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构成的奥妙”考点归纳和题型透视

2018-03-06洪兹田陈女婷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化学用语

洪兹田+陈女婷

摘 要:“物质构成的奥秘”蕴涵很多初中重要的知识点、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一直在中考化学用语考查中备受青睐.分析2017年全国各地市中考化学试题中关于“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相关考题,从考点归纳和题型透视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中考化学复习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物质构成的奥妙;化学用语;考点归纳;题型透视

原子、分子、离子及元素是初中化学重点要掌握内容和中考热点.微观知识较为抽象,但中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学习该部分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微观上解释一些宏观现象,认识原子结构,知道原子、分子、离子及元素的联系及区别,学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1].

一、考点归纳

1.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2.重难点突破和归纳

(1)“等”与“不等”

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在离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变”与“不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不变的是元素的種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两个“最小”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两个“图”

①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周期表的“单元格”

(5)四个“决定”

①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

②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来说,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元素的化性质相同).

i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ii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iii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④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分子”决定,分子不能决定物理性质.

二、题型透视

考点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例1【2017年江苏省扬州市】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A1 B.H2O C.CO2 D.NaCl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金属铝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选D

答案 D

考点2 分子和分子的性质

例2【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析 本题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不变,但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错误.

答案 B

例3【2017年湖南省邵阳市】图4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NH3)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氨气由氨分子构成,1个氨气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故选A

答案 A

考点3 原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4【2017年山东省威海市】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解析 本题考查原子的定义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A正确;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故B正确;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错误;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正确.

答案 C

例5【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右图5是 X、Y 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为原子,Y 为离子

B.X、Y 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C.X 在反应中可失去 6 个电子

D.X 与 Y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

解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X中满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X为原子; Y中满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Y为原子;故A错误;X的质子数为8,为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Y的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X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在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的阴离子,故C错误;Y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在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2价的阳离子,所以X与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故D正确.endprint

答案 D

考点4 离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例6【2017广州市】图6是元素X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是非金属元素

B.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C.该粒子最外层电子层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该粒子可表示为X-

解析 本题考查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X是金属元素,故A错误;元素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B错误;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故C正确;该粒子可表示为X+,故D错误.

答案 C

考点5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例7【2017年天津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Si B.Fe C.O D.Al

解析 本题考查地壳中的元素之最.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

答案 C

例8【2017浙江省杭州市】2017年5月,中科院、国家语委和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定名118号元素为“”,其部分信息图7所示.则下列有关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Og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9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97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粒子数目的关系.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图,可知Og為元素符号,原子序数为118,相对原子质量为297,故A正确、B错误;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118,故C、D错误.

答案 A

考点6 综合运用

例9【2017年天津市】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8,回答问题.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种元素(填数字).

(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

(3)若E中x=10 时,则该粒子属于(填“原子”或“离子” ).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及原子判断、元素种类的判断、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知识.(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2)D所示粒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3)若E中x=10 时,则该粒子呈电中性,属于原子.

答案 (1)3 (2)得到 (3)原子

例10 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A2和B2,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生成物分子由个原子构成;

(2)反应物B2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3)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4)从图中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是(答两条即可):①②.

解析 (1)最后一图中有两种分子,其中“”是该反应的剩余反应物之一,另一种分子即为生成物的分子,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2)由图示可知有2个B2分子参加反应,生成了4个生成物分子,所以分子个数比是2:4(即1∶2);(3)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4)该图示利用微观变化反映物质的化学变化,因此可从物质的变化、元素的变化、分子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等方面获得相应的信息.

答案 (1)4 (2)1:2(或2:4) (3)化合 (4)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⑤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等(任写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三、同步练习

1.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H2 B.H2O C.H D.H+

2.从图10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信息错误的是( )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1,图示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Ⅰ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B.过程Ⅱ发生了化学变化

C.示意图中所有物质均为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CO与O2分子个数比为1:1

4.“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

(2)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

②如图12所示,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和;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图14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②“11”指的是.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填离子符号).

(2)图15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参考答案】1.A 2.D 3.A

4.(1)分子间有间隔

(2)①7 得 ②B C和E

③CO + H2催化剂高温高压CH3OH

5.(1)①8 ②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或其他合理答案) ③Na+

(2)①BC ②分子种类(或其他合理答案)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或其他合理答案)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扫描[J].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用语
优化初中化学用语教学探析
初中化学应用教学中化学用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生化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化学用语学习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探讨
对初中化学用语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探究初中化学用语教学技巧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几点策略
化学用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对初中 “化学用语” 教学策略的分析与研究
化学用语书写中易错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