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以养正 果行育德
——基于国学传承的幼儿德育模式探讨

2018-03-07王淑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养正道德德育

王淑宜

(杭州市天水幼儿园,浙江杭州 310000)

1 “蒙以养正”的要旨

1.1 秉“天”而育

我们所说的“蒙以养正”实际上是先人在把握了人的生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唤醒天性的溯本教育,追求的教育应遵从自然智慧。“蒙以养正”中的“养正”里面的“养”并不是豢养、圈养,而是培养、涵养、养护;并不是人为强制烙印的,而是通过养的措施将人内在的一些“正”的“火种”变得旺盛。“正义、正气、正道”是天生的,并不是外力强加的。我们进行教育并不是为了强加给孩子道理、知识、规律等等,而是将其原本就有的优秀“天赋”、“禀性”挖掘出来,将其发展壮大。

1.2 长善之“程”

“蒙以养正”并不是为了弥补什么,而是为了通过“养”的方式,建立一种“长善”机制,不是单纯为了弥补被教育者的缺失和缺陷。实际上,在“长善”的轮转过程中,自然也就实现了对被教育者缺陷的弥补和改善。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贯彻始终,是永恒话题,单纯将养正看作救济、弥补、惩恶而不够的。正本来就是天生的,恶亦然,如果过分强调去恶,忽视养正,只会陷入不断改正、弥补的怪圈。现在的很多家长事无巨细的教授孩子,将自己认为的捷径强加给孩子,结果让孩子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少了生命中很多发现和思考,反而会影响了幼儿对正的激发和辩证。诸如,以孩子穿衣问题,很多家长并不是让幼儿自己穿衣,即便孩子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完成了穿衣,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刻板观念,纠正孩子,在不断的改正中实现“养正”,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快速成长,实则将原本孩子的“自由”和“权利”都剥夺了,这种以灌输为手段的陈旧教育方法,让他们成为了大人的复制品或者完善品,缺乏了一份“天然”,与“正”渐行渐远。要将儿童培养成具有自我思考能力的负责人的思想家,才得以实现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

2 果行育德的对策

2.1 道德观念渗透

道德多元的现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幼儿受到自身认识的局限,如果完全凭借自身的作用,很难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必须借助一定的渗透、引导,故而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建立社会化的德育机制很重要,在生活环境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兼收并蓄,更容易让幼儿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社会潮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大道德,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成为一个“养正”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道德观念的渗透,把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展示、展现给幼儿,使其在幼儿的生活中、学习中感知道,成为滋养幼儿道德“天性”的力量。当今社会极速发展、变化,不但存在大同的道德规范,还存在一些小同性质的道德原则,无论是大同,还是小同,都和极速变化的社会相适应。我们要向幼儿渗透的道德观念、原则,必须要和当前的时代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心智并不成熟,教师可以在可见设置一些形象生活的小游戏,将国学经典与这些游戏内容相结合,例如,可以将古诗《咏鹅》结合到手指游戏当中,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古典诗词的美丽,加深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印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积淀幼儿的国学涵养,保护幼儿的天性。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向幼儿传递更多的国学知识,切不可操之过急,产生负面影响。

2.2 树立模范榜样

榜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孩提时代,人类就开始了模仿,模仿不断简单的模仿、学习,同时也是一种传承和天性的开发。通过模仿,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发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明悟自身,醒悟正与善,为养正奠定基础。果行育德要注重积极的引导和培育,但是要让理解抽象的道德,并不能通过单纯的道德观念渗透,而要以模范、榜样的实际案例方式,加深幼儿对德育的认知,比如,以“国庆节”“重阳节”“妇女节”等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进行与节日相关联的一系列德育课题并加以体验,这样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亦是对德育教育最好的支持。榜样本身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道德规范和人对于善端的诸多诉求。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模仿、榜样,传输一些形象、具体的道德。

对于幼儿家长来说,他们在生活中也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作为孩子父亲,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乱扔垃圾,浪费食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家长也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说脏话,那么孩子在幼儿园当中也会对其他小朋友说脏话,孩子甚至会觉得说脏话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这对于孩子的道德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2.3 加强互动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互动对话之外,家长也要耐心的聆听孩子的想法,与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东张西望,教师应该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主动询问孩子的情况,并以一种轻松的口吻,例如,“你怎么了,有什么事可以和老师说说么?”,而不是指责孩子,“你怎么又不听课,再不听课就出去吧。”,有效的互动对话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作为教师,主要工作就是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4 创造实践体验

实践并不等于行动,行动包括实践,实践是行动中最关键的一环。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将外在的体验、感悟,转化为深层次的内部理解和领域,提升道德境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自我体验和实践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根本途径和内在机制,只有通过实践感悟,才能把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是个体道德认知层次的提升,道德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提升幼儿的道德知识,才能更好地做道德选择、自主构建道德世界。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和社会化活动,让幼儿在模拟的小社会中实践体验,尝试和感受。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教育视野中,让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去感悟道德,让道德成为触手可及的东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礼、义、信、诚、仁等善端,领悟时代的精神,提高道德实践的境界和能力。在实际的道德培育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要让幼儿参与一定数量的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化的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幼儿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将其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困惑在实际问题中直观感受,深度解决。只有幼儿真正将外在的、被动的道德要求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要求,才能使其在道德自律的过程中,解放自身的道德天性,成为一个天然道德的人。

古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今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的正气之风发扬传承,就应该从宝宝开始做起。秉天而育虽是长善之程,但果行德育是必要之途。无论身在哪个时代哪个领域,人之德是基础,是教养,是育人之本,是为人之本。通过多段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培育孩子的优秀品德,使孩子在低龄成长过程中,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将我国的德育传统很好地融入现代化教育之中,以传承为基、创新为翼,留存传统精华,吸收国际理念,成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中国君子、世界公民!

[1] 传承学校蒙养理念 促进现代公民教育[J].现代教学,2015(Z4).

[2] “蒙以养正”厚德强能——四川省成都市东湖小学[J].人民教育,2013(23).

[3] 丁蕾.蒙以养正,精心育人[J].考试周刊,2014(17).

[4] 杨晓光.宋代新编童蒙读物研析[J].兰台世界,2014(30).

猜你喜欢

养正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