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的冬至文化

2018-03-07徐龙梅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刘基朱元璋豆腐

◎ 徐龙梅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约在农历11月中旬(公历12月22日、23日左右)。冬至节有许多雅称:冬节、小年、亚岁、长至节、贺冬节、阳节。作为节日则来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烟火连绵祭先祖

逢到冬至,每家在家庙(一名祠堂)祭祖先,供奉写上祖先姓名的神主牌位,神主后方有的还悬挂真像,前面设香案,摆放香炉烛台。在其前方再放高桌子,在大花瓶中插放牡丹假花,以示富贵之意。牡丹为纸制染色后再蘸腊,称为剪裁花,又名像生花,两侧再摆放花瓶,插放多种新鲜草花,挂有灯笼。在瓷盘中摆放荔枝、龙眼、花生、松子、冬瓜糖、橘饼或糕饼果物等,并用萝卜刻制成水仙花、菊花等,共备有二三十种供品。准备三牲,最早应为鸡、羊、猪,后略为鸡、鱼、猪肉。此外还治酒馔,蒸糕饼,点香火,烧纸锭,因为烧的纸钱是一包一包的,故俗称冬至祭祖为“烧包”,以追思先人。冬至只限于中午家祭,现在很多市民都住进高楼大厦,在家祭祖也多有不便,故大都在陋巷、路边烧烧纸,表示一下自己的思念之情。此外桌上必放一道鲢鱼菜,告慰先祖,家门有幸,烟火连(鲢)绵不断。点燃香烛,祭桌朝向大门,向外面合家跪拜。祭后酹酒于地,谓之“接冬”。《岁华忆语》记载:“冬至人家,均祀祖先。家人聚饮,鲢鱼向不喜食,是日必以入馔。断葱为寸,与豆腐同煎之,取从容与富余意也。升炉火祀天地曰接冬,间有放爆竹者。”

冬至吃块热豆腐

南京人过去十分看重冬至节。逢到“冬至”必定要吃小葱烧豆腐,说起这一传统食俗,源于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故事。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坐稳天下,大兴土木,命令刘基负责建造皇城。刘基秉公办事,决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一些贪官污吏的联名诬告,说他贪污银两。朱元璋大怒,即要刘基把基建账本呈上核查。刘基便在冬至这一日,左手提账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见君。朱元璋十分好奇地揭开瓦罐,见是满罐的小葱烧豆腐,心生疑窦,你刘伯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抬头望刘基,见刘基神色庄重,一脸正气,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怪了忠良。于是朱元璋便自我解嘲道:“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打这以后,于是每届冬至都要吃小葱烧豆腐。

巧绘“九九消寒图”

民国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中对冬至习俗“九九消寒图”“消寒会”记述甚详。“冬至绘素梅1支,为花八十有一,日染1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宴饮,自头九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曰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消寒图,则以一纸绘9格,每格绘9圈,计81圈。自冬至起,日涂1圈,涂完9格为止。或用双钩写上“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为繁体字)九字。字各九笔,从冬至开始,每过一天,即在双钩字内填入一笔。待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笔填完,便是“九”尽。也有人直接在壁上贴张红纸,每天在纸上书写一笔,待九字全部写成,也是尽“九”。还有人把“亭”字改为“庭”字,也是九笔。又把最后一字的“风”字改为“来”。但“来”字为八笔,为了凑成九数,将最后一笔,改为一直加一钩,化为两笔,完成九九之数。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一张杂志大小的白纸贴在墙上,在纸上画出苍虬有力的梅花,枝头需缀上未上色的梅花九九八十一瓣,从进九那日起,每天都以朱红色的笔涂花一瓣。还有一种要求更高的涂色法,有口诀曰:“上涂阴天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待到染满全图日,寒冬消尽吹春风。”也即待到八十一瓣梅花全部着色,一幅《消寒图》就画好了,图上梅花绽放、红粉闪动,此时窗外已是春上枝梢,满眼绿色了。回眸消寒图,这不是一张很有保存价值的天气变化态势图吗?

冬至谣谚有学问

老南京在民间流行的很多民谣、谚语,也成了冬至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总结了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形象地刻画了冬至节令的物候特征,对指导人们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老南京旧有一首《冬九九歌》:一九到二九,想见不出手;三九二十七,寒风打竹篱;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篱芽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河上冰无盖;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京城中还流行的一个《数九歌》为:一九二九,银花插柳;三九二十七,香橼冻成蜜;四九三十六,娃儿冻得哭;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行人要带扇(儿);九九八十一,猫狗躲阴壁。

而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南京歌谣谚语》一书,收录的一首《数九歌》曰: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行人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汉田中立。九尽春来百花开,也就进入了春的季节了。

南京及江南一带有“邋遢冬至干净年”“干净冬至邋遢年”“干冬烂年”的谚语,说的是冬至晴好无雨雪,则春节有雨雪。若冬至有雨雪,春节则大多晴好。这是古人长期观察冬至物候气象的智慧结晶,年年岁岁屡试不爽。

南京有“逢九一只鸡,天天一个蛋”的进补习惯,而且还有不少习俗:进补的鸡要三年以上老母鸡;煨鸡要整鸡不切块,否则“跑了元气”;最好是整只鸡由一个人包干,否则大家共食,该补的没补到,不该补的都补了;逢九一只鸡,从中不能断等等,大都没有科学道理,姑妄听之,惟有一条,九九中,吃鸡倒是食补之首选。祖祖辈辈坚信不疑,吃完九只鸡和八十一个蛋,春天到了,身体也就补得倍儿棒了。

“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年,东家不放不肯歇。”这句俗谚也反映了南京冬至习俗。过去冬至如小年,学塾、商店都要放假过节。对于私塾来讲,学费都是旧历年终时交纳,如教书先生借故不放假,学生们就会唱着歌谣,逼他放假。同样,如果商店老板、掌柜的不放假,那个工人、学徒也不敢休息,或消极怠工,须知,那样是很容易被老板炒鱿鱼,丢掉饭碗的。

冬至打灶又打春

旧时,南京人家使用的是土基砌成的大锅灶,每隔几年就要修理,不是改烟道,就是换灶膛,如使用年久,打灶则是仅次于盖房子的第二件大事了,故要选择黄道吉日方可动土打灶。《金陵岁时记》说:“谚云:冬至打灶,不忌”“民钻隧瑾灶,所以寿人也。”冬至打灶,为腊月祭灶,给灶王爷安个新家,会为全家带来福音,故冬至打灶尤为盛行。

相传古代到了冬至,田里无活可做,农民也到了冬闲休养生息的时候,便要想方设法娱乐娱乐。南京人老话叫“腊鼓鸣,青草生,村人击细腰鼓以逐疫”。《金陵古迹赋注》云:每冬至后于京兆领画鼓24面,沿街打鼓,唱吉语,索钱米,名“打春”。据说朱元璋还挺喜欢这种曲艺形式,专门请那些巧舌如簧,能言会道,出口成章的艺人,沿街敲锣(小锣)打鼓,即席念唱吉祥喜话,歌舞升平,用今天的话说,唱者高兴,听者开心,实现双赢。后来打春发展为送春、唱春,成了南京非遗项目之一。

猜你喜欢

刘基朱元璋豆腐
刘基隐居考述
学做豆腐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豆腐睡莲
刘基的隐与显
家常豆腐
“前卫老头”刘基灿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