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公共人文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

2018-03-07仵宏慧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人文教学内容

仵宏慧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136000)

在互联网发展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高速传播、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网络视频课程教学模式,其教学时长短、教学内容精、主题突出、形式趣味、成果简化、传播途径多样、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应用领域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1]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于教师而言,其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而言,短小精悍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理念;放眼于教育的发展,微课无疑又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化教学平台的最佳手段,同时也适应于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对教育发展的诉求。

同时,网络微课也是一种有效补足课堂教学中所疏漏的知识教学内容的最佳课下线上教学模式。根据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基于互联网时代下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方向。本文从高校人文公共课程建设出发,创设性地引入微课网络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人文公共课程学时受限、课程内容与个别专业课程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以“微课”教学模式的普及化应用、微课平台的建立和相关专业课程资源共享的方式,以期达到公共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呈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机制和学习效果的最佳化。

一、尴尬:当下高校公共人文课程的窘状

随着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校为适应新环境下人才市场的需求而普遍开设各类应用技术型学科教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必须压缩原有传统学科的学时量,而在众多被压缩的传统学科中被学生视为“可有可无”的人文公共课程是被压缩得最为严重的学科。

众所周知,高校的人文公共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教学目的,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它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更对于学生走入社会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高校的人文公共课程往往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在讲授这样的普及性人文教学内容上,或以时间线划分对课程进行简单的梳理脉络讲解、或针对几个经典文本例证做点式细化阐述,这样的讲授方式都无法让学生对人文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清晰的理论认知,更不可能使学生在并不完备的知识体系上形成人文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学情复杂,学生人文素质良莠不齐,也是公共人文课程教学的一大难题。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往往采用全校学生集中上课的方式。学生人员多,授课环境复杂,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原有的人文知识基础相差极大,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类别需求也都有所不同。“在课程教学中,教学节奏、难易程度都很难把握,更无法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2]

极高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复杂的学情状况都与有限的学时量形成难以调和的教学矛盾。如何突破现有的教学窘境、找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高校人文公共课程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二、微课:创新性的课下辅助网络教学模式

2011年5月19日《南方日报》一篇题为《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点击率破5万》的报道开启了全国范围内微课教学狂潮。这种将45分钟时长的课程浓缩为5到8分钟小视频的教学模式迅速被应用在初高中教学中,成为一种效果极佳的课下辅助教学方式。“每条微课视频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复杂的教学对象,只针对一两个教学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集中阐释,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3]短小精悍、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微课教学模式,正好弥补了高校人文课程教学中学时量受限、学情复杂、重点难于把握的不足,为课程教学的改革之路指出了一条新方向。

(一)灵活的课下线上网络微课教学模式

首先,针对高校人文公共课程教学时长有限的问题,可以将课堂上无法彻底讲清楚的教学难点、不能展开讲授的教学知识点和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教学重点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专门的人文公共微课播放平台,将这些只聚焦某一问题、主题突出、内容精简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此网络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在上网的时候随时点击观看视频。”[4]不仅可以复习课上的教学重点,还可以针对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难点进行二次学习,提升了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加快教学节奏、精缩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同时,高度聚集浓缩的课程展现的是生动精彩的“剧情”,“晦涩”的内容被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轻松消解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图像音视频的加工、生动的画面和视觉效果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微课教学内容

同时,针对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学情复杂、课程难易程度不易把握、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一难于解决的高校公共人文课程教学难题,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得以解决。微课虽小,但自身同样带有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知识内涵。课程教师制作的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人文需求。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趣味性强,指向性明确,便于学生学习。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5]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因为每一个独立的微课视频都具有内容具体、主题突出的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观看自己需要并感兴趣的人文课程视频。同时,微课教学时长较短,也避免了枯燥的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导致的倦怠感,更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三)教学相长的互动交流平台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即是互联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微课交流平台,通过师生线上观看、线上提问、线上讨论的方式答疑解惑。行之有效地解决了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难易程度不易把握,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一难于解决的高校公共人文课程教学难题;同时,亦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文哲学理念、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人文艺术审美能力的辅助教学效果。

建立一个高效公共人文课程的微课教学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环境平台。一个好的环境平台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学生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平台。“随着电子移动终端设备产品的普及以及网络带宽的加速,微课可以遍及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而这样的大环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6]同时,这样的公共授课形式也适应和满足了高校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校的人文公共课堂,学生人员多、授课环境复杂,是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类别也都有所不同,而微课教学平台的建立,通过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线上师生讨论的形式,一边观看微课一边与同学进行交流思考,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扩展:微课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利用新型网络技术,加强学科的教学交流,互通有无,优化人文公共课程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创新性的通过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借由中文系、教育系、哲学系、艺术系等科系专业教学资源,对《大学语文》《影视文学鉴赏》《美学与艺术》等人文类公共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建立一体化的教借由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

(一)交叉学科间的知识信息共享

高校人文公共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为目的。这样的教学要求与有限的学时量形成教学冲突,而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利用高校其他专业的知识教学资源,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有效补足人文公共课程课堂教学的漏洞。通过微课教学资源平台,以“课”会友,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资源信息交流,构建人文教育的动态化教育资源。

针对高校人文公共课程内容与中文、哲学、艺术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点有交叉,利用知识共通性,研究学科知识交叉下的资源共享问题,以达到知识互通,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节省课程教学时间,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最终为达到人文课程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具有较高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和高尚人文情操的新时代社会人才的教学目标。

同时亦能起到合理化整合高校教学资源的目的。以中文、艺术、哲学等具有人文知识内涵讲授的专业为依托,辅以传媒、计算机等专业的技术支持,建立多元化的人文公共“微课”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的人文知识环境,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哲学思维能力和人文艺术审美能力,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

(二)互动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微课教学形式为依托,发挥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开展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校公共人文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策略研究。由单一一门公共人文课程的系统微课视频,发展为多门公共人文课程的系列微课教学视频网站,让学生真正进入“课下线上”的网络学习新模式。

同时,搭建人文学科微课知识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将人文公共课程的微课视频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讲授视频相对接,以达到知识互通的目的,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节省课程教学时间,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将微课资源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并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建立交叉知识共享资源链接,师生互动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将人文知识融会贯通。”[7]最终形成以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具有较高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和高尚人文情操的新时代社会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学模式。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我们把教育发展看成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过程。对于高校人文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这个信息时代的资源共享和利用角度出发去思考。同时,想要突破人文公共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的三大教学难题,就必须打破原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性地引入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微课无疑是上乘之选。通过这种时长短、内容精、师生互动灵活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力度,以提高学生主体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性、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理念。

如今,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地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授课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其可以有效地补足课堂教学中所疏漏的知识教学内容。根据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基于互联网时代下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方向指导,从高校人文公共课程建设出发,改变传统人文公共课程学时受限、课程内容与个别专业课程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以“微课”教学模式的普及化应用、微课平台的建立和相关专业课程资源共享的方式,以期达到公共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呈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机制和学习效果的最佳化。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4):61-65.

[2] 吴刚平.深入研究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2006(6):4-5.

[3]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15.

[4]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5]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胡小勇,詹斌,等.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7] 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人文教学内容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人文绍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人文社科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