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美术课堂里的师生对话关系

2018-03-10武众庭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生本位教育戏剧对话

武众庭

摘 要:在儿童文化逐渐缺失的今天,以“教师本位”为核心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尊重,创新精神逐渐缺失。如今,只有改善师生对话关系,实施以“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唤醒儿童天性,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本位;师生关系;对话;教育戏剧

时代的进步,唤醒了儿童文化的回归,在着重倡导儿童本位的今天,各个学科正努力进行着教法的改革和创新。然而传统教育中,师生对话关系如果不改变、不创新,就难以从本质意义上实现“儿童文化的回归”。

一、儿童文化的概念

就像对文化的界定没有定论一样,关于儿童文化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的这一解释在国内许多学者的笔下得到了升华。

二、师生对话的概念

对话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但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交谈都可称为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

三、美术课堂中,师生对话关系的现状

对话不是单纯的言说,而是多维的互动。以美术学科为例,作为一项艺术教育,师生对话关系要优于其他学科,对话的形式也更多样性。即便这样,传统美术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关系仍旧是失衡的,其问题在于:

(一)传统美术教学设计的单一

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形成良好师生对话关系的关键。在目前的美术教学设计中发现,教师仅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教,而忽视学生性格、情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教师教、学生被教”的课堂现状,缺少师生对话。

(二)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

弗莱雷将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讲解。教师是讲解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倾听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两者之间形成的对话关系是枯燥无味的,失去了兴趣,那么儿童便会渐渐从对话关系中消失。

(三)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儿童主体的失落

虽然现今的美术课堂已经开始注重师生的对话关系,但在课堂中,儿童本位依旧得不到高度重视。

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美术作品的评价十分重视,认为评价好坏决定着教师对自己肯定与否,如学生作品由教师独自欣赏、批阅,這导致了教师以成人艺术的眼光和个人艺术喜好的共同干预来判定儿童作品的等级。故而教师要改变以往生硬的评价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鼓励为主的较为灵活的评价观。

(四)美术教师在课堂中的尴尬地位

许多学校针对艺术特长生的入学要求造就了当今社会艺术考级市场的火爆,甚至还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就已近开始接触专业性的美术培训,这类孩子美术技法纯熟,使得班级的整体艺术水平形成高低差,导致许多能力强的儿童不愿融入课堂,从而形成尴尬的师生对话关系。

四、教育戏剧形式下的师生对话关系

在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面前,教育实践却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如何改善师生对话关系的这一问题上,我只能摸着石子过河。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与内涵

汉语中的“教育戏剧”一词最初直译于英国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单指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方法。教育戏剧应该是广义戏剧与广义教育的交集,即通过分别考察“教育”与“戏剧”的概念来获得其定义,即“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戏剧改善美术课程中师生对话关系的方式方法

通过我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教育戏剧的应用,丰富了师生互动关系,提高参与者的沟通能力,使教育摆脱枯燥的说教,让接受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接下来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利用教育戏剧改善课堂师生对话关系。

1.教学设计的改变

作为艺术教育,对教学设计的考量应该是个性的、开放的、包容的。而教育戏剧的无限可能性、创新性给予了教学设计想象空间。

(1)导入设计

和谐的课堂对话关系需要在良好的课堂情境下进行。利用表演,帮助传统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到升华。如:《乘车印象》这一课的导入,我让全班起立,根据小组抽签表演不同的乘车状态。这样的课堂导入,让儿童在上课的伊始获得了身心的解放,这便为良好的师生对话关系起了一个好的开端。

(2)教学过程设计

对话不是单纯的言说,而是多维的互动。利用开放式多元化的互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百变的课堂角色及地位

教育戏剧形式下美术课,课堂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学生与老师,学生可能会变成一只动物,老师可能会变成孩子们的妈妈等等。

3.欣赏评价的创新

“倾听”是一种包容,一种理解,一种豁达。师生之间要进行成功的对话,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之中,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彼此的思想,在倾听的过程中,对话双方的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后达到一种融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1,88.

[2]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编辑 张晓婧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教育戏剧对话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