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曲同工,异曲同趣”

2018-03-09姚伊新

艺术评鉴 2018年2期

姚伊新

摘要:以《打雁》《海青拿天鹅》《风之猎》三首筝曲为例,论古筝在演奏中的“异曲同工”之趣。

关键词:《打雁》 《海青拿天鹅》 《风之猎》 异曲同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17-03

筝被喻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自改革开放以来,筝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幅蒸蒸日上的景象。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创新,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专业作曲家的介入,使筝这件拥有近三千年历史的民族乐器,无论是在结构层次、语汇表达,还是在音乐形象、审美意趣上,都焕然一新。

《打雁》①《海青拿天鹅》②《风之猎》③三首筝曲是出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典之作,在乐曲内容方面,均以“猎”为主题,情节完整,对动态场面的描写形象生动,意趣十足。其次,在创作方面,三首筝曲均使用到了模拟音效这一创作手法,采用不同的演奏技法,在表达狩猎场面时各有千秋,为音乐形象的描写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也为之后筝乐的音响创作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再次,在音乐的二度创作方面,三首乐曲给予演奏者充分的发挥空间,本文从演奏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三首乐曲异曲同工之“趣”。

一、三首筝曲创作中模拟音效的“趣”味运用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形象生动,在这三首乐曲中,不拘泥于单一的演奏手法,对“猎物”场景的描写惟妙惟肖。其中,模拟音效④在这三首筝曲创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现,作曲家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模仿动物的鸣叫声、狩猎器具的声响、猎手与猎物之间追逐躲藏的声响等,这些乐音或非乐音的音响效果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内容,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活灵动。

谱例1:

谱例1为乐曲《打雁》中描写伤雁哀鸣的音响效果。主要技巧在于左手的颤音,一边上滑的同时还要一边密颤,且颤音的幅度要小,模拟孤雁受伤后凄楚感人的鸣叫声。

谱例2:

谱例2为乐曲《打雁》中模拟猎手开枪的声响效果,运用中指连踢数弦的技法。

谱例3:

谱例3为乐曲《海青拿天鹅》中描写天鹅形象的代表乐句。天鹅的鸣叫声往往是前长后短,且长音高短音低,与谱例中最后四个上行的刮奏接re和la的上滑音 十分的相似,re與la构成一个下行纯四度音程,两次高音区的鸣叫,两次低音区的鸣叫,仿佛是两只天鹅在对话。

谱例4:

谱例4为乐曲《风之猎》引子部分的最后一小节,

是由右手大指与食指义甲同时捏住琴弦,运用手臂的力量,从左到右快速擦弦,急促而有力,好似箭离弦弓所发出的“嗖”的声响。

谱例5:

谱例5为乐曲《风之猎》B段与A段的连接部分,

是由左右手掌交替拍击琴弦,模拟身手敏捷的脚步声,两种音色的对比在强弱缓急、顿挫断连的音响节奏下,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开来,乐句间对峙般的呼应仿佛猎手与猎物面对面的角逐。

从以上的谱例中不难看在模拟音效方面,三首乐曲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统的两首乐曲因为受创作环境的局限,尽管在今下看来这些手法普遍陈旧、单一,但对当时的古筝创作水准来说已是非常出新之举。此外,作为现代筝曲的《风之猎》,作曲家冲破了传统技法的创作枷锁,打破常规,无论是从技法还是音色方面都丰富了模拟音效的可能性,使欣赏者更能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乐曲所带来的听觉上的趣味。

尽管这些模拟音效并不是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段,但却是渲染某种气氛、表达某种情绪、描绘某种情境的润色点睛之笔,使音乐形象更加的生动具体,是音乐语言的另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二、从二度创作中洞悉三首筝曲之“趣”

音乐是一门强调想象创造和创新的艺术,一首优秀的作品是作曲家与演奏者智慧的结晶,二者缺一不可。作品通过优秀的演奏者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才可使其成为有声、有色、有趣、有情、有生命力的作品。

这三首作品在对趣味场景详细描写的同时,又给予了演奏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上文中所提到的拟声音效的运用只是作曲家创作中画龙点睛的一部分,在演奏中如何将二度创作与乐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乐曲更加传神,富有生命力,这才是弹奏此类乐曲的难点所在。

乐曲《打雁》1-8小节,描写的是寒冬时节猎人举枪外出狩猎的场景,明快流畅的旋律仿佛在表达猎人哼着小曲儿,悠闲自在的愉悦心情。在演奏时应当注意句子的划分,以及空拍时值的处理。开头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大指扎桩摇指要注意音头铿锵有力,可以由升fa快速滑到sol,第二、三、四句套用了河南戏曲中常用的两短一长的旋律创作手法,使乐曲有轻快活泼之感。短短八小节,音乐的节奏弹性生趣而不呆板,尤其是三次空拍处的止音在处理上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将止音演奏为一拍后附点,与摇指的长线条形成了鲜明的趣味对比。

谱例6:

乐曲《打雁》37-39小节描写猎人开枪射击前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向目标靠近时的场景,短短的三小节,记谱标记指法十分简单,如果只是单单按照谱面标记来演奏的话,效果显得生硬许多,但在王中山老师演绎的《打雁》中,其将此处处理得尤为绝妙。从大撮之后,随着右手托的力度由弱到强,左手的上滑音也愈来愈快,极度不协和的小二度上滑加剧乐曲紧张的气氛。在右手弹奏 时,左手在每个音上面做止音效果,刻画猎人小心翼翼的神态,且右手弹奏托勾时的力度减弱,速度减慢,之后在不经意间以ff的力度左右手同时(左手在琴码左侧由低音刮向高音,右手反之)刮奏,造成出其不意的枪响声,由于琴码左侧不协和的音效,更体现出群雁受到惊吓骤然起飞的情景。这般绝妙的处理即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形象地描绘出猎人开枪瞄射的一系列的动态场景。

乐曲《海青拿天鹅》35小节,笔者反复习听王昌元老师演奏的音频发现,王老师将此处的上滑音处理得与记谱中稍有不同,从第三个上滑音开始,左手在右手弹音之前开始做上滑,使每一个音与上滑达到的音高所构成的音程关系与小二度接近,且上滑音速度较快,与以往上滑音柔美的处理方式恰恰相反。随着音高音阶式下行,音量逐渐减弱,仿佛在模仿天鹅在降落时振翅的声响,又仿佛是勾勒羽毛飘飘洒洒的落入水中的画面。endprint

乐曲《海青拿天鹅》67-69小节,仿佛是海青展翅盘旋于空中,瞭望着远方的情景。此处摇指在弦中演奏,音色弱而不虚,速度较之前的乐句稍慢,节奏稍自由。刮奏仿佛是海青的一个回旋转身,应有力度与速度的转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此段出现连续的长摇,与前一部分快速十六分音符产生的跳跃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广阔、舒缓、缥缈之感,在换音时要连贯,注意长句子的线条起伏,以乐句为单位做摇指力度和密度的递增与递减。如果说前一部分的十六分音符是近景描写的话,那么把这一段连贯的摇指长音线条想象成在连绵不断的群山映衬下,海青展翅翱翔的远景画面就更为贴切。

乐曲《海青拿天鹅》中的第160-166小节,此处运用右手夹弹技法连续以快速的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来展现海青步步逼近,与天鹅近距离搏斗时的场面。这种前十六后八的不稳定节奏型很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的情绪,在演奏此时应注意,勾、托、劈三指的力度均匀,否则只强调勾的声音会产生抢速的惯性,在低音区演奏的同时可注意到演奏区域的变换,可在弦中演奏,通过音色的变化,从而增添音乐中的趣味性。

乐曲《风之猎》引子之后7-12小节,主题的第一次出现,作曲家运用了双手快速双食点奏的技巧,模拟在凛冽的寒风中,猎手与猎物像风驰一般地奔跑追逐。其中作曲家打破了以往古筝双食点奏的技法习惯,为了突出重音与不规整节奏节拍这一特点,将右手的小撮技巧设为起首,不规则的节拍组合与音高递进上升,形成不同的音高幅度变化。作曲家以此润饰了以D为主音的曲线美感,同时又借机为音乐提供了弹性的“呼吸空间”⑤,从听觉上来模拟开头所出现的核心动机上滑音演奏效果。在演奏此处时,要注意双指交替弹奏触弦的力度、颗粒度以及灵活度,突出主音,改变以往规整的节奏韵律感。音乐在处理上要注意演奏力度随旋律的上下行,以及重音的变化而变化。

乐曲《风之猎》93-109小节,笔者认为在不改变作品主要织体和节奏的情况下,可以将速度和弹奏技法稍作调整。例如谱例标记此段的速度为 ,笔者认为如果将速度放在中速稍自由,则更能凸显出此段音乐素材的趣味性。其次,这段旋律在织体上比较单一,为双手弹奏与拍弦交替的音型。“同则变”,在拍弦部分也可以采用拍琴盒或琴码等部位,节奏稍自由,以音色、时值还有力度的变化来展现猎人与猎物近距离搜寻、躲藏时的机智与机警。从104小节开始,左右手反复在同音上弹奏与拍弦,此处的气口应短促,速度突快,描写猎人发现目标的藏身之处,与猎物四目相对时的紧张气氛。最后由摇指与刮奏引出再现部分,在黎明来临之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逐。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包含作曲家、演奏者、欣赏者的三度创造,在鉴别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演奏对于作品本身的影响,而演奏者对作品内在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的理解直观地影响到欣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笔者对这三首以“猎”字为主题的乐曲反复练习之后,总结认为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是对演奏者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音乐审美能力最大的考验。

《打雁》《海青拿天鹅》《风之猎》是筝曲艺术中较为经典的三首作品,尽管它们拥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形式结构、技巧表达等,但在描绘以猎为主的故事场景时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其中,乐曲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传神的二度创作,更加深化了虚实动静、形神统一的意趣表达。这种生动的“形象之趣”,对于古筝艺术来说,不仅扩充了乐曲题材的内容以及演奏手法,而且更加丰富了古筝艺术在近现代音乐发展道路中的审美体验。

注释:

①《打雁》曹东扶曲,此曲流传较为广泛,音乐素材来源于河南板头曲。

②《海青拿天鹅》又称《海青拿鹤》,是浙江筝派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所论述的《海青拿天鹅》主要以王巽之传谱,王昌元整理的版本为主。

③《风之猎》现代筝曲,陶一陌曲。

④“模拟音效”是对一定的音乐素材或对现实生活中自然、非自然的音响进行借鉴与模拟的音响效果。在中國民族器乐中运用“模拟音效”的优秀作品屡见不鲜,例如:二胡《空山鸟语》、竹笛《鹧鸪飞》、打击乐《鸭子拌嘴》、琵琶《十面埋伏》等。

⑤陶一陌:《琉璃亦阑珊——在现代古筝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思索》,《人民音乐》,2011年版第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