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兰小草”15年追踪报道纪实

2018-03-08文/缪

中国记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王珏晚报心愿

□ 文/缪 磊

一、不刻意追踪揭密,做“兰小草”爱心长跑的陪伴者

15年前,一个包裹被放到《温州晚报》一楼大厅…… 记者袁寿省与保安打开一看,是2万元现金,还有一份署名“农民的儿子兰小草”的信。信中说,“这两万元是我们辛苦挣来的,捐给那些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来信还表示要连捐33年。

他是谁?为什么隐名?为什么取名“兰小草”?连捐33年真的可以做到吗?发不发稿,当时报社内部有争论也有顾虑。虽然有很多“为什么”无法回答,但编辑部坚信“兰小草”是一条“活鱼”。《“星雨心愿沉甸甸”(引)两青年送来巨款悄然离开》一稿第三天在《温州晚报》社会新闻版头条试探性地见报,报道引起了读者和有关方面关注,但上述疑惑没有答案。

次年同日,“兰小草”如约而至,又是2万元。袁寿省马上写出连续报道《“兰小草”在兑现诺言》,编辑部发现去年“活鱼”的预测没有错,决定继续跟踪,这一跟,跟了15年。

第三年,报社办公楼安装了监控,拍下了捐款者的侧影。为了找到“兰小草”,晚报刊出了这张照片,不过,没有人能认出这个模糊的身影。接下来几年,捐款依然准时出现,为其送钱的“爱心使者”也用公用电话与记者有过简短通话,但“兰小草”始终不愿露面。尽管身份未能确定,但“兰小草”一诺千金爱心长跑的善举,经《温州晚报》的连续报道已在温州大地传为美谈,也吸引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采访报道。

15年来《温州晚报》有关“兰小草”的各种报道

“兰小草”坚持不露面,《温州晚报》开始把她作为无形的城市道德偶像来树立。2009年,报社推荐“兰小草”参评“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2011年,推荐参评“感动温州十大人物”。2014年,推荐参评“偶像的力量——2014腾讯·大浙网十大年度人物”等,“兰小草”均入选,但均缺席领奖。

编辑部的思路也渐渐发生变化,从开头的到处找人,到尊重“兰小草”的行善方式,不刻意追踪揭秘,再到满腔热忱陪伴“兰小草”爱心长跑,将这独特的大爱慈善故事一次又一次传播天下。

记者继续跟踪报道,但不仅仅是每年的送钱故事。2013年,“兰小草”的“星雨心愿”入选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八书——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 坚守诚信》一书,该书评价“兰小草”是在传递一种“能量”,唤醒沉睡的诚信,为一个诚信社会奠基;2015年,由记者推荐,“兰小草”诚实守信故事入选温州道德馆,让“爱”的故事激励全社会;报社设立“兰小草”微心愿基金,并开设栏目,让每年的“星雨心愿”活起来,帮助更多的人。

二、真诚相助做“朋友”,帮助“兰小草”实现扶贫愿望

记者袁寿省从收到第一笔捐款开始,一直跟踪报道“兰小草”。十五年间,一位敬业记者和一位道德模范不谋面的“神交”也并非一帆风顺。

头三年,捐款如期而至,报道应运而生,虽然相互不见面,但双方默契。2005年,晚报办公楼安装了监控,拍下了捐款者的侧影。当时为了找到“兰小草”,晚报刊出了这张照片,不过,没有读者认出这个模糊的身影。

想不到的是,报道后的第二年11月17日,“兰小草”“失约”。很快,鹿城区慈善总会联系报社了,原来,爱心使者把捐款送到那边。估计是因为图片让“兰小草”对记者好像产生了不“信任”。2007年,他又送到《温州晚报》。

不管送往哪里,记者袁寿省每到11月17日这一天,都会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等待“兰小草”的到来,或联系两大慈善总会写出充满正能量的报道。同时,报社没有仅仅充当报道者,而是及时联合慈善机构专门设立了“兰小草微心愿基金”,并在版面开设栏目,让每年的捐款动起来,帮助“兰小草”实现扶贫愿望。收到第一笔捐款后,当月就给乐清市南平村贫困群众周云峰送去慰问金。十多年来,“兰小草”资助数十名孤儿寡母、失学儿童和老弱病残等。每一次慰问,都在专栏做了图文报道。爱心使者一次特地用公用电话给记者打来电话致谢,说“兰小草”本人一直关注《温州晚报》每一篇关于他的捐款和善款使用的报道,但不会公开自己的身份,到33年后再说。恳请记者以后不要再打听这方面的事。因此,一直到王珏去世,袁寿省始终没有再打听“兰小草”的真名。期间,王珏还两次以“兰小草”之名,给记者寄来5000元钱,委托在《温州晚报》上刊登主题为“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公益广告。

记者用实际行动成为“兰小草”匿名行善最大的支持者之一,也使双方成了相互信任的“朋友”。

三、做好深度报道,揭示“兰小草”隐善文化基因

编辑部得到记者关于兰小草去世的消息当天,立即决定把“兰小草”的报道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大工程来抓。报社主要领导迅速召集采、编、新媒体渠道等部门开会研究报道方案,会议决定次日首先报道兰小草身份及去世消息,告诉世人“兰小草”是谁,再发15年的隐善事迹长篇通讯,解密为什么隐名?为什么取名“兰小草”?为什么连捐33年?以及15年来“兰小草”做了什么。

采访开始后,记者袁寿省惊讶地发现,王珏除了隐善十五年,还是一位医风医德良好的乡村医生,而且是当地村里一位乐于助人的好邻居,隐善期间曾被区里评为“洞头最美好人”。但洞头有关方面并不知道他就是温州家喻户晓的“兰小草”,媒体也报道过“洞头最美好人”的他,但没有想到与“兰小草”划上等号。2017年10月22日,《温州晚报》推出长篇通讯《兰小草:“隐善”十五年离世方揭晓》,全面报道“兰小草”“隐善”15年的前前后后。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直萦绕在温州市民心中的疑问也终于从王珏家人身上找到了答案。王珏弟弟王瑜说,2000年,父亲王承钧给几个儿子分别誊写了一份《治家格言》,其中一句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或许是王珏化名行善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奶奶喜欢兰花,所以王珏就结合“平凡小草”与“高洁兰花”,取名“兰小草”。至于33年,家人回忆说,在王珏33岁那年,他的三弟生了不治之症。这让王珏思考:人生无常,如何才能过得有意义?“听说爸爸站在楼顶许愿时,正好有流星划过,他就把自己的心愿命名为‘星雨心愿’,愿用下一个33年帮助更多人。”王珏儿子王子震说。这些秘密,只有王珏妻子及充当爱心使者的小舅子侯国海和一个弟弟知道。袁寿省含泪把这些细节写入了另一长篇通讯《“兰小草”馨香满城的文化密码》,从“兰小草”父辈开始“做好事不留名”的家教家风,到“兰小草”+互联网慈善显示出的磅礴力量,深刻剖析全民行善的温州文化基因。从多个角度把“兰小草”高尚又丰富的道德世界,向广大读者作了全面介绍,还原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新时代道德形象。

(作者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晚报》总编辑)

猜你喜欢

王珏晚报心愿
心愿
Plasm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graphene-coated wedge porous silicon nanowires with Ag partition*
我们的心愿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我校王珏教授受邀为国际权威期刊特约审稿人
2017年的心愿清单
热线外低Rayleigh数自然对流换热的机理
丹凤回眸三十载 弘韵放歌迎春来
——“弘韵抒怀”箜篌专场音乐会掠影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