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8-03-14周志阳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2期
关键词:红外线腕关节桡骨

周志阳 尹 宏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210001)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腕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1]。其根据生物力学是否稳定可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坚强固定和关节面良好对位[2-4],从而易造成腕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红外线理疗等多重手法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符合国际手外科医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标准[5]。

1.2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40~75岁;左27例,右33例;致伤原因为跌伤36例,交通伤15例,物体撞击9例;AO分型为A3型16例,B1型15例,B2型10例,B3型 12例,C1型 5例,C2型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61.80±9.01)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61.72±9.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观察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切口红外线理疗照射及中医辨证论治。1)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臂丛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取桡骨远端掌侧改良Henry入路,腕屈肌桡侧一纵形切口,腕屈肌腱与桡动脉间钝性分离,部分切开旋前方肌,使骨折端充分暴露,牵引骨膜剥离器协助复位,恢复桡骨原有长度,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成功复位后,予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位置满意后,选择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和螺钉的植入,X线透视下再次确认桡骨复位良好。2)红外线理疗及中医辨证论治。观察组术后给予红外线理疗仪配合治疗。切口暴露于红外线射区内,以皮肤感觉温和为度,每日照射2次,每次20 min,7 d为1个疗程,照射14 d。根据骨折三期辨证论治原则[6],早期(1~2 周)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基本方:桃仁 10 g,红花 5 g,当归 10 g,生地黄 10 g,赤芍 10 g,川芎 6 g,香附 10 g。 中期(3~4 周)给予和营活血、接骨续筋,基本方:归尾15 g,红花5 g,白芍 10 g,赤芍 10 g,生地黄 10 g,乳香 6 g,没药 6 g,断续 15 g,血竭 5 g,骨碎补 10 g。后期(5~6 周)给予强筋壮骨、补益肝肾,基本方:熟地黄10 g,杜仲10 g,骨碎补 15 g,枸杞子 10 g,牛膝 5 g,黄柏 10 g,山药 10 g,山茱萸肉10 g,黄芪15 g,当归9 g。每日1剂,早晚分服。3)术后措施及康复。两组患者术后24 h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等对症治疗措施,定期切口无菌换药,术后12 d拆线。严重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严重者给予前臂悬后位石膏固定1周。术后24 h开始手指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2~3周开始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术后4~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阻力活动。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7];术前、术后 7 d、术后14 d患肢肿胀程度评分[8];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9]及腕关节功能 Cooney 评分[10]。 分别于术后 6 个月和1年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评价腕关节功能:90~10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65~79 分为可,65 分以下为差,计算优良率,并进行满意度评分:1~5分为不满意,6~8分为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下降;术后第1日,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日、第7日,观察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治疗后第3日 治疗后第7日观察组 2.57±0.63△ 1.13±0.35△对照组 3.10±0.66 1.47±0.63 n 30 30治疗前 治疗后第1日6.00±0.83 5.43±0.63 6.07±0.83 5.57±0.73

2.2 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肿胀程度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日两组肿胀程度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日、第14日,观察组肿胀缓解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治疗后第3日 治疗后第7日观察组 1.07±0.52△ 0.43±0.50△对照组 1.37±0.56 0.80±0.48 n 30 30治疗前 治疗后第1日2.23±0.50 2.33±0.48 2.30±0.47 2.37±0.49

2.3 两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9.53±4.10) d,低于对照组的(42.13±4.05) d(P<0.05)。

2.4 两组术后6个月及1年腕关节Cooney评分比较见表3。观察组术后1年优15例,良9例,可1例,差0例, 优良率 96.00%; 对照组分别为 5、15、5、0例和80.00%,两者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Cooney腕关节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及握力评分有所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与1年功能、活动范围、握力评分相比,观察组改善更优(P<0.05)。

表3 两组术后6个月、1年腕关节Cooney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术后6个月、1年腕关节Cooney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术后6个月比较,*P<0.05;与术后6个月对照组比较,▲P<0.05;与术后 1 年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疼痛 功能 活动范围 握力观察组术后6个月(n=30)术后 1年对照组术后6个月19.33±1.73 18.17±2.45▲ 15.33±3.70▲ 11.83±3.34▲22.50±2.54*23.00±2.49*△ 20.00±5.09*△ 14.67±2.60*△19.00±2.03 16.17±2.15 13.33±2.40 10.00±3.47(n=30)术后 1年21.67±2.40*21.50±2.33* 17.33±4.30* 13.33±2.40*

2.5 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8.13±1.01)分,高于对照组之(7.43±1.08)分(P<0.05)。

3 讨 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短期丧失,生活质量明显降低[11]。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钢板内固定术是较佳的治疗手段之一[12]。其目的是提供坚强内固定,达到腕关节及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使患者能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14]。但钢板内固定术只是为骨折愈合提供相对稳定、较为满意的复位,并不能加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

中药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肝肾、强筋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学认为,“肢体损伤于外,气血损伤郁内”,并将骨折祛瘀、生新、骨合的愈合过程分为早、中、后3期进行论治[6]。早期气滞血瘀、经脉阻塞,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瘀肿趋于消退,宜接骨续筋、和营生新,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后期瘀肿基本消退、骨痂持续生长,但重建筋骨尚未坚实,宜补气养血、强筋壮骨[15]。红外线有较好的穿透作用,局部照射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有加强细胞活力、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等作用,并能加快渗出物的吸收,有利于炎性物质的控制[16],加速了切口的愈合,从而解痉、镇痛、消炎。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 VAS评分(术后第3日、第7日)、肿胀程度评分(术后第7日、第14日)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红外线理疗等中西医结合方法能明显缓解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等症状。中后期中医辨证论治,促进骨痂的生长,加速骨折愈合,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在Cooney腕关节评分中,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功能、活动范围、握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同时间的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法相同时间内改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方面比单纯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更有优势。因此,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红外线理疗等方法对腕关节的功能、活动度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本研究表明,采用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中医辨证论治、红外线理疗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加速骨折愈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从而增强整体治疗效果。

[1]向乾彬,范海泉,黄海讯.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2):188-189.

[2]Bartl C,Stengel D,Bruckner T,et al.Th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Dtsch Arztebl Int,2014,111(46):779-787.

[3]Lang PO,Bickel KD.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ercutaneous treatment versus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J Hand Surg A,2014,39(3):546-548.

[4]Murray J,Gross L.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3,21(8):502-505.

[5]Dodds SD,Comelissen S,jossan S,et al.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fragment—specific fixation and augm ented 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 Surg(Am),2012,27(6):953.

[6]洪生虎,卢建华.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0,23(8):639.

[7]Snow S,Kirwan JR.Visnal analogue scales a source of error[J].Ann Rheum Dis,1988,47(6):52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9.

[9]王和鸣,黄桂成.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0.

[10]Trousdal RT,Amadiao PC,Conney WP,et al.Radio-ulner dissociation.A review of twenty cases[J].J Bone Joint Surg,1992,74(10):1486-1497.

[11]Richard MJ,Katolik LI,Hanel DP,et al.Distraction pla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ly comminuted distal radins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J Hand Surg Ann,2012,37(5):948-956.

[12]高益,王斌,徐建达,等.掌侧可调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2):154-157.

[13]Lee SK,Seo DW,Kim KJ,et al.Volar long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metaphyseal and diaphyseal extension [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2013,23(4):407-415.

[14]Bahari-Kashani M,Taraz-Jamshidy MH,Rahimi H,et al.Outcomes of pin and plaster versus locking plate in distal radius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J].Trauma Mon,2013,17(4):380-385.

[15]梁晓辉,孙绍裘,周昭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3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491-492.

[16]李浪,左斌,朱文君,等.骨肽加红外线灯照治疗骨折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1816.

猜你喜欢

红外线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仪设备在蓄电池充电站中的应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