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2018-03-07汪全红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汪全红

(中共潜山县委党校,安徽 潜山 246300)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有必要先对信仰作一定阐释。何为信仰?曾几何时,人们提及它,不是将其与科学对立起来,就是将其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见,今天已经被突破,人们开始理性地审视它。《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1](P1273);国内研究者也纷纷给出自己的定义:“信仰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信仰主体(即信仰着的人)和信仰客体(即人所信仰的对象)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由衷相信和自觉追求”[2](P79-80);“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们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关怀”[3],等等。可以看出,尽管上述定义具体表述有所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把信仰视为是在人类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信仰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4]。

信仰从其结构看,是由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对象)和信仰方式构成。信仰主体包括人或组织;信仰客体包括人及其人格化的神灵等物象形态,也包括主义、教义、主张等的理论形态。信仰对象的理论形态与物象形态是信仰的一体两面,每一种信仰既体现在对其理论形态上的信服,又体现在对其物象形态上的向往和追求。信仰是认识与践履的统一。信仰方式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客体相互作用和统一的形式,它回答了信仰者以什么方式来信奉自己的信仰对象的问题。由此,可把信仰定义为“信仰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信仰客体的由衷信奉和自觉追求”[5]。

不同的信仰对象是区分各种不同信仰的主要标志。同样作为理论形态的信仰对象有科学与虚妄之分,相应地就有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之别。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则属于非科学信仰。尽管我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这只是对一般公民而言的;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是不信仰宗教的,但他有着自己的信仰,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它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6](P50)、“共产党人的根本”。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理论本身的使然。从理论本身看,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7]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飞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8]其次,马克思主义又具有价值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超越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总结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基于其内部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并不断激化,从而导致无产阶级起来斗争最终被取代,走向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解放,激发人们对最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彰显出伟大的价值性和超越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价值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理论,这是人们产生对其信仰的根本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其精神支柱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此,习近平曾把它喻之为精神上的“钙”,认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失去“免疫力”和“抵抗力”。形象的话语道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

首先,它是凝聚组织的强大合力。近代中国曾经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几近亡国灭种,多少政治力量竞相登台亮相,都没能让一个古老大国走出苦难,是什么样的政治信念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让一个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90多年历史轨迹揭示:最终的答案源自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信仰之所以有凝聚全党的合力,是因为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像“磁场”一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把社会各界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是因为广大党员信仰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内心高度自觉,无限忠诚就是党员对党的巨大向心力;是因为全体成员相同的信仰,共同的道路,人们之间可以无限信任,无私支持,拥有高度的亲和力。强大吸引力、巨大向心力和高度亲和力,就把广大共产党员凝聚成了的坚强战斗集体。而且这个集体打不垮、拖不乱、撤不散,无往不胜、无坚不摧。

其次,它是激励前行的不竭动力。人的实践行为总是由人的思想主导的。信仰在人的思想动力系统中是根脉,是调动人的全部潜能的“总阀门”,是决定人的意志力的关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回想建党之初,面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从血泊里爬起来,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了身上的血迹,踏着先烈的足迹又继续前进了。在后来革命征程中,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各种艰难险阻,我们不惧怕、不信邪,愈挫愈勇、坚持斗争,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面对挫折甚至失败,我们不灰心、不气馁,自我纠错,勇闯新路;在取得的成就面前,我们也不骄傲、不停步,总结经验,不断前进。90多年的不懈奋斗,党和国家、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古老的中国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90多年艰辛而辉煌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成功不是依靠外部条件,而是靠内在动力。崇高而坚定的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奋勇前行的原动力。

再次,它是政治坚守的自觉定力。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选择信仰不易,坚守信仰更难。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开始,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信仰,否定党的历史,歪曲和丑化党的领袖,结果葬送了近70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事业,埋葬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苏联共产党。相反,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同理,能不能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是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标准。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因此必须立根固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9](P80)

三、立根固本,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我们党一直重视信仰理想信念教育,把它放在思想建设的首位。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政治信仰的重要性,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0](P415),告诫“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10](P163),并就牢固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提出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11]。但习近平同时又要全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四个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提出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3]。那么,在新时代如何来牢固我们的政治信仰,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呢?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创新相结合。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基础之上的,这是其与宗教信仰最本质的不同。科学的信仰必然是真正理解基础上的信仰,而不是盲目的信仰。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才能真心接受、深情认同,然后内化和升华为信仰,从而才能持久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还必须把创新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优良品质。通过理论创新,不断修正理论的不足,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更具解释力和指导力,从而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我们党将其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对这些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学习、深刻领会,“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11]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与实践践履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理论形态的认知信奉,又有实践形态的追求践履。理论认知是信仰的前提,实践践行是保证。前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要求,后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性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信奉马克思主义前提,只有真学才能真信,但要保持其坚定而持久,则必须通过信仰的价值性追求来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对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理论、道路与制度的坚信,也内涵了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并在这一历史伟业中砥砺自己的意志品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是坚持自我教育与榜样示范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现有8900多万名党员,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但是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的比例[12]。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就十分必要。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传授教育,一种为自我教育。对于上述情况,首先还是宜采取传授教育为主,向他们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然这种传授,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可通过创建“交往式”“对话式”的平台,建立起新式的民主的受教机制。充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主动地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化,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层次。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授教育的同时,还应推动广大党员走向自我教育。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传授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和主渠道,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则是其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集中呈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最终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和巩固的。信仰作为人的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既有理性上的认同成分,也有情感上渲染崇敬。如果说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来增强我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同,那么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来激发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上崇敬。常言道“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之所以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那时的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愿意为国为民牺牲一切。这种榜样的力量带动许许多多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引导了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为国为民牺牲一切[13]。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涌现一批又一批先锋模范人物。见贤思齐,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从中汲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张曙光.“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2000(12):46-52.

[4]周涛.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9(4):25-29.

[5]陆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EB/OL].http://xf.people.com.cn/GB/42468/3203333.html,2018-04-10.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2).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5).

[12]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N].光明日报,2011-06-13(5).

[13]戚杰强.刍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J].理论导刊,2016(3):73-75.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