养阴等法[15]。

本研究运用健脾通腑方治疗急性轻中度胰腺炎,同时根据患者辨证予以加减,缓解症状,确保疗效。方中党参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扁豆利湿,大黄通里攻下,厚朴理气,柴胡解郁,川芎、延胡索既能行气又能活血,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蒲公英、胡黄连清热解毒,浙贝母清热散结[16]。结果提示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尤其在患者痊愈率上,治疗组痊愈率高出对照组将近1倍,说明对治疗急性轻中度胰腺炎疗效确切。在使用中药干预后,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恢复饮食时间、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血常规恢复时间、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本方在改善炎症、改善肠道功能、改善整体预后方面效果明确。且治疗组各项关键指标浮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说明使用本方患者治愈期更为稳定、更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反复。

[1]Ibrahim A,Al Mofleh.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Pathogenetic aspec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14(5):675-684.

[2]王兴鹏,李兆申,袁耀宗,等.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4):656-660.

[3]李树标,黄波贞,石罗,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4):1593-1596.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5,14(3):17-20.

[5]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6-170.

[6]刘军祥,苏红卫.用SPSS对有序分类资料进行Ridit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28(5):471-472.

[7]刘明华,张晋昕.Ridit分析与秩和检验在等级资料处理时的关系[J].循证医学,2010,10(5):282-285.

[8]李娟.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兰州:兰州大学,2014.

[9]王春友,杨明.《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解读—急性胰腺炎外科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8-10.

[10]许爱平,李淑德.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3):213-216.

[11]贾云飞.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2]张声生,李乾构,李慧臻,等.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 1826-1831.

[13]吴迪,王垂杰.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现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7(8):85-87.

[14]朱雅丽,张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8):158.

[15]白杰.张淑文教授学术思想及59例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6]关德生.大黄五脏皆治的理论与临床进展 [J].江苏中医权 ,1995,40(11):44-46.

猜你喜欢

通腑健脾胰腺炎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孕期大补当心胰腺炎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