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宗璞《红豆》中意象的作用及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2018-03-07焦晓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宗璞夹竹桃红豆

焦晓雪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红豆》叙述解放战争时期,女大学生江玫个人情感与革命事业产生矛盾,在与恋人齐虹去美国留学还是留祖国投身革命之间痛苦挣扎的故事,表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人生十字路口时,所拥有的一种激烈动荡的心灵搏斗。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出现多处景物描写,而不论是红豆、夹竹桃,还是飞舞的雪花,除了给小说增添了艺术意蕴之外,还有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并在情节推进、表现主旨等多方面意义深远。景物描写的频繁使用,可以说是宗璞《红豆》这部短篇小说的一大亮点。

1 红豆

红豆作为中国古典诗歌里经常出现的一种典型意象,自身有着很强的文化韵味,通常是相思、爱情的绝妙代名词。而且即便抛开红豆本身被赋予的相思之意,想象一下,若是将其熬烂了,竟也真有点血肉模糊的一种别样缠绵感,不仅与传说中的那一份悲惨凄婉的感觉相契合,也正如这部小说里的爱情,颇有些决绝痛苦的意味。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最主要意象,除却本身的文化意蕴,更多是一种隐喻作用和情感象征。

小说从开头至结尾,曾经六次写过红豆。

文章开头江玫回母校工作,重回大学寝室时,曾对红豆有过一段描写。首先,从江玫“发颤的手”和作者对红豆外观的细致描摹不难看出,红豆对江玫而言意义重大。那些尘封在内心深处,早就企图淡忘的人的剪影,事的印迹,重新如种子破土而生,又像是无数涓涓细流终于汇聚成一片汪洋,奔涌而出。真正的故事,就此开始。

再者,此次“红豆”这一意象的初登场,除了起到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的作用,亦为全文奠定了令人唏嘘不已的一种有着些许悲伤的基调,同时因自身的传说和传统含义,不免在伊始就给小说蒙上了一层古典浪漫气息的悲剧薄雾。

第二次出现“红豆”是江玫与齐虹初遇前一刻。交代了两粒红豆的由来:原先是被江玫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再者,发夹的由来也说明了江玫家境并不富庶,这与后来出场的男主人公很是不同,阶级立场、家庭教育想必一定是迥异的,埋下了爱情悲剧的伏笔。最后,此处引出了小说除男女主人公外最重要的人——萧素。

一方面,作为侧面描写表现萧素有主见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暗示了二人关系比较亲密,且萧素较多地占据了偏向于领导者的角色。这既为后文中江玫随着萧素接触革命、民主新世界,改变成长做了铺垫,又能与恋爱中江玫没那么容易接受萧素的建议形成反差,从而有助于表现出江玫对于齐虹的爱恋之深。

第三次则是齐虹吐露心意,表达爱慕之情时。红豆此时便成为了二人爱情的象征,恋情初始,甜蜜互依,不愿分开多一刻。然而从中,我们亦能窥见些许齐虹过分的占有欲。他不断强调“一定、永远”等,与他之后甚至说出“把你装在棺材里带走”这样让人恐惧的言语,是可以相照应的。

第四次出现,是在齐虹与江玫的一次剧烈争吵中。托着红豆的发夹掉落被齐虹踩碎,随之破碎的还有江玫的心,和她对这份爱情最后的幻想。两粒红豆作为二人爱情的象征,终于还是被分开了。这份爱情至此也就只能被藏起来,深深埋在心底了。二人最终还是不能继续在一起,注定要分道扬镳。

第五次提到“红豆”时,江玫执意不愿意同齐虹一起前往美国,内心其实是十分痛苦挣扎的。一边是自己深爱的恋人,纵然有过争执和许多分歧,但放开他、舍弃这段恋情仍旧犹如自断一臂;一边是渴望投身其中,并为之终身不懈战斗的革命事业。红豆被置于耶稣像后,耶稣受难是痛苦不堪的,而自己深陷这困境,又何尝不是一样地在受累、历难?

而结尾江玫将其放在一旁,站了起来,这一行为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纵使流泪、痛苦,最终还是笑着,将过往种种抛掷一旁,坚定地继续自己认定的道路,不后悔,不会改变。这样“光明的尾巴”也表明了作者彷徨后的主观态度,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结尾林震“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响领导办公室的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夹竹桃

夹竹桃亦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我认为它主要为女主人公服务,是江玫的一种象征,特点、情感均有关联。

在遇到齐虹、萧素二人之前,江玫平日里的生活就如同“那份粉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她成日里基本是独来独往,练练琴、看看书,简单单纯,又有点无趣。她懵懂、青涩,在自己的世界里安然,不知道外面的动乱或是趣事。直到与齐虹相恋、跟着萧素接触新事物,才打破这份“隔绝”。

后来与齐虹渐渐有了分歧矛盾,爱情不断受到冲击,江玫的内心也不断受到击打。那一次的剧烈争吵中,江玫悲哀地发现自己和齐虹终究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人,她提了分手。爱情如夹竹桃花一样散落一地,难以再被修复,更重要的是,这象征着江玫“粉色夹竹桃”的一面就此彻底破碎,她最终决定了要走自己向往的革命道路,成为一个“普通的革命工作者”。

3 雪花

对雪的描写,同样贯穿小说始终,起到渲染气氛、象征暗示等作用,江玫与齐虹的感情线几乎都是在雪景里铺展开来的。并且与“红豆”意象类似,“雪”同样有着强烈的自身气质,一方面会给爱情带来纯洁、浪漫的气息,一方面也能在痛苦、悲伤的心境里更添几分凉意。

小说一开始就是一段雪的环境描写,与结尾的“雪还下着”形成首尾呼应,现实里“雪”是自始至终的,回忆里亦然,通过这一意象,将现实与回忆相联结,无论是统一感受,还是模糊二者界限,减少回忆的疏离感,都有着重要作用。读者跟随江玫在回忆,现实世界雪纷纷,回忆里也是绵延的雪花,心里,也许会随着,一起“下着雪”。

同样,江、齐二人的初遇、相知,都有雪景相随。正如文中江玫所言,“那雪花使她感到非常新鲜,她那年轻的心充满了欢快。”“雪不再下了。坚硬的冰已经逐渐变软。”江玫从对齐虹抱有好奇、兴趣,到渐渐打开心扉,融化内心的“坚冰”,开始去接受、去爱。

而到即将分别之时,也是一个雪天,此时对雪的描写与江玫的痛苦是相照应的,眼前所见之景,即心景。这里的环境描写很好地折射了江玫的内心世界,在这悲痛万分之际,“好像有千把刀子插在喉头”,什么也说不出,只觉得雪天皆失了平常色。

4 流露出的女性话语意识

红豆、夹竹桃、雪,三者不仅是有古典气息的意象,带有较强的诗意化特色,剧中还多为女主人公服务,且充满了抒情的意味,流露出独特的女性话语意识。这些与当时的主流文学可以说是相背离的,显示了宗璞虽想尽量去适应“时代潮流”,但以这篇作品来看,仍旧保持了一定的疏离和割裂感。

4.1 诗意化抒情

读宗璞的《红豆》,很容易被她细腻的笔触感染、打动。且不说人物刻画描摹的真切,或是语言的简约纯净,单是对于一些意象的有意无意着墨,就浸润着与小说气质相符的爱深、痛真的情思。因宗璞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选意象、所写景物环境,均透着古典文化的雅韵气质。红豆的相思、雪花的寒凉或纯净、夹竹桃花的淡美,无不流露出一种情味,并能与文中的大量抒情相契合。

譬如文章选择以充满怀旧气息的雪景描写开篇,不交代时代背景,亦不论天下大势,不谈革命口号,反而用一连串细腻而带有感伤情调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奠定了浓浓的抒情式叙事基调。这样的诗意化描写语言与整个十七年里追求 “力度”的语言特点是相矛盾的,这样纤柔、婉丽的美学感受与主流倡导刚健、质朴的美学倾向是背离的:当时的大环境充斥着一种高昂的革命热情,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早已被淹没替代了。

对小说中意境的营造,宗璞曾言:“短篇小说不一定要有故事,但一定要有意境。”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红豆》中不论是江齐二人热恋还是争吵,少不了的,是用上述三个意象营造出的一些符合情节发展的意境。意境的营造既能在阅读时延伸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又可更加含蓄隽永地表情达意。

4.2 “人情味”

文末回忆结束时,读者跟着江玫重新回到现实。红豆被泪水滴湿,表现出昔日的爱情是那样的让人痛彻心扉。虽最终选择了革命,但并不意味着江玫完全摒弃了爱情,她仍记得,仍会被触动。这样的描写相较于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更加真实,也更有人情味。塑造出的江玫这一女性形象,不仅是革命斗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彷徨而后坚定的普通女孩,有别于十七年里许多寻常的脸谱化女性形象。

虽然放弃爱情时说过“我不后悔”,但如今情伤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这种理智与情感的争斗,和前后叙述的看似“矛盾”之处,恰恰更加体现了宗璞书写出的女性意识,站在知识女性角度,写出女性在一段感情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还原爱情里那份最真实的情愫和个人不可泯灭的感性品质。

5 结语

《红豆》作品中流露出的种种矛盾,也是其作家宗璞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一种刻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裹挟下,个人化的书写该何去何从?《红豆》这部作品虽将爱情置于了革命背景里,且主旨也上升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但爱情仍是小说的焦点和记忆点,也有着更多可以解读的空间。

不论这是否偏离宗璞的最初创作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试图靠拢主流文学的尝试道路上,已然或有意或无意地显露了个人不同于时代的行文风格和审美心理,同时也显示了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作家对文学形式的一种新的大胆探索,写出自己独有的一种张力与新意。

[1]唐小梅.浅析宗璞《红豆》——革命下的爱情悲歌[J].经贸实践,2016(21):231.

[2]张韫.红豆、雪花与夹竹桃——谈宗璞《红豆》中意象的作用[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1):54-55.

[3]牛犁.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5-126.

[4]郑新.时代夹缝中的人性张力——浅析《红豆》的爱情话语[J].扬子江评论,2010(4):61-65.

猜你喜欢

宗璞夹竹桃红豆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走进书里瞧一瞧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我与宗璞大姐
宗璞的“蓝天”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