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探析

2018-03-07张建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葛浩文译语红高粱

张建花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1 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转换”翻译方法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个集生态学与翻译学有机结合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实体的有效研究,也是一项翻译学领域的“生态适应/选择”研究。其实,2003年米歇尔·克罗尼恩在就提出了“翻译生态学”这一专业术语(《翻译与全球化》)。同时,我国的翻译家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翻译适应论选择》),即“生态翻译学”是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适应于翻译活动的“翻译适应性选择”,是生态学理论和翻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同时,他还提出了“生态范式、生态心理、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等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生态翻译学研究理论基础下的翻译实践活动研究,实际是译者对以源文、源语、译入语等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活动,最佳的翻译效果实则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的适应/选择的结果,而这主要集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 葛浩文与《红高龄家族》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著名美国汉学家,曾在中国台湾服兵役两年,并旅居哈尔滨,这些经历使其对中国文化和乡土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台湾师范大学研究汉语,并在1974年取得中国文学博士学位,这些为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葛浩文先后曾翻译有 《Note sofa Desolate Man》 (2000)、《Big beast and Wide Hips》(2005)、 《The Dyer’s Daughter》(2005)、《Wolf Totem》(2007) 等近 70部作品。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著名乡土作家,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987年就被张艺谋导演搬上银屏,并获得“38届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此该电影在国内外一举成名,使其作者在国内文学界也崭露头角。1993年葛浩文翻译的《Red Sorghum》出版后,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使葛浩文为中西方读者所熟知。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的出版,又充分说明《红高粱》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在葛浩文翻译的中国小说中,《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3 《红高粱家族》中三维适应/选择的策略应用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为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原则,笔者以“三维转换”原则来探讨《红高粱家族》的英语本源语和译语之间的三维转换,以期对“三维转换”翻译原则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探析。

3.1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

译者 “对语言形式的选择/转换”是翻译活动中语言层面的适应/选择。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是在基于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所得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红高粱家族》是作者莫言以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大背景写的,文中有许多关于当地特有的习俗、方言、个性产物的描写,葛浩文在翻译此类内容时,为了使译文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采用了直译、意译、改译等翻译手法。

比如:“拤饼、脚板、草莽英雄、炕、八仙桌、扁担、东南晌、糟害在译文中分别是 “fistcakes,step,a greenwood hero,Kang,table,pole,in the southeastern sky,butcher”。译语读者在不了解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很难知道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及其文化底蕴,葛浩文先生为了更好地适应译语读者的语言需要,根据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源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含义,通过采用了意译、直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以期在语言维更好地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

3.2 文化维的转换与适应

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是翻译活动中基于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需要,所做语言文化层面的适应性选择。

尽管葛浩文在中国生活多年,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中文天赋,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活动中,他作为翻译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适合于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要求,因此,在翻译活动中使用了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在处理与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相关的内容时都采用了“变通”的手法,使之更接近译语文化需要。

3.3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

译者对“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是翻译活动中基于双语交际意图的所做的适应性选择。

为了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期待,译者作为资深汉学研究者和翻译家,对作品中的语言负载词根据其意义进行活译,以期达到满足语言交际的目的。

“啷当、茬口、吭气、满头挂色”在译文中分别被译为 “beefy,wound,speak,oozing blood that spread across his scalp and down his face.”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葛浩文先生通过意译,使译文更能抓住原文的意思核心,语言效果更好,以期达到交际维的适应。

4 结语

从“三维转换”视角分析《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既有效地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适应性,也通过对《红高粱家族》翻译实践来审视生态翻译学理论“三维转换”的实际指导作用。葛浩文对译语的选择使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 “译者中心”,也体现了以译者为中心的原文、源语和译语的和谐统一。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

[4]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Mo Yan.Red Sorghum[M].Trans.Howard Goldblatt,New York:Vikingm,1993.

[6]曾伟婷.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7):132-134.

猜你喜欢

葛浩文译语红高粱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