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走进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基于中国药科大学三大课堂培养视角

2018-03-07叶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叶青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1198)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何为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应当品德优良、知识宽厚、综合素质强、胸怀宽广、心系国家与世界,能够在不同领域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高校要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然而,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互联网+”时代信息瞬时传递的复杂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 “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对高校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看法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和了解,笔者依托该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的调研活动。调查问卷的发放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调查问卷设计涵盖了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态度、学校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课程设置、实施人员、教育环境、教育效果等方面,并包含了直接反映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的相关问题。

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7份,其中大一的学生87人,占38.33%;大二的学生76人,占33.48%;大三的学生47人,占20.70%;大四的学生17人,占7.49%。主要从课程设置、学生态度、主体作用、教育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

1.1 大学生对高校家国情怀相关课程设置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应“增加跨学科课程”的占69.18%,“创新课堂教学”占20.09%,“调整课程分配,减少高年级专业课和实验课”占51.91%,“减少灌输性的内容,增加互动环节”占30.11%,“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占12.33%,“调整必修与选修课配比”占7.85%,“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占11.82%,“减少科学类课程,增加人文修养课程”占34.54%,“满足学生诉求,开设基础课预学班”72.13%。

1.2 大学生认为新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特质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占81.55%,“有自我个性”占 63.62%,“道德品质”占61.90%,“有批判精神”占52.89%,“有家国情怀”占51.29%,“社会责任感”占 50.32%,“抗挫能力”占47.41%,“志向远大”占34.89%,“团队能力”占29.04%,“奉献精神”占26.26%。

1.3 大学生对教育主体发挥作用的评分

学生对思政教育各群体作用发挥的排序经折算评分,“辅导员”评分达5.13分,“课题指导导师”4.09分,“本科生导师”3.55,“思政课教师”3.29 分,“科研团队伙伴”3.10 分,“团学骨干”2.71 分,“管理人员”1.88 分。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朋辈影响也比较大,然而,本科生导师的评分与预期相差较大,反映了本科生导师在学生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1.4 大学生认为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高校家国情怀教育“教育过程形式主义”占53.22%,“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占39.97%,“教学内容枯燥”占33.12%,“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较少”占21.45%,“重视程度不高”占7.21%,大学生“不关注”占9.36%。可以看出,高校家国情怀教育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学生的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

当前,许多学校已开设传统文化、校史校情、家国情怀等相关内容的课程与活动。但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文化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相关课程体系不全面、师资队伍不完善,使得家国情怀教育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2.1 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缺失

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然而,新形势下,对家国情怀的理论研究较少,何谓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内涵、时代特征和实现路径如何?类似这些问题及家国情怀的基础理论问题都未能清晰梳理。只有真正理解何谓“家国情怀”,才能找到着力点,形成合力和突破点。

2.2 大学生对家国情怀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很多大学生不积极学习和参加传统文化等内容的课程和活动。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内容时更注重灌输讲授,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较少,教师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二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多样化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逐渐淡薄,只关注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现象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对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预警。

2.3 高校还未形成家国情怀教育的文化氛围

就全国各高校的家国情怀教育现状来看,高校还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文化氛围。第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很多高校都未设置专门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橱窗,也不乏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展示橱窗脏乱和不更新的现象,这种现象反而给大学生带来反面和消极的效果。第二,家国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教育内容没有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体系作为支撑。一些高校一是缺乏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课程的内涵不足;二是教授方式单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而未达到让学生内化于心的效果。

3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途径

3.1 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的培育作用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必要条件。首先,要转变专业课教师只讲授知识的观念。大学生既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社会和人文背景,这种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必须长期有效的发挥家国情怀育人作用。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家国情怀的论断、观点及知识内容,进行归类,构建家国情怀的理论体系。要将家国情怀内容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过程中,把握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实质性内容,完善家国情怀精神的界定和传承路径。

3.2 强化第二课堂的培育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理应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载体。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隐含着家国情怀的育人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物化的文化形态,更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在校园内建设文化长廊,形象生动地将“精神”入“头脑”、入“思想”,切实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用富有寓意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与创新。最后,通过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举办学术和人文讲座,增加国际交流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3.3 开发第三课堂的培育作用

近些年来,学界出现第三课堂之说,但关于第三课堂的界定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第三课堂是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氛围,包含了网络环境和宿舍文化氛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价值观未完全养成,容易迷失在网络的浩瀚烟波里。而宿舍则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良好的宿舍环境能帮助学生成长,因此将大学生宿舍纳入第三课堂重点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线上应优化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结合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如举行“微电影”征集、发起微话题等活动,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推送给学生。其次,线下积极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通过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用正面声音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宿舍”示范等活动,充分发挥正面宣传作用,启发宿舍同学共同成长,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培养大学生家文化,结合家国情怀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性。

俗话说,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血液之中,蕴含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之中。家国情怀应成为主旋律。高校应意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寓意,探索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