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转型发展视角的地方应用型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初步研究

2018-03-07王晓旋王全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转型

王晓旋,王全林

(皖西学院 应用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1 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大发展战略。地方本科院校也将引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主旋律,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领域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探究学校创新发展新路径。

在此进程中,辅导员队伍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主体,其现状值得高度重视和进一步思考。

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步伐仍未能跟紧地方院校的转型,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明显显得工作职能单一死板,“立德树人”仅局限在对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立德”,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树人”工作却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关注度不够高,队伍自身建设也存在困境。

学校层面,考虑到转型发展刚处于起步状态,更多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关注重点尚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对辅导员队伍的转型发展建设较为滞后,辅导员队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被忽略。

辅导员自身建设层面,自我的核心定位、聘用和工作体系、职业发展定位均存在欠缺,加之自身专业结构限制,创新发展学习平台缺乏等因素,融入转型十分艰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P13)。而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生活导师,在学生发展,学校转型方面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转型在注重教学和学科领域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管理领域及辅导员队伍建设。需密切关注辅导员在学校转型发展中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探究辅导员队伍育人工作新路径,通过政策支持和自身建设,让辅导员队伍可以在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发展中面对机遇和挑战,成为育人工作中流砥柱。

2 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中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地各校建设落实有力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从建设意义、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四个层面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各地各校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与办法提供了依据。2006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以国家教育部门规章形式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从2008年,全国开始举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为高校辅导员树立学习典型。2013年,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系统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质量,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号);为落实规划,2014年,教育部配套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明确了初、中、高三级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规划实施五年来,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新《意见》精神,全面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同年9月,教育部令第43 号颁布,对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

在新时期一系列党和国家政策支持引领下,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更加重视辅导员工作,总体建设有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扩大,从学历结构、人员组成、人员素质上都明显提高,且创新和改良了管理机制。各地方高校也更加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在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提高立德树人水平上的重要作用,并普遍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辅导员工作体系。辅导员队伍已完成从单纯思政教育工作者向教育和管理双重身份的转变,其被赋予的角色和责任已经多样化。

2.2 主动对接转型发展“地气”不够,辅导员转型发展能力特色建设亟待改进

虽然各地各校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方面总体有力,但是辅导员工作在主动对接转型发展接“地气”方面有显不够。其突出表现有三:

1、学科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直接制约学业指导与学科专业融入能力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各本科高校都很重视辅导员源头入职端口把关,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中共党员,有学生工作经历优先等是招聘基本条件,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都持专业不限的开放态度,这些无学科限制招聘来的辅导员入职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难度增加。

首先表现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增加。不同专业的人在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上存在差异,这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缺乏共同专业和学习背景,获得认同感的速度就慢,甚至会被认为是“外行”,让交流和引导难度加大。其次在学业指导上处于真空状态。辅导员除了专司思想政治工作外,多数时间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助推力量,充当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学业上的问题,学生、授课教师可在辅导员处及时反馈,利于师生双方不断修正问题。而辅导员的知识盲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效果。第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辅导员对于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任务逐渐加大,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非专业对口的辅导员,难以对学生提供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学科专业的不对口,也导致融入学科专业建设领域的困难。首先表现在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只要指导和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就可以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是教师的工作重点。这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一个误区,使辅导员队伍与教师队伍距离感拉大。其次表现在辅导员队伍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不够。因为学科专业不对口的限制、工作后对所在学院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很多高校的文科专业辅导员被分在了理工科院系,对其所属学科专业十分陌生,学科专业建设上难以高度关注,更不要说加以贡献了。

2、职业素养未能“与时俱进”,不适应院校转型发展素质新要求

辅导员建设发展初期主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要求辅导员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一定知识积累,在思想建设和学习实践上均能够良好引导学生。

但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当下,学校发展重点在培养一批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辅导员队伍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路径,找到适应学校转型的新育人方法。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还较为单一,多数辅导员毕业后要么继续专注自己原有学科专业,以求后期岗位转型;学生工作上的学科专业不对口,直接导致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时代发展缺乏敏锐观察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对非自己专业领域的相关前沿动态也缺乏了解的兴趣。这样一个“停滞状态”,死板封闭的育人模式,必定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地方性创新型人才。

3、存在岗位“短期行为”意识,主岗“串岗”“混岗”并存,主动融入转型发展后劲不足

有研究这样表述:“辅导员角色在其演变和实践中的定位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偏重一方’的倾斜定位,单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只负责班集体的事务管理。二是‘包打天下’的全包定位,辅导员沦为学生的‘衣食父母’,履行多种管理职责。三是‘清闲职位’空挂定位,辅导员成为某些学校解决编制的跳板,很多辅导员入编后很快转入教学岗。”[2]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大部分辅导员的大环境定位不够清楚,角色发展方向不明确,加之工作琐碎辛苦,缺乏长远规划,辅导员队伍里便滋生岗位“短期行为”意识:辅导员就是“青春饭”,年纪大了就与学生有代沟,学生不喜欢;辅导员发展没有前途,“不能干一辈子辅导员”;更多辅导员把当下工作作为一个发展平台,最终目标是转为教学岗位,或者从事行政岗位工作。

且辅导员精力有限,有效投入明显不足。其职责被分担,多兼职其他工作,如团总支书记、行政秘书等。这种主岗“串岗”“混岗”并存现象,挤压了对学生关注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这两种情况,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在融入学校转型发展大潮方面,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知识技能,都明显跟不上节奏,难以有建设性举措。

3 对接转型发展“地气”不足的成因分析

3.1 宏观: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正处于摸索探索期,辅导员队伍转型尚属于探索“真空”地带

19世纪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衍生。“出人才、出成果和出产品并占有市场,成为高等学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3](P18)。

国家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地方高校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局,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实现转型发展。”在2014 年至2017年6月在河南驻马店召开了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进一步指导和助推高校转型发展。

对于高校转型发展,大多数地方高校处于顶层设计时期和起步阶段,并将学校重点建设向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倾斜,遴选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作为试点,在地方应用型道路上做先锋队伍。

由于办学理念一时间难以转变,缺乏实际参照案例和转型经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管理体制欠缺等客观原因,都导致在转型这样一个刚起步试点的状态下,未能让辅导员育人机制与地方性转变充分对接,这就让辅导员在学校转型发展上处于了“真空”地带。

3.2 微观:转型思想并未与辅导员自身专业发展内在结合

有研究者表示,“长期以来对辅导员教育培养方向仍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班级管理,一味地追求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忽略了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致使辅导员长期脱离自身所学专业领域的经济技术发展过程,导致其距离“双师型”的标准越来越远。”[4]

确实,本科转型发展如何触及辅导员队伍,与自身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需要辅导员队伍自身重视。大多学校在考虑转型发展道路多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在转型发展上所起作用处于“真空”状态,导致辅导员自身也远离学校转型发展;加之长期以来,学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问题,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辅导员自身专业作用的发挥被弱化;辅导员自身的专业深造意识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化,让辅导员很少参加教学活动,也理所应当地认为转型发展是教师队伍和教学科研等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学生事务繁忙冲淡了自身专业研究的时间,理论知识储备逐渐缺乏,相关的科研论文研究也较少。这些让辅导员在转型发展大潮中,很难将自身专业与其相结合,更不会意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对转型的重大意义。

4 对辅导员主动融入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三个对策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更需要组织机构、社会服务、学生素质等同步发展。担负培养地方性人才重要任务的辅导员群体要融入学校转型,需要学校和个体内外兼修,并找准发力突破口协同发力。

4.1 学校行动:明确转型发展任务,制定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和保障制度

首先,将辅导员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统筹建设。不少学校“十三五”规划缺辅导员队伍建设部分,有所提及也缺乏具体的建设方略举措。因此需要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的发展路径,为队伍建设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可从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新定位入手,改变以往的围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辅导员“立德树人”“服务育人”等定位出发,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高校转型发展中来;重点提出队伍建设要注重学生实践发展,对口社会需求,打造应用型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打造“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关注并融入高校转型改革。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发展。进一步规范选拔和考核制度,从源头解决制约学业指导和学科专业融入能力的专业不对口问题。“选拔程序与方法规范化、让选拔过程有章可循、避免在选拔过程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已成为辅导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所以,应从入口和源头上着手,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水平、质量与素质。”[5]因此在招聘辅导员前,需要招聘辅导员的学院做好申请工作,学校统计各学院对辅导员岗位需求情况,设置招聘岗位按申请学院对口的学科大类作为辅导员招聘的专业要求,加之以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优先等条件进行招聘后,再定向分配到已申请的学院。

同时,可通过阶段性的专业笔试面试考察、学生意见测评、辅导员预备期考察等制度筛选出具备强有力专业知识,高政治理论水平、良好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辅导员队伍,并监督和促进辅导员队伍不断更新职业技能,持续进步和发展。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推动和约束力量。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并对其管理,鼓励辅导员队伍立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开展育人工作相关研究,实时跟近科研进度,为辅导员队伍完善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以与地方性高水平大学发展无缝对接。

为辅导员适应转型发展提供学习和实践平台,可成立辅导员之家、开展辅导员论坛等,严格对学习平台和论坛的建设发展进行管理,规范集中交流学习的良好环境,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供辅导员去企业挂职实践、访学和研修的条件,培养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高素质队伍。

4.2 个体行动:对接内化转型意识,将之融入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

学校外部政策是否奏效,对辅导员个体发展而言,关键看能否内化融入自身职业发展素养。唯有紧密对接转型发展意识,并将其融入自我职业能力素养,才有可能打造一支可以把握学校转型发展的趋势,熟悉转型发展动态的精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1、转变观念,加强自我建设

一直以来,辅导员都被灌输为学生生活的导师,思想的领路人,参加专业研究和创新创业项目机会较少,且一直与专任教师队伍区别开来,觉得转型发展,教师队伍是主力军,不需要辅导员参与。所以首先要转变观念,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这种被动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参与,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学校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身的育人工作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到要“构建辅导员工作创新机制,转变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提升辅导员服务学生的意识”。[6]明确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教育,不再是运用传统教育模式,给其灌输思想教育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创造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要运用新媒体进一步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帮助他们在网络舆情大环境下勇于探索,积极乐观。

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加强自我建设,在中国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转型的目的是引导地方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你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上来。”积极顺应学校转型发展潮流,进行专业的再次学习、参加创新创业培育、去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培养对市场发展动向的敏锐观察力,把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与转型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2、终身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辅导员“坚持终身学习,用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7]

做到终身学习,辅导员要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更新知识体系。积极接受学习培训,全面了解国家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相关理论政策和要求,熟悉学校自身的发展状态和转型趋势;研习《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学校规划等相关文件,树立全局观念,培养规划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培训,通过企业讲学、校企合作交流,启发辅导员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把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要培养辅导员的前瞻性和时代感。辅导员队伍面对的群体都是青年学生,且每一个阶段青年学生的想法、行为都会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辅导员队伍迫切需要积极接受发展新路径,把转型发展作为提升自己的动力和发展契机,不断调整工作态度、充实知识储备,更新工作能力。

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注重把市场需求与学生心理辅导相结合。通过设计实践型主题班会,开展实习模拟,进行市场竞争下心理健康疏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通过职业技能导入,让学生熟悉和理解自身专业技能,对社会发展及技能培养有精准认识;建立市场发展趋势分析观察团队,辅导员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熟悉市场导向,及时反馈给学生。

4.3 找准主动融入转型的突破口:在服务地方中增进“双创教育”指导能力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更多的大学生燃起了创业热情。地方性高校发展也要顺应时代,充分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找准辅导员融入转型突破口,培养“双创教育”基本素质

地方院校转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它承担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不同于职高院校,重在培养技术性人才;也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培养学术型人才。因此是否具有服务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高水平人才的关键,也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重要突破口。

对学生进行服务地方的双创教育,主要依托辅导员对学生的培养。辅导员队伍能否顺利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找准自己角色,提高自身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实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目标,是其快速融入地方院校转型的突破口。

找准突破口,亟须辅导员队伍更新学习技能,拓展学习范围,涉猎相关应用性知识,“创业本即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涉外沟通能力、商务经营思路甚至意志品质的坚韧程度都是极大的考验,作为辅导员想要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必然要广泛涉猎专业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和专业技术等知识,打牢创新创业指导基础,具备较为综合、渊博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8]同时要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意识,改变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挖掘自身潜能,以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为工作目标,及时把握国家发展新方向,敏锐捕捉创新创业信息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把握市场需求;参加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拟训练,参与并学习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在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的前提下,为自己积累更多体验和实践机会,从而丰富创新创业经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工作习惯。

2、科学搭建三大平台,推进“双创教育”指导能力建设

科学搭建创业教学、素质拓展、实践工作室三大平台,推进辅导员队伍“双创教育”指导能力建设。

在创业教学平台上,辅导员应承担一定数量的创业教学,培养自己对地方性发展的探究能力、创业意识和发展眼光;组织开展企业来校讲座、企业家与学生交流论坛等教学互动活动,在观摩体验中积累经验;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营运模式;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心态等课程,熟悉市场营销、中小企业案例教学;举办实验技能大赛、科技竞赛、专业运用竞赛等多类活动,强化专业技能。

在素质拓展平台上,着重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具体做法为:依托素质拓展阵地,让辅导员掌握创新学分、特长学分、素质拓展等学分建设,养成及时督促学生学分项目完成的习惯;做到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心理能力、综合能力等进行考核考评;具备创业信息寻找、分析和宣传能力,及时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有效传达,搜集整合最新创业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培养组织能力,邀请成功校友来校交流,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组织创业调研,对当地企业发展、产业结构、民营经济模式进行调研,探求学生创新创业新途径;强化为学生在创新创业认知和专业定位上提供综合评估和意见建议的能力。

在实践工作室平台上,辅导员队伍需要组织学生成立实践工作室,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创业试验,积极推进研发成果与企业合作,并运用于当地企业生产。要求每个辅导员都可以在工作室中培养一支创业团队,对团队成员在双创技能上强化指导,选取秀团队和创新项目推荐到大学生创业园进一步孵化,确保创新创业延续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淑静,陆新全.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职业能力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6(11):112-116.

[3]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杨喜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趋势下辅导员工作的新定位——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9):158-159.

[5]卢德生,阙海宝.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尚需制度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7(4):53-54.

[6]沈姣.地方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8):80-82.

[7]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2014-03-25.

[8]孙丰,唐丹丹.大学生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430-431.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