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着力点

2018-03-07易香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易香君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关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任务、对象、工作方针等做了明确的概括,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新的指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可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我们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极其重大的方向问题。而高校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着力点,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是意识形态工作作用发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

(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充斥着许多杂音。高校是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交流碰撞的重要场所,更多受到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思想的冲击。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承担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我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也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次,必须坚持四个服务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和价值所在。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讲话阐明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其次,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突出“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次,高校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保持一致。

总之,不管是意识形态斗争形势还是高校自身的办学性质和使命,都决定了高校必然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青年的成长,对当代青年寄予深厚期望。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4]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做了点评:“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3]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因此,大学生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立志成为“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

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规律来看,大学阶段是其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根据青年学对青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的自我意识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由对父母的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是体现在心理上的,大学生开始由客体自我向主体自我的转变,开始认识、分析、评定自己。二是大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增强。大学生开始关注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在行为、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选择性和多变性。三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形成,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社会大环境下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四是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增强,意识到自己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推动自我更加完善。

因此,在大学生独立性、自尊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意识的形成发展阶段,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正向发展,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从而帮助大学生成为“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

(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传播平台,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巨变,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从传播的内容来看,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开始由“宏”向“微”转变,即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这些微平台关注微观叙事和个人经验,特别是传播内容开始出现“段子化”“碎片化”“快餐化”倾向。这给大学生造成意识形态通俗化、多元化、批量化的误解。从传播的主体来看,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现在的双向传播转化。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大学生往往是意识形态的“接受者”;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时又成为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从传播的方式来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意识形态传播更加迅捷及时,渠道更加多元。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多对多”的新模式,交流更加频繁、便捷、丰富。这些转变使得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受到干扰,也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的发挥。

可见,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了传播内容的转变、主体角色的转变、传播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迫在眉睫。

二、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情、世情、国情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从理论支撑、生态环境和活动形式等三个方面着力,协同推进。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时代特征,彰显了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首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染人。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回顾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找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特殊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创造性地回答了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问题,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都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各个时代所面临的不同形势所形成的伟大理论,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染人,能够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

其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诠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1]18。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是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好诠释。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实践论证。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提出的新的理论思想。它充分预判了当前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从而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解答了时代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升华。它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提供了理论遵循。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感染、理论诠释、实践论证功能。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唯有如此,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常谈常新。

(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态圈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要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从构建协同发展的生态圈入手,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助力。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组织助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同样,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好高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级党组织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政策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系列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历史定位、核心要求、有力支撑和重点布局等方面做了重要阐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可见,党和国家一方面统筹全局,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战略指引;另一方面又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具体指导。因此,高校必须深入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政策助力。

再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文化助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40-41可见,文化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沉淀逐渐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涵盖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洪流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党和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基础和丰富土壤,具有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现实指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集继承性、人民性、实践性于一身的独特的文化体系,体现了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追求。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文化助力。

总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已经形成较好的组织优势、政策优势和文化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要统筹规划,协调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其他相关因素,与组织、政策、文化环境等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生态圈,共同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三)整合资源,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三大阵地”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课堂、文化、网络“三大阵地”作用的发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紧跟国家和时代发展大势,整合“三大阵地”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服务。

首先,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一直以来,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一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二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为了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对全国2516所高校进行了大调研,统筹协调各类资源,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成为大学生越来越喜爱的课程。三是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各类课程都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发挥文化的主旋律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课题。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何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即做一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托于96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个人进步三个层面对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做出的科学概括。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旋律大力弘扬,让青年学生积极践行、入脑入心,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担当。

再次,发挥网络的主战场作用,整合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逐渐普及和推广,网络平台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网络主战场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指引,用主流思想占领网络空间。二是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当今伴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对他们的“三观”、理想追求、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必须建设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来提升他们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三是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实现“三个转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素质的同时向“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建设”转变。其中,“主动学习”是指工作队伍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提高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判断能力;“主动参与”是指工作队伍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网络空间,与其进行互动交流,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主动建设”是指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搭建更多网络交流平台,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加有效地传播。通过三个转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才能更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总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三大阵地”一如既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三大阵地”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整合新的资源和优势融入“三大阵地”当中,更好地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5-01-20(0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光明日报,2017-04-14(10).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02).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