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均衡发展政策与农村教师的幸福感

2018-03-08李国忠邢少东刘瑾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师

李国忠 邢少东 刘瑾玉

摘要:作为江苏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如皋市已通过验收,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文章以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以两位教师的经历为样本,以幸福感为视角,探讨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得出以下结论:(1)被学生敬重和理解、被领导和同事们信任和支持、被工作环境接纳和需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和责任感、对专业进步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不断改善和提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教师幸福感的主要表现;(2)家人支持、领导肯定、同行默契、学生尊重、工作成就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师;幸福感;教育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A-0020-06

一、引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国策。2010年5月19日,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提出要把“优质均衡”作为江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指标,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就在这个文件中,如皋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近年来,如皋市把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在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作为那里的农村教师,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体会到哪些幸福感呢?我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到如皋市某农村小学进行了个案调查。

二、概念界定

(一)幸福感

幸福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专业概念。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的分歧较大。一般来说,人们还是普遍接受概念初始阶段时的整体性认识,如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1]。综合多种观点,我们的认识是,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的某种境遇或生活产生的以安全感为基础的快乐感、满意感、满足感、成就感。这种情感可以是以上所列的某一种情感,也可以是几种情感的综合。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进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种形式,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有哪些具体表现?

2.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对象

如皋市农村G镇中心小学2名教师,化名为王丽、张梅,基本信息如下:王丽,女,39岁,教龄19年,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张梅,女,24岁,教龄3年,大专学历,小学二级教师。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跟随观察和深度访谈。

1.跟随观察

主要包括课堂观察和课下观察。为了更好地了解两位教师的教学状态,感受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研究者在一天时间内分别对两位老师进行了两次参与式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没有事先通知,上课教师无须专门为听课做准备。课下观察,是对教师课余时间内的工作状况作观察。研究者边观察边记录。

2.深度访谈

为了了解两位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内心想法,研究者对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时间均放在下午学生放学离校之后。经过一天的跟随观察,研究者与两位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比较亲切,访谈比较自然,情况了解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访谈时间大约30—40分钟。内容主要围绕选择在农村从教的原因、对薪酬待遇的满意度、对教育均衡发展措施满意度、对工作环境改善的建议等。

完成数据收集后,为了讲述研究对象的故事,研究者反复回顾和思考两位教师一天里的工作情景和相关背景材料,整理出两位教师的工作叙事。然后通过跨个案研究,提炼出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典型表现,找到了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四、结果与分析

(一)两位教师的故事

1.王丽老师的故事

这天,王老师像往常一样,早上七点多就匆匆忙忙乘公交车赶往她正支教的农村小学。穿过大半个乡镇,王老师终于赶在8点晨读课开始之前来到了四(3)教室。

刚进教室,王老师便发现坐在第一排的张小洋正开心地逗着课桌上的一只小乌龟。发觉王老师进门,张小洋立马把乌龟收进课桌,拿起放在一边的课本读起来。王老师走过去,轻柔地摸了摸张小洋的头。张小洋不好意思地说:“王老师,我下次不带了,我很喜欢这只小乌龟,怕它孤单,今天才带它来学校的。”王老师笑笑说:“老师发现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相信你的小乌龟一定会被你照顾得很好。没关系,下次也可以带它来,不过,现在是早读课,先要把书读好,知道了吗?”“知道了,谢谢王老师!”

王老师转过身,忽然发现方佳正默默地站在走廊上。王老师会心一笑,来到走廊上询问方佳:“佳佳,今天怎么迟到了?”“王老师,早上奶奶洗衣服的时候发现家里停水了,我就自告奋勇帮奶奶到小河边提了一桶水,耽误了。”听了这番话,王老师心头一暖:“佳佳,今天老师发现你的两个优點,一是你能主动遵守班规,二是你能为家人排忧解难,是个好孩子。今天外面冷,先进去吧。”方佳露出了笑容,向王老师点点头,走进了教室。看着孩子们摇头晃脑、用心朗读的样子,王老师感到十分欣慰,欣喜之情洋溢在她的脸上。

看完早读课,王老师马不停蹄地赶到三楼报告厅为本校农村教师上示范课。

王老师上的是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课。她紧扣老天鹅顽强破冰和群鹅团结破冰两个点,带领孩子们领略了天鹅们齐心协力、坚强勇敢的可贵品质。课堂上,王老师感情充沛,妙语连珠,让听课的老师们频频点头称赞。endprint

示范课后进行集体评课。当王老师说到老天鹅破冰是细节描写,而群鹅破冰是场面描写时,现场有一位老师举手发问:“王老师,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一般不会涉及具体写法,这样的教学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会不会太早了?”王老师首先感谢了这位老师的发问,然后说道:“我觉得,四年级学生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特殊阶段,适当渗透一些写法知识,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促进作用。”王老师的中肯建议,让在场的老师们感受到她的学识与见地。

忙碌了一上午,疲惫的王老师本想午休一会儿,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让王老师立即有了精神。带来好消息的是张副校长,他一直都关心支持王老师的工作。“小王,你的高级职称评上啦。”张副校长的声音里充满了欣喜。“真的?”王老师得知这个好消息,更是激动不已。“这得感谢你这三年的支教经历,让你发表了好几篇有质量的关于农村教育的论文。这样,你就比你城里学校的同事提前两年评到职称。”王老师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她一路走来的艰辛。

下午我们对王老师进行了采访。王老师20岁时毕业于如皋师范学校,当时她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她的学习劲头和工作上的努力丝毫不逊于同龄的高学历教师。目前,她已获得本科学历和南通市骨干教师称号。她在如皋城区的一所重点小学工作了14年。2012年因如皋实行师资均衡流动政策,经过抽签,她到如皋的另一所小学工作了两年。2014年她主动报名来到目前这所小学支教。

支教生涯刚开始的时候,她是极不适应的。因为离家太远,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节奏全被打乱了。她胃不好,吃不了学校食堂的伙食,中午的饭菜还得一大早起来准备,给自己和家人增添了不少负担。农村的教学节奏太慢,学生基础差,教学效果不佳,她起先也非常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生活渐渐形成了新的规律。她与班上每个孩子都建立起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她发现了农村孩子的许多优点。他们大多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都十分喜欢这个跟他们母亲差不多年纪的“妈妈老师”。孩子们的单纯善良、活泼可爱,对她的亲近喜爱,都让她感觉到快乐。她的责任感也陡然增强。王老师说,农村学生单纯质朴,值得我为他们奋斗奉献。她准备为孩子们争取更多见识大城市的机会,她想再组建几个学生社团,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看到这帮淳朴的孩子们的进步,我就感到非常快乐。”这是访谈中王老师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2.张梅老师的故事

张老师今年24岁,有3年的工作经历,她的家就住在离学校5公里远的村子里。张老师是家里的独生女,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定向培养师范生,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她回到家乡,当上了小学语文教师,这也是全家人的骄傲。

我们听的是张老师的一堂语文复习课。张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复习第二单元,在容易读错、写错和不理解的词语旁边做上记号,然后她再带领大家一起讨论。在复习过程中,有些孩子自觉性不强,东张西望,张老师提醒他们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和复习质量。张老师在提醒学生的时候态度比较严厉。由于农村的孩子比较自由散漫,课堂纪律不够自觉,所以张老师常常需要停止讲课来整顿学习纪律,这样就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访谈中张老师告诉我们,为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问题,她曾几次找家长沟通。可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并不能及时管教和关心孩子,沟通的结果是家长一味地拜托老师,希望老师多加关心与教育。一个班有五十多个学生,张老师想要对每个孩子都关心到,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张老师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她的学生。

课堂外,也少不了张老师的身影。作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她邀请某村主任讲村里河水变清的故事,教育孩子要爱护环境,为美化家乡做贡献。下午学生社团活动时间,她指导紫藤文学社的孩子朗诵古诗。张老师的开拓意识和活跃思维,加上她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她受到校领导的喜爱和重视。张老师告诉我们,她接到了参加南通市“教坛新秀”暑期培训的通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她还将参加如皋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党校学习。张老师表示这样的学习机会她很珍惜,可以和城市的老师相互讨论、交流。张老师说这不仅是她一个人在学习,还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学习,因为学习回来她要向全校教师传达汇报学习所得。

在访谈中,张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确实给学校带来了较大变化,白板的安装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可白板的多种功能,大部分老师没有完全掌握,应该进行集中培训。学校里开设的社团课丰富多彩,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样的兴趣,可是有些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老师们往往是一人多职,有的他们也不太擅长,因此备课的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乡村小学的学生淳朴、自由,放学回家可以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玩耍,这一点,相比城里孩子一放学就被关在家里,他们更快乐、更健康。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管不了他们的作业。热情大方的张老师还告诉我们她对自己个人生活的想法。附近镇上有个小伙子一直在追求她,但她没有答应,理由是她不想把家安在农村。虽然这里有她舍不得的学生,但她更向往城市里具有挑战的生活,想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她想将来把父母接到城市里,享受好点的生活条件,这样也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还考虑到以后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把家安在城市,孩子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想,张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打算,这是她的权利。也许,有一天她会改变这个想法。

(二)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具体表现

1.被学生敬重和理解

王老师是一名富有爱心的资深教师,她深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她的早读课有序而和谐,虽然张小洋和方佳犯了错误,但他们在王老师面前还没等王老师提醒就自己意识到,主动检讨自己,改正不当行为。所以,王老师难有机会疾言厉色地批评他们,反而忍不住送给他们一个又一个的表扬。做教师做到此等份上,难有不满意的吧?endprint

2.被领导、同事们信任和支持

张副校长一直都关心支持王老师的工作,王老师评上高级职称,他比王老师自己还要高兴,可见,张副校长是深懂情感的力量的。王老师也能充分体会到来自领导的信任和关怀。王老师为同事们上了一堂示范课,深受大家的理解和好评,这无疑给了她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并非一事一得,王老师实际已成为这个学校共同尊敬的人。张老师很年轻,有干劲,有责任心,同样受到领导的重视和信任,她也愿意以更加出色的工作回报这所农村小学。

3.被工作环境接纳和需要

王老师是一名支教教师,张老师是一名工作才三年的年青教师,但他们都深深地融入目前工作的这所农村小学。前者,是因为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与这所学校同事们真诚合作的品德。后者,是因为张老师的年龄优势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她已成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这种与工作环境的亲密结合,使两位老师拥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4.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和责任感

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受党教育多年的有责任感的基层教师,从心底里具有为国分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由于实施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王老师主动要求到农村支教。由于定向师范生与当地教育局签有协议,张老师毕业后欣然回到家乡做农村教师。这种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他们做得心安理得,无怨无悔,特有一种自豪感和踏实感。

5.对专业进步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

如皋市在推行师资均衡流动政策的同时设有配套措施,如城区教师、乡镇中心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必须有三年支教经历,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每月享有260—440元的任教津贴。这在较大程度上稳定了农村教师的心态,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王老师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城区学校,职称申报的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到农村支教,不仅使她在科研上有了新视角,写出了好几篇有质量的论文,而且还提前评上了高级教师职称。她的专业追求得到尊重和满足,这使她更加喜欢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甚至乐意长期留在农村学校工作。

6.工作条件、薪资待遇不断改善和提高

张老师在这方面的体会比较深刻,她亲眼看到了校园设施设备的更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便利,自己还参加到组建学校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中。薪资待遇的改善使她提高了择偶标准,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期待。

(三)影响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在影响幸福感因素的问题上,过去大部分研究都是从主观因素的角度去分析,如人格因素、健康因素、应对方式因素等[2]。我们认为,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幸福感,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到客观因素对教师的影响,虽然其中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的确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为了说明政策的效力,我们必定要重视教师身处的环境给他们所带来的影响。从观察、访谈所获信息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1.家人支持

在农村支教或从教,没有家人的支持是难以为继的。因为农村学校条件毕竟相对落后,农村交通也相对偏远。王老师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农村支教,家人开始也很不适应,后来找到了平衡点,王老师的支教才渐入佳境。张老师家在农村,上班便捷,她从开始工作起就受到家人的照顾,从而容易投入工作,做出成绩。

2.领导肯定

这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因素。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是一种强大的外在动力,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成功或重要。领导还代表着一种政策导向,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政策的优势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显现出来。王老师的努力,顺应了领导的期望,所以就格外体会到领导的关怀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张老师虽然年青,工作时间不长,但她已成为学校领导重点培养的对象,从而使她有了一种如鱼得水的快乐感。

3.同行默契

同行默契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学校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的成果,也是师资均衡流动政策受到广大教师认同、接纳的良好效果。王老师作为来支教的城里教师,她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以及与人交往中对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尊重、友善受到这所农村学校的一致肯定。她也带动了周围的同行,成为学校流动的清风,让王老师和她周边的人都感到了温馨感和亲切感。

4.学生尊重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教师的付出能让工作对象都满意,进而使教师实实在在感受到尊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教师工作的一种境界。师资均衡流動政策的推行,使这种境界成为可能。因为农村学生有其复杂性,留守儿童占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方法简单,或像甩包袱一样甩给学校和老师。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城乡教师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农村孩子和农村教育,找到有效的破解办法,使农村的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地敬重学校和老师。学生尊重应是衡量教师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标尺。

5.工作成就

工作成就虽不能等同于工作的幸福感,但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必然会提升工作的幸福感。古人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依靠一种精神和内在动力去推动。做成了,看到自己奉献的才能、情感、精力、财力等转化为预期成果,受到别人的肯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必然会享受到由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满足和愉悦又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努力,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让许许多多的王老师、张老师更加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也更加乐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因而必然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即使遇上挫折,相信他们也能克服。王老师的成长和成熟就是张老师们的榜样,明天将会涌现出许许多多像王老师一样的人。

五、讨论和建议

从对王老师和张老师的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如皋示范区建设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幸福感。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此项政策推进中还需关注的问题,在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一)切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endprint

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重,他们远离父母,在祖父母或父母的亲戚、朋友的监护下学习和生活。由于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由于监护人防范意识缺乏,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观念的限制,面对留守儿童的需求往往无法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农村教师面对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提出的要求和做出的努力无法得到有效回应,工作的挫折感和无助感比较强。因此,調动多方力量,将教育、关爱留守儿童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很有必要,甚至是当务之急。

(二)妥善保障流动教师的生活质量和晋升机会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师资力量的均衡流动,如皋示范区已推出良好的政策,较好地提高了教师轮岗流动的积极性。但轮岗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改善流动教师的交通条件,给流动教师提供午休用房,除在教师评优和职称评定上适度倾斜之外,在教师个人政治追求、职务竞聘上也应提供平台和机会。有的支教教师反映,他到农村的几年里,虽然解决了职称、提高了津贴,但入党和竞聘管理岗位的机会被耽误了。因此,妥善保障轮岗流动教师的生活质量和晋升机会,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觉成长。

(三)进一步加大对年青教师的情感召唤力度

农村学校需要张老师这样的年青教师,但张老师并不想长期在农村工作,她的理想生活还是在城里。一位定向师范生,她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在农村,应该说,她对农村教育有淳朴的情感基础。如何留住像张老师这样的教师,学校不应消极被动地等待,应有长远的眼光和有针对性的计划。如:满足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让他们安心工作;给予他们民主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农村青年教师培训方式,从入职培训开始,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加快提高农村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针对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情况,学校应主动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学校领导要勇于做青年教师的坚强后盾,只要是对学校发展有利、对青年教师成长有利的事,学校一定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给足财力支持。当然,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年教师价值观的引导,鼓励他们为振兴农村教育乐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让农村教师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比,学生的考试成绩必然处于下风;农村教育如果只追求考分,必然会制造许多失败者(包括学生和教师)。因此,农村教育不能以城市教育为参照。

钱理群教授在《我的农村教育理念和理想》的讲演中指出:“我们的农村教育落入了‘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3]“我们的乡村教育,是与乡村生活无关的教育,是完全脱离中国农村实际,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是根本不考虑农村改造与建设需要的教育。”[4]可见,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如果不能立足农村、面向农村、为了农村进行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就很难真正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而事实上,换个方向,换种选择,农村教师就大有用武之地。如指导学生耕种、除草,带领学生到农业生态园去采摘、灌溉,组织学生做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结合这些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学生就会感到有趣有用了许多。正如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技局局长汤勇所说:“乡村教育要有乡村的气息、味道,要培养孩子们对农村的情感。”[5]农村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扬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拆除应试教育的紧箍咒,就会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34-43.

[2]任洪丽.教师的幸福感及提升途径校本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14.

[3][4]钱理群.我的教师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1.221.

[5]李斌.乡村教育要有乡村的气息[N].中国青年报, 2015-05-04.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Rugao City now has been accepted as one of the first models of high-quality balance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Jiangsu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 and samples two teachers experiences from the angle of happines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deling zone construction, showing that the main presentations of rural teachers happiness include: 1. being respected and understood by students, being trusted and supported by leaders and colleagues, being accepted and needed by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ha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 2.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happiness contain family support, leaders affirmation, peer agreement, students respect and their working achievements.

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rural teacher; happiness; narrative researchendprint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师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