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

2018-03-07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享性科学性艺术性

刘 洋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公共艺术的演变与发展同现代城市的发展崛起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城市的发展与成熟会对公共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城市的风格特征决定了公共艺术的特征和审美取向。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较西方比较迟,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伴随城市发展而来的公共艺术也开始繁荣起来。因城市的差异,公共艺术的发展特征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分析综合,我们还是能找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些共同特征。平等的共享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融合、独立的景观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共存等是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对此,笔者将从这5个方面来研究公共艺术的特征。

1平等共享性特征

城市是人口聚集地,是现代文化的代言者。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城市的文化。当下我国的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有别于以往,一方面是体现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又吸收和融合了当下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面貌。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也是现代文化的聚焦地。城市公共艺术品是文化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公众通过公用艺术与其文化内涵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培养提升了广大公众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创作水准[1]。现代城市的包容性使得我们的城市有能力邀请公众来参与公共艺术的欣赏批评。目前,国内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多存放于公共参与度较高的空间,诸如广场、公园、街道、博物馆、超市等人口密集且流动性较大的场所。这样的设置主要考虑到可增加公众的参与,所有的公民、自然人都应该平等的享有公共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所谓平等共享性,意即公共艺术是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艺术是可以让大众自由参与和互动的,它应该是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在当代文化的基础上与社会大众发生关系的,能够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是体现公共空间开放、交流、平等、共享的一种精神态度。所以,公共艺术应体现人民大众的意愿,打破艺术独享性和特异性,使公共艺术体现出良好的人性化功能。如上海淮海中路地铁站出口的公共雕塑《打电话的少女》,表现的是一个少女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情景,作品所在的地点完全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开放性,而当人们面对这件作品的时候,会觉得它再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与普通市民的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是贯通的,大多数看到它的人都会与之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正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平等共享性特征。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共艺术相关的管理条例和统一的立法,但是各个地方都针对自己城市的公共艺术品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其中一般都把公共性和平等的共享性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条例,来保障公共艺术品的大众化共享权利的实施。平等性要求我们的城市要不分年龄、种族、职业,机会均等的享有参与城市公共艺术欣赏批评的权利。这种平等的权利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党的执政理念。

共享性深层次的内涵体现在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的交流上。与公共艺术品进行平等的交流实则是对艺术作品的消费,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共享性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所有的公众有权利对作品进行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评价还是消极的评价都是在提升作品的关注度,最终还是会反作用于公共艺术的创作。所以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一定要体现平等的共享性,这是公共艺术消费与传播的保障,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艺术。

2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发展城市的公共艺术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了解,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艺术性支撑着作品内在的审美内涵,而科学性是保证公共艺术作品安全消费的前提。所以成熟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融合和统一。公共艺术之所以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艺术性。艺术性使得公共艺术品不再像其萌芽期那样固化、刻板、生硬。现代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鲜活灵动、崇高稳定、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同时,当今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考虑到艺术性特征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性的体现。科学性是艺术性的保障,为艺术性的实施提供了安全的平台;为艺术品消费者给予安全性的保障。

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的部分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实用的功能,我们要保证人民群众在共享这些艺术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安全的因素。所以,公共艺术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把艺术的科学性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如江苏扬州市的公共雕塑《大鱼网》灵巧的反映了扬州的城市文化内涵,突出鱼米之乡的城市主题。远古的渔民情节托起新生命的象征,需要钢铁材质的稳定与安全性。这样可以保证公众的安全,在稳定安全的背景中享受艺术性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公共艺术作品在突出艺术主旨的同时,必须把各个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列组合才能确保公众参与者的安全[2]。所以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艺术性与科学性相辅相成。

3 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

开放性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包容性是现代城市的一大特征。公共艺术开放性包含着艺术放置场所的开放性、艺术品本身的开放性、艺术审美受众的开放性。公共艺术品往往放置于大众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车站、大型超市,博物馆等开放性的空间。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雕塑、大型壁画、装置艺术、表演、大型展演等形式。其中,雕塑、大型壁画、装置艺术等空间艺术需要完整开放的空间供公众多视角的欣赏体验;表演、大型展演等为时间的艺术,时间艺术的不可复制性必定要求可开放的场所,以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不管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接纳艺术的载体都需要开放性的艺术氛围。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场所的开放性,对公众的消费设置零障碍旨在吸纳更广泛的人群,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宣传效果。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开放性,或者具有公共功能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开放的姿态来容纳公众的审美消费。我们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接受群体是城市公众,这就要求艺术水准定位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实践证明高雅的艺术品受众群体往往很小,接近风俗化的作品受众比较广[3]。风俗化、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欣赏。

当代城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的公共功能艺术亦具有包容性。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包容性体现在对公众的情感包容和行为包容两个方面。当代城市用钢筋水泥割裂了个体的存在和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人与人变得疏远和神秘,人的精神世界开始逐渐的荒漠化。所以,我国当下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更关注人的存在,注重人类精神性的追求。对公共艺术的消费,可以使得公众在忙碌中得到休憩,在枯燥中得到鲜活,在短暂中升华永恒。

公共艺术作品包容着公众的情感,它不但可以包容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可以收纳消极低沉的情绪。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不同层次的精神世界,都能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找到灵魂的慰藉。大多数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实体的存在,它可以接受消费者的触摸、静坐,甚至是某些过激的行为。所以城市公共艺术就像城市一样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滋养一切寻求精神家园的个体。

4 独立的景观性

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会依据特定的地域和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的美感。同时,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景观而存在。学界称城市公共艺术为小景观,大景观指城市的外形和城市的整体构架,中景观是城市有机构造的各个组成环节。小景观多数为集文化与审美于一体的公共艺术消费品。公共艺术品在充当大众审美消费角色的同时,自身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作为城市中景和大景的粘合剂,有效地调和了我国一些城市的规划缺陷;打破了单一和刻板的城市形态。在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中,雕塑是其主要的代表形式之一。城市的大型雕塑矗立于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它除了跟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关系之外,其本身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位于中国上海多伦路文化街的壁画作品,它旨在告诉市民中国的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的常识。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任何的商业广告宣传成分在里面。它设置在住宅区的外墙面上,整体色调上与建筑融合。但在内容上却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景观供大家欣赏。公共艺术作品的独立性绝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作品与其周围环境的不相容,或者说可以摒弃环境而独立存在。我们一般认为公共艺术作品的独立性是其在艺术性上的独立,是不容被替代的。

5 公共艺术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无论是社会还是历史,都是由人创造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凝结了人类的情感,公共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情感历史。情感的融入和历史的认知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平台。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社会性民主化,体现公共空间领域的公共参与和监督。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依附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公共艺术以革命或社会主义大建设为创作题材。改革开放到1995年左右,是公共艺术的发展时期,以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为题材,出现了“开荒牛”和“腾飞”等题材的作品。21世纪是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变革成熟期,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发展状态。新时期的我国公共艺术作品一部分体现城市的特色,一部分体现艺术的学术理念和艺术追求。

余勇的雕塑《结9810》在体现作者的主观艺术理念的同时,又赋予作品一定的社会性内涵,余勇自述到:“把‘结’当成自己的符号;‘结’是比文字更早的文明载体,因此,采用‘结’可以把自己同人类整体、同文明整体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使我们现在的存在变成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既回溯了过去,也预展了未来。”这样把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使艺术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成熟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社会性的现实感和历史感。社会性更加关注当下,历史性侧重于未来;再辉煌的现实在时间流变下终将成为历史。杰出的公共艺术作品会启迪公众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所以,作品的社会性关注当下,历史性更加关注存在及个体的未来。

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从发展到今天以成熟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将不断的扩大。城市的繁荣、文化的兴盛使得当下的公共艺术也愈加成熟。如今,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代替的艺术消费方式。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参与公共艺术品的欣赏和评述,参与艺术品的审美体验。在我国,虽然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其却已经以相对成熟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综合当下我国的诸多公共艺术作品,我们总结出它的基本特征:平等的共享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融合、独立的景观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共存,这些特征基本代表着我国当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共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也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但是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对稳定的。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特色。

猜你喜欢

共享性科学性艺术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创造人文性的数学课堂生活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鸿合”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