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18-03-07陈永兵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大理67100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理念

□ 陈永兵(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云南 大理 671006)

1、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落实,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所谓创新是进步的源泉,缺乏创新的民族是很难获得更好进步与发展。学生若想在日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首要的便是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高校在教育工作中也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文简要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时代在快速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学的需求,以往体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当代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创造出突破常规的想法和思路。创新能力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而提升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采取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列为了教育的重点任务,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也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不可或缺。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号召,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方针,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3、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3.1、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认识与重视

结合现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国家和教育部门提高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与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方针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但学生自身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与重视还有待提升。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高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很多体育课堂都呈现出松散的状态,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也难以在观念上提起重视,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副课,将其视为自由活动的时间,对体育课的认知停留在表层阶段,并没有树立体育意识与观念。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生活作息和运动习惯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兴趣,不愿意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和运动,导致其身体素质较差。众多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正确认识与重视,从而制约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3.2、教师体育教学观念的守旧落后

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思路的局限,高校教育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体育课的地位较低。很多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难以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导致体育教学水平无法提升,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守旧落后的教学思路与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采用呆板单调的教学手段,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导致课堂氛围的严肃和压抑,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厌倦和抗拒的心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做起。所以,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和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3、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重点不明确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来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缺乏重点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也难以有效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为了促进教学的全面化,会要求体育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内容的丰富全面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一定的兴趣,但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教学的深度则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最终导致体育教学广而不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有限。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来看,很多高校体育课堂仍局限于传统教学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的融入现代化的体育项目,导致教学内容的陈旧和单调,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更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渗透。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难以激发兴趣和热情,创新精神与意识更是无法得到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得到保障。

3.4、教育体制的局限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体制对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影响较大,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的决策与意见都是指导高校体育课堂的重要方针,因此只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制定的制度与体系科学合理,才能够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的任务与目标,找准定位与方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普遍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对体育的关注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有效的落实到实践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注重对文化课程的教育,这也导致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实质保障。在这种教育体系的局限下,必然会导致创新能力的教育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不利于展开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4.1、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提出,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往有所提升。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教育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学习和把握上级领导制定的体育教学方针,深化对创新能力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自觉主动的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变以往教学模式,充分的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思考与启发,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4.2、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学生展开指导。通过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渗透落实创新能力的教育,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自由的发散与创新。结合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对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氛围与教学环境的营造和构建,创设出轻松、愉悦、舒适的教学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和活跃。所以,构建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局限,充分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惯性思维模式,不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框架,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为学生想象力提供相应的展示平台。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是无限的,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对新兴事物能够较好的进行想象与发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充分借助这一点来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既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渗透落实创新能力的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展示出一些特定的体育动作和技能,然后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结合自己的体育能力和生活经验对动作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一番讨论与创造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对技术动作进行细致分解播放和展示,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理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特点和技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创新教育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经验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和局限,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一味的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和动作演示,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和反复训练,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难以自由的发挥和创造,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的激发。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加以优化和改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创新与想象提供平台和机会。例如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体育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工作重点,在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理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