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女性身体审美研究评述

2018-03-13陈树峰张桔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女性

陈树峰 张桔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5YJC850022)

【摘 要】 本文梳理了国内女性身体审美研究,论述了以汉族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的研究,同时也论述了中外身体审美观念对比研究。

【关键词】 女性;身体审美;社会

对于什么是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休谟说过:“美在实体本身方面并没有一定的特征。它仅仅存在于审视事物的心灵之中,而每一个心灵所感受到的美都是不同的。”[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作为历史的重要创造者,其身体审美始终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女性身体审美的变化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国内学者有关女性身体审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对汉族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的研究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的研究上。此外,部分学者还对中西方身体审美观念做了对比。

一、以汉族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研究

在以汉族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的研究中又主要分为两个领域,其一是在宏观上对女性美的发展历程、表现特征等进行阐释,其二是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身体审美进行概括与总结。

在女性身体审美发展历程、表现特征等宏观叙述上,杜朝辉的《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一文认为,上古时期,女性的身体以硕大、强悍为美,体现出一种强健的、战胜自然的审美意识。在阶级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导致了女性病态的身体审美意识。在现代社会,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中仍然残留有“男尊女卑”的审美意识,对身体的健康美并不十分重视。[2]刘春、谭正新的文章《女性身体美的发展演变》,同样回顾了女性身体美发展的基础,指出女性身体美经历了从重视生殖力的原始时期到以性吸引为基础的文明时期的转变,并指出人的精神美、形体美与社会和谐美的一致是女性身体美的最终归宿。[3]

除了整体意义上的论述,一些学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身体审美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他们专注于某个历史发展阶段,在详细描述审美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审美的成因,揭示身体审美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些文章研究的身体审美特色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唐代、晚清、近代、现代等历史发展阶段。

方英敏的《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阐释了先秦不同历史时期的身体审美,作者认为,史前时代的审美具体表现为以“丰硕”为美;夏、商时期的女性美以女杰“妇好”、女巫、女乐为代表,其中女杰“妇好”延续了史前时代女性健康、质朴的美,女巫表现出夏、商巫术文化中女性的知性美,女乐体现出审美意识由功利向审美欣赏的转变;战国时代人体审美以纤柔为美,完全抛弃了史前及春秋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后作者指出,先秦身体审美意识经粗犷到纤柔的转变,最终人格美发展为身体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4]

邢珺的《唐代女性服饰性感美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唐代女性服饰性感美,并分析了其原因。文章指出唐代女性服饰的发展从遮面、戴帷帽到大胆露面,以裸露面部和颈部为美,中唐前后的袒领和袒领襦裙服,将这种审美意识推向了顶峰,高腰裙装衬托着丰腴的身体更显风姿。最后作者指出唐代女性的服饰性感美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意识形态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5]

段炜的《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分析了从晚清到五四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对女性身体观念带来的影响。作者指出女性身体观念处在一种随时变化的状态,不同的政治氛围对女性身体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思考。女性身体并不是自然纯粹的生理躯体,而政治文化的设计规训着社会中的身体。[6]

汤锐的文章《审美与政治:20世纪50年代城市女性流行服饰探析》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女性服饰以列宁装为主,花衣为辅,随着经济的发展布拉吉连衣裙成为女性的新宠。文章认为,衣服的流行和变化反映了国家政治对女性身体审美的影响,也是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7]

在《百年中国女性审美价值标准变迁的文化评析》一文中,作者曲凯音论述了中国女性近百年来审美价值标准的变迁。作者认为,女性审美价值标准、对美丽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普遍认同的女性美是一种感官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各个时代所构建的关于美的价值观与同时代人们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相一致的。[8]

綜观上面以汉族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在宏观层面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女性身体审美意识和女性美进行整体上的概括和总结,并简单指出不同阶段女性身体审美形成的原因。在这些宏观的论述中没有地域的分别,没有年龄的差异,除了服饰的表现形式外,也没有其他更为细致的审美表现形式,身体美仅仅是为了表现美而存在,却无其他任何社会意义。

二、对少数民族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审美的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审美的书籍和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述少数民族女性身体审美的文章数量则骤减,这些研究也基本都表现在微观层面。这些微观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民族服饰、纹身、纹面、饰齿等方面的研究。

服饰是服装、饰物、发型、化妆等在内多种因素的有机整体。服饰除了实用功能外,它也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色。服饰对于女性来说更多了一层装饰效果,是突出女性美的有效工具。关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审美,学者研究较多,如叶莉的《彝族服饰审美意识研究》一文中指出彝族女性喜爱使用带有花纹图案的丝腰带,一些女性为了美观和保护平安还用树皮做成树皮腰带。此外她们还有腰围,最初是为了保护衣裙的干净整洁,后来逐渐成了装饰品,以突出女性的身体美。她们还有耳饰、手饰等,其主要功能也是为了美观漂亮。[9]

类似的对服饰的研究非常之多,如陈明媚的《布依族妇女审美现象探究》、张建敏的《布依族服饰——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雷文彪的《桂黔白裤瑶服饰艺术的审美人类学考察》、周谨蓉的《景宁畲族服饰纹样中蕴含的文化与审美》、鞠斐的《黎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个性及其审美价值简论》、冯燕的《凉山彝族服饰设计符号研究及传承与利用》、柳小成的《论贵州苗族银饰的价值》、谭华的《苗族银饰的美学取向探究》、徐红梅的《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以互助土族服饰为例》、井菲的《浅谈元江花腰傣挑花工艺的服装功能解析》、曹娅丽的《试论土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信仰审美观》。各民族女性不同的服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服饰不但具有审美功能,同时还具有社会功能,她们标识着女性的成长阶段和社会角色。

纹身在国内少数民族是比较常见的审美方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高山族、独龙族等很多民族都有纹身的习俗。符策超的《黎族纹身图式的象征意义》一文从龙(蛇) 纹、雷神纹、青蛙纹等多种纹身图式分析其象征意义。文章指出黎族纹身妇女普遍认为,作为装饰使用的纹身图式有胸前的项圈状纹、手腕或脚腕部的环状纹和手部或腿部的花草纹。[10]关于黎族妇女纹身的习俗,学者的研究还有,如姚丽娟的《浅谈海南岛黎族妇女民俗文化》、符策超的《黎族与古越族后裔文身之比较》、陈甜甜的《黎族与高山族文身的比较研究》、赖文君的《黎族文身史研究》、王沫的《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等。

毛佑全的《红河沿岸傣族纹身习俗》指出居住在滇南红河沿岸河谷地区的水傣(傣仂)男女,在下腿、手臂、手腕、手掌背等部位都刺有黑色或深蓝的各种图案,水傣的这些纹身最初是出于巫术护体的目的,后来才有了审美意义并世代相传。[11]关于傣族纹身的文章还有,张庆松的《傣族的纹身密码》、张雁梅、傅东云的《孟定傣族纹身调查》、胡玥的《勐海傣族文身调查》、杨军、吴汉怀的《傣族文身的造型特征研究》等。

高志英在《独龙女文面的文化阐释》文章中认为,独龙妇女文面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现象。文章指出独龙族历史上有两种身体装饰方式,一是以独龙毯、藤圈、珠链等饰品加以装扮、修饰身体的各部位;二是对颜面部位施行文面来进行装饰,文面是在面部皮肤上留下永久性图案和花纹,在独龙族中曾经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美的象征。[12]此外相关独龙女纹面的研究还有周云水的《文化交流与独龙族妇女文面的隐语》、王鑫的《浅析独龙族女子蝴蝶式文面习俗》、白瑞燕的《独龙族妇女纹面考》等。

饰齿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比及流行。台湾高山族的阿美人和卑南人喜欢涅齿,即将牙齿染黑。张文勋在《民族审美文化》一书中指出,云南饰齿习俗存在于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和阿昌族中,以染牙为主,还有戴牙套、镶牙等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族染齿的年龄、方式及功效,作者认为染牙既有保护牙齿的实用性,又有愈美愈黑的装饰性。[13]杨鵷的《桶裙·文身·饰齿——壮侗语诸民族的服饰文化类征》一文写到过去壮族还流行凿齿,现在基本不见,但桂西地区的壮族妇女仍流行染齿,她们染的是红牙齿,这是其长期嚼吃沙桔、芦子的结果。[14]

三、中外身体审美观念对比研究

除了以上学者对汉族女性身体审美和少数民族女性身体审美两个重要群体的研究,部分学者还对中西方身体审美观念做了对比。胡敏在《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中认为,人类对人体美的观念有民族、国家、地域、阶级等方面的差异,文章比较了中西方艺术中人体美表现形式的异同,揭示出中西民族人体美观念、趣味以及表现形式等和社会存在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指出,中西人体美观念、审美情趣、表现形式等有相似之处,甚至还存在着共性,如以健康为美、以生命力为美、强调人的精神气质等。[15]王珏在文章《中西身体观比较刍议》中论述了中西方对身体性这个存在事实时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观点,文章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指出,由于中西方在身体存在论上的差异,所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身体观。[16]

四、结语

限于目前的认知水平,无法穷尽所有的国内外关于女性身体审美的研究成果的梳理,但就上述对主要学者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一方面,目前国内涉及女性身体审美的著作和论文相对较少,内容不够全面,大多数只是一种现象的简单描述和浅表分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民俗学领域。国内学者对身体美的研究基本或是处在传统美學逻辑分析的框架中,或是应用认知美学的心理知识对身体审美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特定的文化语境成为审美认同不可避免的强大的背景知识,它通过同化、整合等机制对审美进行规范、铸造和形塑。身体审美背后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表现正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另一方面,虽然身体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等学科开始起步发展,但是缺少具有一定质量的关于女性身体审美的民族志,鲜少把身体审美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研究。身体审美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被观赏而存在,不仅仅因赏心悦目而流传,而是发挥着更实际、更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身体审美模式和审美观念不仅可以了解该民族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探讨其深层的制度性因素,还可以了解其是如何认知世界的,如何维持社会的运行,探究其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身体审美对于传播和维护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审美差异,从而探讨人类审美的发展规律和一般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David Hume,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David Hume[M].Scholarly Publishing Office,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2007.268.

[2] 杜朝辉: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前沿,2010(4).

[3] 刘春、谭正新:女性身体美的发展演变[J].思想战线,2011(7).

[4]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J].南开大学,2009(5).

[5] 邢珺:唐代女性服饰性感美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9.

[6]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7.

[7] 汤锐:审美与政治:20世纪50年代城市女性流行服饰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4).

[8] 曲凯音:百年中国女性审美价值标准变迁的文化评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9] 叶莉:彝族服饰审美意识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10] 符策超:黎族纹身图式的象征意义[J].琼州学院学报,2011(12).

[11] 毛佑全:红河沿岸傣族纹身习俗[J].民族大家庭,2004(2).

[12] 高志英:独龙女文面的文化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3] 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44-149.

[14] 杨鵷:桶裙·文身·饰齿——壮侗语诸民族的服饰文化类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9(2).

[15]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6] 王珏:中西身体观比较刍议[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2).

【作者简介】

陈树峰(1980— )男,河北赤城人,民族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女性人类学.

张 桔(1978— )女,云南大理人,民族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性别人类学.

猜你喜欢

社会女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女性与权力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