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2018-03-07于潇珊

文化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仁政德治理政

于潇珊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山东 德州 253000)

一、儒家治道思想要义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被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它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中国古代时期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还对整个东亚甚至全球均具有深刻的影响。儒家治道思想的精神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儒家的理想问题。针对个人理想而论,儒家讲究君子之道,视“圣人”为终极目标。儒家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学习履行“成圣之道”的人即为“君子”,但圣人的境地深远,简单来说,就是达到了“仁”和“道”的境地。儒家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分别是身心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结果而言,这三层关系对应个体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和谐总会有一个度,并且实现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如孝敬亲人很容易,但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容易,推及世界万物就更难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甚至于“无我”的过程,所以说,“仁”的境界是有层次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达不到太高境界,那只能退而讲“义”、讲“礼”、讲“智”、讲“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仁”即为“道”。儒家立足于人伦社会,那么其“仁道”的社会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甚至可称为“和谐社会”。[1]

其二,兑现“大同世界”的方法与路径问题。儒家理想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内圣外王”上,个体持续地进行自身道德的修养归属于“内圣”之道,而实现“天下大同”的过程则是属于“外王”之道。[2]也就是说,儒家倡导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为自我修为的标准,来不断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道。儒家还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此道,那么日积月累就可以实现“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并且,儒家在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上因人而异,且在不同时期也各有其特点。为了能达成不同时代环境和不同体制下“仁”的理念,儒家思想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儒家思想便有了先秦子学与汉代经学等,先秦子学属于儒家思想的“源”,其后的多种变化均属于“流”,“源”相对较稳定,而“流”时刻都在变化。

二、儒家治道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一)仁政思想有助于推进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不但未过时,而且价值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启示。儒家思想认为,“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行为主体的素质涵养上,还展现出了明显的价值准则,由此可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仁”能为外在的制度方案提供评价的依据。比如,孔子曾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足以得出孔子对礼乐文化的恪守,但他坚决反对浮于外表的礼乐行为,主张“仁”是人性的根本,如果“礼”“乐”脱离了“仁”的根基则等于丢失了灵魂,也就是说如果不“仁”则会丧失“礼”“乐”该有的价值。

国家治理的核心不只是体现在制度建设和结构改革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进程中应该以哪种价值观作为导向?针对这个论点,国家应展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才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丰富治理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质上,这与儒家所推崇的“仁”的做法相似,因此,如果对儒家“仁政”思想与“仁”的理念加以学习和借鉴,必定会对国家治理产生推动作用。同时,若将“仁”作为目前治国理政的主要价值之一,也势必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可见,儒家的“仁政”思想对于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德治精神是国家治理中的思想源泉

儒家所提倡的“德治”思想之所以能够推广实施,这与人民群众对“德治”充满人性化治理理念的足够信任密不可分。相比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强迫性而言,儒家对“德治”的追求反映了其高度关注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和谐共处,实际上亦是儒家对人和社会方面的人文关怀。因此,精准地理解和领悟儒家的“德治”思想,有助于在治理社会的进程中选取彰显人性关怀的治理方法,进而助推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儒家的“德治”思想不仅倡导选择人性化的治国理念,还道出了其外在的限制因素。人们在拜读儒家经典论著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儒家所主张的“德治”思想实际上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就是统治阶级与老百姓之间需要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关系。朱熹曾说:“民信於我,不离叛也”,认为治国的关键就是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孟子也强调过,统治者若能和民众同呼吸、共患难,充分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则定能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由此不难看出,儒家关于治国的思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足够信任。只要领导层能够凭借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百姓的信任,那么“德治”的推广实施必然是顺理成章的。目前,我国公共行政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行政举措,如政务公开、论证会、听证会等信息公开机制以及群众代表的参与制度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人民群众的足够信任。可见,儒家的“德治”精神为现代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三)修身思想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者的素质

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更多地关注主体的内在修养,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实践做法,如“克己复礼”“君子慎其独”及“三省吾身”等,儒家所推崇的道德实践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而成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儒家视“成圣”为最终目标,但并没有由此而变成“厌卑近而骛高远”。实际上,儒家注重从近处着手,并通过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其修身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公共管理者仍受益匪浅,有助于培养当代社会公共管理者的素质。

综上,对现实社会的重点关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探讨儒家的治道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社会治理进行高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治理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仁政德治理政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孟子说仁德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