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种导入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7任敬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笔者初中语文课文

任敬华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江苏新沂 221416)

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于漪老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上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新课导入的好,可以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求知的欲望。反之,学生则迟迟进入不了学习角色,学习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巧妙地导入新课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简要地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1 小故事,动心动情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如果在新课的学习中,先讲一个小故事,不仅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教学《斑羚飞渡》一文,上课伊始,笔者就对同学们说:“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名叫徐秀娟,从小她就特别喜欢丹顶鹤。大学毕业之后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做了一名丹顶鹤饲养员。徐秀娟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这样的生活她觉得很幸福快乐。可是有一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她身陷沼泽,献出了自己年仅26岁的年轻生命……”背景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缓缓响起,同学们不知不觉已眼含泪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进入《斑羚飞渡》的学习就会明显更投入,更动情。教学这课时也可以先讲一讲蚂蚁团结一致冲出火海的故事,让学生先感受那种集体无私奉献的氛围,对文本的学习就会很快进入情境。

2 做实验,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教学《落日的幻觉》一文,笔者准备了一根筷子、一个水杯。在上课时,先给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展示筷子在水杯里弯曲的现象。由此引出“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继而引入课文学习。有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某种实践活动导入新课,例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找来一张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看看可以有几种剪法,学生们先自己做,随后小组交流、总结,效果特别好。实验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生亲自去感受,学习起来注意力就会集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会更快,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3 设悬念,引人入胜

在导入时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者利用作者莫顿亨特的故事,采用悬念法引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上级让他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去执行侦察任务……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经历是什么呢?学生很想知道。笔者顺势说:“这个经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于是学生不用多说,很自然地就开始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了。在文本学习时,他们也能够结合刚才笔者讲的故事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心理性格。这也算是一个写作背景的助读吧。

4 想象法,魅力无限

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作用,可以使他们在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受。教学《春》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春天的情景,然后描述出来。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春天来了!看着田里嫩绿的小草,河边垂柳丝丝,闻着各种花的香味,我陶醉了!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少女,美丽清新。下雨的时候更是迷人的时候,家家户户像一副山水画,淡雅迷蒙。我爱春天!”短短几句话,说出了学生对春天这个季节的感知和喜欢。这样,教师再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

再如: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前,笔者设计了一个想象的环节:“B像耳朵——是倾听,T像台阶——是进步……同学们,你能把26个英文字母照着这样的形式说一说吗?”学生立刻争先恐后的说了起来:“A像金字塔是攀登,H像梯子是向上,T像拐杖是沉稳,S像山路是曲折……”趁着孩子们思维扩展的这个机会导入到新课的想象之中,效果特别好。

5 游戏法,亲身体验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生命。巧用游戏,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笔者采用了游戏导入。先让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来,用一块布遮住他的眼睛,然后让他转三圈。再回到座位上。学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时候教师就采访他:“刚才你的眼睛看不到东西是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晕、迷茫、害怕等等”。接着教师立刻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带着游戏的感受学习课文,学生的体验会更深。

6 引文章,拓展思维

在新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引些或和教学内容相关,或写作风格相似的一些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笔者先给学生读了宗璞的《小狗鲁鲁》,这篇文章很感人,听的时候很多孩子流泪了。这样之后对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来读课文时就会感觉亲切得多。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先给学生读了莫泊桑的《项链》,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学生,尤其不同寻常的结尾更是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可以说,学生对课本以外的文章兴趣要比课本上的文章大得多。教学一篇课文时,选择作者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积累,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背景,熟悉课文,拓展知识面。

7 听音乐,牵动心灵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导入,教师放一段《命运交响曲》的钢琴曲,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让他们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学生们一定会感受到贝多芬在这个曲子里的挣扎彷徨不屈顽强……笔者在自己班级试上了一下,有孩子说的感受特别好,她听完后说:“我看过一本书介绍贝多芬的,他一生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不仅生活贫困不堪,还饱受病魔的困扰,甚至遭到骨肉至亲的捉弄,最后连他那两支可以说是‘音乐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征服了这些不幸,而且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艺术。今天听了这个钢琴曲,感受更深了……”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地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了。听音乐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一层。

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科学、合理、新颖、巧妙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对课内知识必要的补充。好的导入可以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刘美娜.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J].新作文,2009(13):34.

[2]谭昶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初探[J].科学咨询,2010(3):60.

[3]王学芹,罗建人.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J].新课程,2013(7):123.

猜你喜欢

笔者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老师,别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