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家风”的传承与困境:金寨县考察

2018-03-07翁良玉夏当英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金寨金寨县家风

翁良玉,夏当英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之称,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金寨人始终传递着以“奉献”为内核的大别山精神,展现着爱国爱家的行为风范。在我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天下”的情怀已经成为一种基因,渗透到每一位国人的骨髓当中。“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也成为每个国人的一生追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作为“将军县”,金寨县素来是我国“红色家风”的宣扬重镇,红色精神是金寨县独特的气质,它所孕育的红色家风也是金寨县人民的宝贵财富。

一、金寨人的“红色家风”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同时他也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2]。金寨县每一处革命先烈的故居,都是红色文化的微观缩影。因此,金寨人的“红色家风”主要指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时间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以奉献为内核的红色精神,彰显的是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优良红色传统,是维系金寨县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金寨县人宝贵的传家宝。

(一)历史积淀与代际传承

金寨县红色家风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当时这片红色土地上共有10万多名英雄俊杰捐躯报国,其中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这些老将军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自己毕生心血全部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代,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红色家风事迹。

在形成红色家风方面,父辈的引导为子辈建树了典范。比如,金寨籍将军陈先瑞始终坚持工作上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生活上省吃俭用、克勤克俭的人生信念;洪学智时常申饬孩子们为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处事要有一颗工匠之心;王远芬将军一生反求诸己、清正廉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公事公办等。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树立起红色家风的标杆,让后辈们代代相传。

在传承红色家风方面,子辈们也坚持对红色家风的延续与传承。陈先瑞之女陈曦,修建了“红二十五军桥”“红七十四师桥”“先瑞红军小学”等,以弘扬她父辈的红色精神;洪学智、皮定均等将军的子辈们也一生致力于帮助老区人民,弘扬红色“奉献”精神,把父辈的训诫服膺于心并赓续下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因而,金寨县的红色家风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形成的,是用父辈的荣耀和事迹凝聚家族成员,它的传承需要长者的以身作则和子孙辈的不忘初心。

(二)“红色”教育的多元呈现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加·郎指出:“如中国人能尽量保持发展他们的家庭及人际关系之特点,他们将可以教导全世界如何成为忠诚的朋友,如何尊敬及照料老人,如何珍惜儿童的出生与成长,如何养成容忍及人情味。”[3](P179)拥有“红色土地,将军摇篮”美誉的金寨县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传递着红色精神与红色家风。

首先,金寨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提炼地域红色文化。2016年,金寨县公布了《关于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的意见》,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5年规划。2018年,金寨县开办了“清明节·我们的节日”为重心的系列活动,深度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推动金寨红色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该县党史县志档案局也收集整理了金寨籍老革命家大量红色家风故事,准备编撰一整套红色文化书籍等。金寨县政府举办的一系列传递红色家风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文化对民间社会的渗透,更说明红色文化成为金寨文化的主导文化。

其次,红色家风构成金寨县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笔者在金寨县红军广场附近走访时,发现有很多当地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重温红色经典,老师会在途中告诉孩子们洪学智、皮定均等开国将军的故事。同行的老师也告诉笔者,她们会带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参观当地不同的红色景点,进行研学活动。如,红32师成立旧址教学点、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红色邮局等,都是学生们学习金寨县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希望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播下奉献的红色种子,传承金寨县独特的红色家风。金寨县红色教育以红色为起点,以教育为落脚点,通过采用新鲜的学习方式,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们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更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在金寨县的标杆作用。

最后,居民对红色文化的集体认同。哈贝马斯认为:“个人不再从传统的、非反思的集体认同中获得构建个人认同的源泉;相反,他们共同参与文化与集体意志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认同需要他们共同的塑造。”[4](P103)在2018清明节的第一天,金寨县接待了6.1万名游客来缅怀红色历史。在金寨县革命展览馆里,陈设着140幅烈士肖像和11000多个烈士名单,参观人员都深深感受到了金寨儿女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在革命博物馆里,参观人员听着导游的讲解,了解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当地居民积极推动金寨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和金寨县红摇篮文化培训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金寨人从参观和欣赏入手,塑造和传承金寨县的红色精神,夯实对于“红色”的集体认同,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金寨县红色文化的动态建构。

(三)日常生活中的“奉献”精神

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在代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其核心内容指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5](P10)。我们的生活需要红色家风的指引,金寨作为安徽省红色精神的传承高地,有着独特的红色家风传统和良好的文明风尚。每一位金寨人都积极地将红色的奉献精神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金寨,每一位老人都会唱大别山的民歌《送郎当红军》,年轻人也都会哼上一段《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谣。由于地方政府的引导扶助,金寨人建立了“金寨红摇篮”这一社会组织来传承奉献的红色基因及培育金寨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金寨县城,有一家爱心超市,它和普通超市有很大的不同,这家超市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群众设立的。超市的米面油盐以及生活用品主要是由金寨县的帮扶单位、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只对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营业。不管是“红摇篮”还是“爱心超市”的存在,每一位金寨人都在学习和传承着先烈们的“奉献”精神,这种独特的红色奉献精神存在于每一个金寨人的身体和行为当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激励着金寨人努力践行奉献精神,传承红色家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先“齐家”,后“治国”,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在金寨县,从小学生到共产党员,每个人都会经常到红军广场去缅怀革命先烈们,去感受他们的红色旅程,学习他们的红色精神,传承他们的红色家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演变成为一种拥有正能量的红色家风,不断地弘扬和传承它们。

二、红色家风传承中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价值理念均产生较大的改变,尤其在市场经济推行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红色家风”传承也面临着众多困境。

(一)功利主义流行与社会失范

韦伯指出:“人竟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6](P37)人们所做出的社会行为只从功利性角度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涂尔干指出:“道德正在经历着骇人听闻的危机和磨难……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有迅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意识最终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状态。传统失势了,个人判断从集体的羁绊中逃脱出来了。”[7](P366)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少了道德规范的约束与指导,从而个体的行为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产生了越轨的行为。

很多金寨人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接受了谋求金钱利益最大化的拜金观念。在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流行下,人们对红色道德认同度在不断降低,一些年轻人们将红色家风中所提倡的奉献精神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切向钱看”“欠钱的是爷爷”“超常规发展”等思想观念。比如,在金寨县城里,可以看到一些小贩利令智昏,兜售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以获取蝇头小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崇尚的不再是革命先烈们所留下来的质朴的红色精神,转而不断地追求名与利。金寨县茅坪村的采石厂,通过与村民组签订“四万元一年卖石头”的协议,在无证的情况下,在村里建起了石料加工厂。大量的机器设备都开始运作起来,不仅破坏了西淠河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给村民的生活饮用水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引起了当地人的担忧。

在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金寨县红色文化的传承少了重要抓手。如果人们盲目崇拜金钱,家风的传承也就失去了价值。功利主义使得以“奉献”为内核的红色家风丧失了时代意义,变成了带有盈利色彩的文化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子辈们在红色家风传承上的道德性失范,出现了社会优良道德观念的滑坡,动摇了金寨县甘于奉献的优良红色传统。因此,金寨人在形成奉献的红色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功利主义很大程度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变得无所适从,失去了不断传承的精神动力,不利于红色家风的延续与发扬。

(二)生活世界殖民化与社会阻滞

“生活世界殖民化”由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提出,主要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8](P71)。于是社会就出现了一些病态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拜物教为特征的观念逐步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在文化领域上,文化意义的丧失,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更加强调“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优秀文化对人精神的陶冶。第二,在社会团结上,出现了社会秩序的失衡、冲突不断激化的现象,整个社会整合度在不断地降低。第三,在个性方面,人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大量心理问题的出现、人际关系不断疏远、个人社会化受阻等,人与人之间犹如一盘散沙。当前,在某些金寨人的生活世界中,无论是文化领域,还是个体日常生活,都出现了类似的负面现象,并影响了金寨人之间的认同与团结,从而给红色家风的顺利流传造成障碍。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金寨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街边的小洋房也是碧瓦朱甍。但是,居民价值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异化,金钱和权力主宰了他们的生活。在金寨县城的午后,很少看到人们坐在一起聊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取而代之的是,嘈杂的麻将声、争吵的打牌声。赌博风气的盛行,让人们忘记了红色家风的传承,反而变得更加自私自利,人们的互动和交往充斥着货币的铜臭味。其次,人与人之间理解性对话越来越少,居民们少了一些质朴的问候与关怀,多了一些金钱与权力的交往,某些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受贿,玩“权”与“钱”互变的魔方,忘记了前辈们传承下来的红色“奉献”精神。同时,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有些人不能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看到坏人坏事不能见义勇为,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这些被市场机制侵蚀的现象给红色家风传承造成了不良影响,也阻滞了社会发展。

(三)红色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的主体缺失

在传统社会,人们强调人丁兴旺,家家户户都是子孙满堂,老人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不断繁衍成一个大的家族。每家每户都有家训,比如曾国藩的家训、傅雷的家书都成为一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子孙后代,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家风。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核心家庭成为当今社会家庭的主要模式,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以及青少年外移后的空心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家风传承。

金寨县作为一个小县城,年轻人都纷纷出去打工,儿童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留守群体,他们由祖辈们照顾,从祖辈角度出发给予的关爱大多都是吃饱穿暖,没有考虑到留守儿童们的真正需求与内在感受,他们只是处于一种“被”的非主体性地位,只是被动接受祖父母给予关爱的客体。所以,隔代教育忽视了对孩子们红色家风中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另一现象是青少年外移后的空心化,人口的高速流动瓦解了当初的家庭,孩子们离开家后有了各自独立的空间,孩子们和祖辈分开居住,缺少了老一辈的人将奉献的红色家风、牺牲的红色精神通过言传身教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孙后代。这些,都影响和弱化了“红色家风”的形成。

三、金寨县红色家风传承的建设路径

当今的红色家风,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殊形式,似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不重要,其本质上是传统的红色家风脱离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轨道,也与百姓的生活相脱钩。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今天,红色家风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产生了不平衡、差距和错位,进而导致腐败、拜金等的现象不断出现。我们对待红色家风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红色家风注入新的血液,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减少角色失调、冲突等各种现象,用红色家风来武装我们的社会建设。

(一)重视家庭对红色家风传承的主体作用

家庭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家庭成员作为红色家风传承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充分调动自己对于红色家风的情感认同,并且能够能动地发掘潜能去传承红色家风。家庭应是红色家风传承的中心,并且号召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红色家风传承中去,并充当家风传承的主角。家庭是红色家风传承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家庭成员们只有把家风传承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红色家风的传承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家庭成员要善于自我调动家风传承的主动性,自觉地确立传承目标,建立认知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家庭在红色家风传承中的主体地位。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那么红色家风的传承,家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每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开始,家庭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祖父祖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耳提面命,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途。这更加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父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贯彻红色家风的精髓,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发挥家庭对于红色家风传承的主体作用,“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之家教家风的改进强化,必定大大改善和强健整个社会肌体的活力”[9]。当然红色家风的继承与弘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需要将这种红色理念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给自己的孩子,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不断地完善自己,让红色家风变成一种旗帜,来引导孩子的成长。比如说,可以在金寨县举办最美红色家庭的评选活动,以这种方式不断地激励每一个家庭注重对红色家风的传承。

(二)重视学校对红色家风传承的主导作用

学校在红色家风传承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也要注重情感上的引导,这种引导即显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其一,教育指引着人的成长方向,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红色家风传承的观念;其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能够将红色家风的传承直入人心;其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帮助人们更好地实践红色家风。学校创造出红色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帮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家风。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的第二大场所,学生们在学校不仅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学习先进的价值观念、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因而,我们要发挥好学校对于红色家风传承的主导作用。金寨县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将红色的精神与知识教育相融合,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们理论知识外,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弘扬学生的红色精神。比如让金寨县的革命先烈们成为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范例,组织孩子们积极地参与红色精神的实践和参加研学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社会对红色家风传承的主干作用

社会对红色家风传承的主干作用,主要是指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因此影响范围也更加宽泛。社会对红色家风的传承的主干作用,其一,社会对于红色家风的传承直接面向全社会,它是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的,给红色家风的传承引领方向;其二,社会相比于家庭、学校而言,它的主干作用体现在量的多样性上,不仅面对儿童、青少年,更加面对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不仅可以填补家庭、学校对红色家风传承培育的不足,还可以帮助成年人继续学习如何传承红色家风,通过发挥社会的主干作用,提高社会大众对红色家风传承的道德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三,社会对于红色家风的传承形式灵活多样,现代人的成长同红色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发挥社会的主干作用,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社会对红色家风的传承是一种活的教育,更加具有深远性、渊博性和形象性。社会是每个人都必须步入的大舞台,培育良好的红色家风,需要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社会对红色家风传承的主干作用。首先,家风传承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红色氛围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政府需不断地倡导人们发挥红色革命精神,为红色家风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发挥每一个社区的作用,社区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比如在金寨县建立起特殊的红色社区,通过红色精神把社区人员凝聚在一起,实现有机团结,从而促进红色家风在社会上的传承。

猜你喜欢

金寨金寨县家风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安徽省金寨县香炉尖-石家湾饰面用花岗岩矿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金寨红
幸福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