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知

2018-03-12覃忠勤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4期

覃忠勤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改变致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求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的导入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风趣幽默的导语,耐人寻味的质疑,妙趣横生的游戏,回味无穷的故事或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求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知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数学课堂导入 改变被动接受 倡导主动参与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致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真正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不多。“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精心设计能够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尤为重要。结合笔者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导入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数学兴趣

一番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导语,可以让学生开启学习兴趣的闸门,展开思维的翅膀,为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一开始就凝聚在课堂上,发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是这样导入的:“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我们要知道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可以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量,这种用小正方形来量面积的办法很不方便、也很麻烦。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除了用小正方形去量以外,有没有其他更方便的方法来求它们的面积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可以计算的,那么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又怎么计算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好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这些既平和又有激发性的导语,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给自主参与探究学习铺就平旦大道。

二、 设置质疑情境,制造求知悬念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旦语)。在传授新知识前,我们要善于设置一些能诱导学生提出质疑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求知悬念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探究新知。例如:,去年我参加大化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培训班”学习时,有幸观摩了一位小学高级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的导入,她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她利用多媒体投映出同学们春游时在湖里泛舟的第一组画面:湖里有2条小船,每条小船上坐3个同学。让学生自己找出画中的数学问题。接着投映出第二组、第三组……画面,配予美妙的音乐,孩子们兴奋地找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湖里泛舟的人数:

3+3=6(个)

3+3+3=9(个)

3+3+3+3=12(个)

……

湖面上的小船越来越多,10条,20条……100条。顿时,孩子像开了锅似的,“哇,那么多小船,怎么算呀?”孩子对计算产生了质疑。“是呀,这么多小船上一共有多少人呢?怎么算呀?!”给学生制造了求知悬念,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是不是有什么简便方法计算呢?”一个孩子小手挠着头嘀咕道。“这位同学问得很好,这正是本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加法的简便算法——乘法。大家想不想学习呀?”(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通过有意识地设置质疑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心情高涨,对学习新知产生求知悬念,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新课教学充满了希望。

三、 提供游戲情境,“玩”出求知欲

好奇、好动、好玩是孩子们的本性,游戏是他们快乐的天堂。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进行新知的导入。例如,:在教“分数的初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拍手游戏,大家喜欢吗?”“喜欢!”“好。老师现在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请同学们用拍手的次数来表示得数,好吗?”“啪啪。”。接着又问:“老师现在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啪!”同学们用一次清脆的掌声来表示答案。“很好。”“那么,现在老师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呢?”孩子们举起小手欲拍又止,面面相觑,无法表示。“半个!”许久,突然有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这时我鼓励道:“非常正确!”“但是,谁知道‘半个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又怎么写呢?”立即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引起了悬念。“这正是这一节我们要结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兴奋的“拍手游戏”中,激起孩子们探究数学新知的好奇心,把学生引领到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氛围中。

四、 创设趣味故事,吸引学生自主探究个中奥妙

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可以把他们带进美妙的童话世界,也同样可以把他们引进探究数学知识的天堂。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蓝猫的故事》吗?”(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立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天蓝猫、淘气、菲菲和红狗四人去为飞船寻找能量石,回来的时候,又累又饿,巴豆端来一块大红烧饼。菲菲拿起刀子说:‘我来给你们分烧饼,每人1/5。巴豆说:‘不行,我个子比你们大,食量比你们多,我至少要吃1/6才行。菲菲乐了,切下烧饼的1/6给巴豆。吃烧饼的时候,巴豆看见自己的烧饼却比其他人少,生气道:‘菲菲欺负人,我明明要吃1/6的,他给我的这一份却比你们少。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巴豆挠着头莫名其妙的想:‘这是为什么呀?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一节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生动幽默的童话故事,把学生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数学探究学习中来,进入了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意注意。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故事情节中数学问题的个中奥妙,使教学顺利地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 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导入数学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注重情境的创设导入,尤其是生活化情境。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起床、吃早餐、上学、放学、就寝等),让学生动手在钟表上拨出自己对应的作息时间,并互相交流;然后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时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作息时间引入,这一情境完全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学生易于理解,从而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润物无声地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总之,“好的开头(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们好奇、好动的这一心理特点,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从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把他们的兴趣和好奇迁移到学习上来。课堂导入做得好才能使学生对本知识点产生“一见钟情”,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踏上探索求知的征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来,使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