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校园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

2018-03-07左慧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技术型校园文化应用型

左慧琴

(开封大学,河南开封 475004)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做支撑。在国家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战略时,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中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更为紧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大多是从事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文化育人方面也应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营造具有行业职业氛围和属性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措施,以期全方位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1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分析

事实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校园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企业文化更注重培养员工的规范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是群体的凝聚和激励。由于这两种文化相对独立,缺少对接与融合,使学生对企业文化陌生,并带来就业难问题。

1.1 对接内容不够广泛

主要表现在,侧重物质文化的对接而忽略其他文化的对接。目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为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在校企合作中,“订单培养”成为校企双方乐于接受、拓展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途径,有效解决了合作企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短板问题。

但在文化对接方面,校企双方侧重于物质文化的对接,忽略了其他文化的对接。如共建实训基地、委托培养以及校企人才共享等等。作为软文化的对接,则相对来说较弱一些。在合作过程中,并未把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等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出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之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张皮”的现象。

1.2 校企文化对接模式略显单一

目前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采取的形式主要有订单培养,或工学结合。这一的对接模式略显单一,以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顾此失彼,造成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与企业文化相适应,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1.3 校企文化对接参与性不够广泛

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师生员工与企业的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但学校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更多地是注重成就和就业质量,强调的是技能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少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也很少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企业派员工到学校交流的次数也比较少,缺乏全员参与性。

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路径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校企文化对接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经之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我们必须确立先进企业文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地位,努力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点,充分发挥校内文化育人载体、校企融合载体的作用,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企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1 突显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把企业元素融入校容校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义。把企业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可观的是物质文化,是学校的校容校貌,在文化育人方面起着基础的作用,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物质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有形感染和无形渗透相结合,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从校训、校徽、校歌到学风、教风、校风;从教室、寝室、饭堂到道路、橱窗、景点,形成文明、和谐、高雅、健康向上的具有时代特征和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直接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工厂或是在企业厂房内开设实习实训课程,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另一方面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2.2 开办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主动围绕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校企合作育人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引导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规范学习秩序,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勤奋的人,成为学习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通过企业赞助、联谊、冠名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开展,建立具有行业文化特色的社团。如:某校为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举办了企业参与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现场,企业工作人员结合工作经验对学生就装潢设计、装修工作专业知识做了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专业的发展前景,为学生步入社会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也为更好的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出了积极努力。

2.3 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水平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岗证课相融通”的课程建设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知识+技能+态度+创新”的考核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改革和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形成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如:鼓励引入企业元素,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与企业共开发建设门课程,做到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鼓励院部对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托,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在毕业设计环节,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在企业人员和专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以企业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共同开发计产品,其中部分作品已投入批量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使课堂教学直接与行业和市场对接,使学生学到了市场上最新的设计理念,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2.4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实验中心、研究所、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的建设,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专业教学团队,指导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提供宽广的创新平台。

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思考”“做中创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引领创业实践、培育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育,探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培育。依据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办学遵循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走的是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道路。高职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构建融知识性、技能型、道德性、职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与融合,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左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郭招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设的探究[J],职业,2017-12-15

[3] 张音宇.刘晓军,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30

[4] 杜锐,浅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7-11-25

猜你喜欢

技术型校园文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