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性化视角的中小城市公共空间探析

2018-03-07曹琼晓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性化空间建设

曹琼晓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依靠中心城市带动之外,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更重要的任务。在这种新的城镇格局下,中小城市的地位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除了将中小城市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之外,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文化形态的逐步开放,人们着力追求自身的幸福、权益和生活意义,国家社会政治改革对于人民的人权、文化权利、福利事业及社会基础保障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鉴于此,本文将从人性化的视角,着重分析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探讨人性化的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与宜居城市之间的关联,为公共空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公共空间与中小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又被称为“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开敞空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都有阐释。C·亚历山大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人要与自然及外界有所互动,认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凭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1]王建国强调人为的空间,并进一步充分强调城市公共空间要为人服务这一核心,认为开放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开放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质:①开放性,即不能将其用围墙或其他方式封闭围合起来。②可达性,即对于人们是可以方便进入到达的。③大众性,即服务对象应是社会公众,而非少数人享受。④功能性,即开放空间并不仅仅是供观赏之用,而且要能让人们休憩和日常使用。”[2]芦原义信明确提出空间的意义性建设问题:“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3]王鹏从空间功能上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4]

综合以上理论,笔者发现,公共空间的定义越来越强调人工属性,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创造,为人的交往及其他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富有意义的开放性场所。这是关于一般城市的公共空间定义,而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并没有被单列出来进行探讨,所以一样适用。不过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因其发展相对平缓,流动人口较少,交通压力较小,社会结构相对简单,自然和人居环境保持良好等一系列特点,所以相比国际化大城市会具有更强的地域性,本土文化浓厚。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将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界定为主要为当地城市居民服务,承载当地居民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开放性场所。

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为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物质和精神空间,是中小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保障。但是近年由于受经济增长驱动,以及受大城市的影响,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根本。本文从人性化的视角探析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

2 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城市的代言

2.1人性化

“人性化”是一个合成词汇,与“现代化”“全球化”“美化”等词汇一样,表达的是“使某物具有某种性质”的意思。所以理解“人性化”这一词汇的关键,是理解“人性”这一概念。一般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这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参考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层次需求理论,我们理解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方面,人人都具有追求基本的生存保障以及安全生活的诉求;精神属性主要体现在爱和归属感这一层次方面,人人都有爱和被爱的需求,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照顾,希望在群体中得到归属感;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方面,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得到他人的认可,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人性化”可以总结为使某事或某物具有满足人的生理及安全的自然需求,爱和归属感的精神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社会需求等方面属性的过程。

2.2中小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性化构建的对象

城市终究是为人服务的,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说,或是从个人追求来讲,我们都更需要一个人性化的、宜居的城市。这个城市充满人情味,让人觉得就是自己的家,有一种归属感,而自己就是这个家的主人。但现代大城市由于高度集中,受职业分工、居住地段、社交范围的局限,居民的生活依然是分散的、个人化的、封闭的,人们感受不到互相之间的情感。尽管大众媒介、当代科技为人们的互动提供了便利,但间接、虚拟、私域、个体化的交往,并不能替代面对面、自由生动、传统的社会交往所能够给人提供的活力和欢愉。当平民化、生活化、民主参与成为当代文化语境的新趋向时,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因其与当地市民及市民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将在人性化构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为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不像大城市的公共空间,要满足外来较大人流的观瞻需要,甚至某些大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游客游览。中小城市的公共空间,其重要价值在于供当地居民使用。因此,应该重视为参与空间活动的市民服务,使他们在空间中有舒适的感受和愉悦的体验。只有对城市空间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注和呵护,打造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如城市广场、街道、公园及社区中心等),才能吸引人们从虚拟世界中解放出来,然后就如雅各布斯说“最吸引人们的似乎应该是其他的人们”,中小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将进一步被扩大,成为人性化城市的代言。

3 当前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缺失的表征

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工业高速发展,经济急速增长的时期之后,各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建设进程中遗留下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空间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曾热衷于采取大规模城市建设来解决,使得高楼林立、空间更开阔、道路变宽敞,以满足现代人商业消费、出行效率等的需要。但在城市变得更高效,拥有所谓“现代速度”“现代尺度”的同时,却让人觉得失去了一种味道——老城市特有的“人情味”。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重复着西方“城市化”的进程,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各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往往忽略了人的因素,失去了与人的亲密关系,从而呈现出人性化缺失的一系列表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公共空间的“形象霸权”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很多城市参照西方历史上的“城市美化运动”,把视觉设计作为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以当时流行的“抽象美”作为视觉设计的形式原则,将政府主管或设计师主观的审美趣味凌驾于公众趣味之上,一味追求“橱窗”效应和“现代”气派,要求尺度上要大,气氛上要宏伟,从而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大举改造。

改造的地点主要是城市的行政区域、商业中心,或者以期未来成为新城区的郊区。这些地方远离住宅区,周边缺少人流和人气聚集,改造的主要目的或者是为了特殊节日庆典活动所用,或者仅仅为了满足政府对于宏大、肃穆气氛和纪念碑式的视觉效果的偏好。而改造形式多采用广场、绿地,或者广场与绿地相结合的点式形态构成,并且为了强调宏大、肃穆的形象,这些空间均为大尺度空间,往往又缺乏遮荫、座椅及便民零售设施。使得这种空间就像是一种装饰,仅仅为了满足观赏的需要,而不是使用的需要,自然不能吸引市民前来使用。

3.2公共空间的“消费主导”

当前在我国的各个城市,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城市建设者会不由自主将消费主义看作城市空间建设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将经济功能视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共空间建设与经济增长发生冲突,前者通常需要为后者让路。

公共空间的商业、消费功能被无限放大,使得其呈现私有化和商品化的倾向,这从政府依赖私人资本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现象,或者某些公共空间收取门票的事实,以及私人商业活动对公共场所进行侵占的情形中,可见一斑。消费主义主导的公共空间造成“消费能力越强的人,越拥有使用公共空间的优先权”这一结果。有学者就说“公共空间就其本质而言应该具有最大的社会包容度,应该为社会各阶层所共同拥有和共同使用;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因为大规模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以投资者的“安全回报”和消费者的“舒适购物”为最重要的目标,因而倾向于通过各种手段把不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人群”排斥或隔绝出去。”[5]

倾向于消费的商业空间越来越多。虽然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向消费主导型,但有证据显示,与居民的消费能力相比,目前中小城市商业公共空间已经过量了。中小城市的居民多是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有限,而且“由于高收入阶层可以享用私有设施,城市空间的开发与设计显然应主要着眼于中低收入市民的需要”[6]。中低收入市民的需要更多是休闲活动。所以对于中小城市来说,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商业空间。

3.3公共空间的“车辆优先”

不少城市建设受现代功能主义的桎梏,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对城市进行规划,将居住、工作、商业、教育等区域截然分割,使各区域各司一职。区域之间依靠机动车连接,迫使街道等空间形式作出方便机动车交通的改变,车水马龙,人居环境被机动交通所吞噬,最终空间布局形式呈现大尺度、长距离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些新建的城市中心区域或大型公共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它们通常没有考虑步行者的需要,漠视步行空间,使得行人从一个公共设施到另一个公共设施,不得不步行漫长的距离。

“宽街无闹市”,以车辆为中心的规划范式使得城市道路无限扩宽,割裂了个人尺度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忽略了行人的感受,显然是将物的需要凌驾于人的需要之上了。当公共空间的流动作用大于容纳作用时,自然无法聚集人气,那么本该在公共空间这个“容器”中生发的休闲娱乐、聊天攀谈、欣赏景观等活动就消失了,市民使用城市空间的意愿大大降低,公众进行社会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沟通减少,人情逐渐淡薄。

以上从“形象霸权”“消费主导”“车辆优先”等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城市公共空间非人性化的表征,下面分析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重建中小城市公共空间。

4 中小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建构

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存在诸如上述人性化缺失的问题,我们以此为线索,进行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建构要点的论述。

4.1以“场所精神”代替“形象霸权”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良好的形象,犹如城市的名片,确实能够吸引外来旅游者,吸引投资者。但如果将打造城市名片看作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将公共空间视为体现城市“现代形象”、招商引资的硬件支撑,而不管其对于生活在此的市民来说有没有作用,或者有多大作用,那么就偏离主题了。即便撇开城市公共空间形象建设与市民体验孰重孰轻的话题不谈,单就中小城市的实际需要来讲,兴建形象工程,追求大尺度,在人口密度小得多、流动人口少得多、交通压力轻得多的中小城市,又有多大必要呢?

上世纪70年代末,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场所精神(GENIUSLOCI)”一词。从此,“场所”成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学中的重要议题。追根溯源,“场所精神”这个词汇源自古罗马时期人们的观念: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各自的“守护神”陪伴,同时,“守护神”也决定这个人或者场所的性格或气氛。所以“场所精神”意思就是“一个地方的守护神”。

“场所精神”被重新提出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基于当时的背景:西方社会完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人们发现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失去了。现代化城市建设遵循“创造形象”的观念,这种由外向内的设计观念,重视他人对一个空间的看法,对于空间的真正使用者却是忽视的,所以缺失了人的温情。而“场所”理念强调氛围,氛围来自于这个城市居民的真实感受。市民生活在这里,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纠葛在一起,使个人的记忆物化为整个空间,从而对这个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在尚未完成现代化都市建设之前,对“创造场所”的设计观念进行深入研究,对城市由内而外进行设计,将视线放到当地居民的身上,更多研究居民的感受,强调居民在场所中的体验,才是具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

4.2以“市民活动”代替“商业消费”

有人说“富裕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破坏性的消费者。”这样的言论虽然稍嫌极端,但一定程度上却表达出对于人们过度消费的隐忧:当我们的生活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多样化的活动时,我们带给城市环境以及自身未来的也多是负面影响。城市建设者过于着力于满足公共空间的商业、消费功能,自然会忽视并弱化其他方面的功能,对公共空间满足公共需求的精神和社会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

雅各布斯认为“欣欣向荣的城市多样性是由多种因素组成,包括混合首要用途、频繁出入的街道、各个年代的建筑和密集的使用者”[7],“一个理想的公共空间,在功能上应该容纳并激发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政治、文化、商业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在于公众多样性活动的生发,这需要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容器功能,公共空间的作用应该是复合的,在规划、布局和设计时应该考虑以复合的功能,满足市民在政治、社会文化、休闲娱乐和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公众在自身需求的引导下愿意进入公共空间内活动,通过增加在公共空间的停留时间,增强公众之间深化交往的意愿,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得以增强。只有使得居住、工作、购物消费和文化服务得到良好结合,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性化城市。

4.3以“行人优先”代替“车辆优先”

“车辆优先”的设计手法在一些城市空间可以适当应用,但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大部分供市民休憩放松的公园或绿地,是不是应该基本保持“行人优先”的人性化尺度呢?如果依然将机动车交通的重要性作为考虑这些空间的基本原则,显然是不合适的。

城市当初形成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人际交流的需要,人际交往可视为城市的本源。作为“容器”的城市公共空间担负着人际交往的大部分活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必须以方便人们的活动和交往为要旨,那么首要原则就是要遵循“人的尺度”。所谓“人的尺度”,就是适于人的生理感受和精神感受的尺度。以主张人性尺度城市空间而闻名的丹麦建筑师及城市规划设计师扬·盖尔认为,塑造城市生活应该优先于规划城市空间。人们塑造城市的同时,城市也会塑造她的居民。城市的主人是人,是日复一日生活于此的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上,应该站在方便市民生活、活动的立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服务,不仅仅为人的物质生活服务,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处于邻里互通、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人们的休闲活动就会多了,开始感受人文精神。所以公共空间建设应该杜绝极易造成疏离感的大尺度空间,而以紧凑合理的布局促进人们之间的互相交往。在空间上、情感上贴近社区居民,满足社区配套需要;营造适宜步行的空间,引导人们慢行,使其观望、驻足,人群便可聚集,使公共空间产生活力,从而形成持续循环;积极推进公众的空间交往活动,要求公共空间能够提供充分的接触机会,如开展一些公众参与的集体活动等,从而提高公众深化交往的意愿。

综上所述,我们从人性化视角分析了中小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重建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场所精神”“市民活动”“行人优先”等这三个在重建人性化中小城市公共空间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都很重要,不可在建设过程中厚此薄彼。只有整体把握,才能在中小城市建构一个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宜居城市的创建。

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前期快速的、粗放式的发展进程之后,现在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即将工作重点放在中小城市的发展上,将中小城市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本文通过从人性化视角分析中小城市公共空间,总结出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非人性化的问题:“形象霸权”“消费主导”“车辆优先”等。面对非人性化的中小城市公共空间,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人性化的重建:以“场所精神”代替“形象霸权”、以“市民活动”代替“商业消费”、以“行人优先”代替“车辆优先”。

与大城市相比较,中小城市更具有建设人性化宜居城市的优势。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进程,强调内在质量内涵的全面提升,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城市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猜你喜欢

人性化空间建设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