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应用

2018-03-06郝浩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彩虹智力科学

郝浩竹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1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1.1 游戏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深化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皮亚杰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将儿童游戏分成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感知运动游戏是儿童出现最早的一种游戏,从儿童出生就已经发生的游戏行为。如扭动身体、摇铃、触摸玩具等。儿童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地会摆弄与操作具体事物,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认识世界,满足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好奇。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看、手摸、耳听等,去接触和认识世界中的人和物,了解周围事物的颜色、性质、特征等。如儿童玩水,通过与水接触,对水的观察,幼儿能够体验到水的无色、无味、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儿童玩滑滑梯,通过爬上去、滑下来的动作,幼儿能够体验到高低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理解“高低”、“上下”等方位概念做好知识性的准备。

1.2 游戏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加强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

游戏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1.2.1 游戏促进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视觉类的科学游戏能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如找不同游戏,幼儿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去观察和对比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老师让幼儿仔细观察生活中带近视镜和老花镜的人在带上眼镜以后眼睛有什么样的变化,孩子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带老花镜的人眼睛看起来格外大,但是近视镜的人眼睛看起来比较小,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放大镜带到幼儿园观察一下,在距离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哪些变化,也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把自己小组的变化总结出来,寓教于乐。

1.2.2 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探知欲望,比如,幼儿看见天边出现彩虹,会很惊奇,想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组织幼儿探究彩虹的形成,准备一盆水,调整镜子的角度,把光影呈现在白纸上面就能够看见彩虹,孩子感觉很兴奋,老师让幼儿自己再调整角度创设彩虹,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促进幼儿观察和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1.3 游戏能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多元智力的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对教育以及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启发。他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包括八种不同的智力:数理智力、言语智力、体能智力、空间智力、社交智力、自然智力、自知智力和音乐智力[3]。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与智力类型区,所以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该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倡导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特潜能。

幼儿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逻辑思考智能、观察智能、人际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是:特别糟糕的幼儿是不存在的,每一名幼儿都有值得我们喜欢与欣赏的地方。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也就是说每一名幼儿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的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幼儿园各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如何了解和挖掘幼儿的潜力,指导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大班《会跳的小人——认识弹性》,弹性这一物理现象幼儿很难理解,但老师通过提供弹簧、小人,并组织幼儿制作会跳的小人,引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做一做、玩一玩、猜一猜的游戏氛围中轻松愉悦地感知富有弹性的物体,获取对“弹性”的粗浅认识,幼儿的观察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思考智能都得到了发展。

又如中班《谁主沉浮——生活中的浮力》,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实验材料。树叶、水晶小球、石头、塑料瓶盖、塑料勺子,让幼儿先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引导幼儿分组开展“谁主”沉浮的科学小游戏,让幼儿在玩一玩、乐一乐的游戏环境中,收获科学知识经验。同时幼儿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中人际智能、语言智能都得到了发展。

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应用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游戏是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借助儿歌、律动、谈话、操作等形式和实物、玩具、图片音像资料等材料进行的寓有科学知识、探索生活奥秘、培养科学兴趣的游戏,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中的幼儿游戏时,首先要考虑游戏的科学性,既确保游戏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内容准确,符合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又体现游戏材料、游戏操作过程、以及游戏规则的科学性。如果一味追求为了游戏而游戏,缺乏科学性,那么活动设计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中班科学活动《猜猜有哪些小动物》,教师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调动幼儿的听觉,让幼儿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初次感知动物的名称,接着教师通过视频调动幼儿的视觉,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在看一看,想一想中获得有关动物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小动物来跳舞,愉快地结束本次活动。在这个活动设计中,不管是游戏还是教师提供的材料,都隐含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幼儿通过参与游戏活动,快乐地积累了科学知识。

2.2 趣味性原则

陈鹤琴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快乐有趣的,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力,有趣的游戏让成年人都为之神往,为之着迷。如何让幼儿游戏生动有趣呢?对儿童来说,能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兴趣,满足他们需要的游戏,都是有趣的。开展科学活动之前,我们在选择内容和材料时,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我看到彩虹了”,彩虹的颜色缤纷亮丽,实验现象使小朋友眼前一亮,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自然很感兴趣。又如“水的心情”,幼儿通过观察水宝宝的颜色,牛奶宝宝与水宝宝相遇后的现象,醋宝宝和水宝宝相遇后的情形,体验水宝宝的心情。

2.3 可操作性原则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摆弄,因此科学活动中的小游戏应该也是幼儿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如“米汤遇碘酒变蓝”,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画一画,喷一喷”,让幼儿进一步验证化学现象,先用米汤在纸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待干后,将碘水喷在图案上,观察发生的变化。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通过操作材料满足好动的心理,又让幼儿再一次像小科学家一样探索答案。愉快地游戏,科学的探究,收获了快乐的心情,也获取了科学经验,培养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应用技巧

3.1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有趣的情境能让幼儿置身于科学的奇妙世界,主动探究,流连忘返。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有趣、愉快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启快乐的科学之旅。在实际的科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有趣的绘本故事,让幼儿在聆听故事,感受故事的氛围中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如由耕林出版的绘本故事《呀,屁股》,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幼儿对自己身体探究的兴趣,进而爱护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3.2 科学探索过程游戏化,增强幼儿的探索乐趣

科学领域包括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数字、各种各样的形状为儿童的科学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科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与活动主题和内容贴近的游戏,以游戏化的形式展开科学活动,获得科学经验,感知数字的有趣和有用。如大班数学活动《找相邻数朋友》,让幼儿各自戴着1~10数字,在唱一唱——《我的朋友在哪里》 的音乐游戏中复习巩固对2~9相邻的数的理解。

3.3 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探索活动,提高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在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也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式的结束方式,深化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如中班科学活动《气球亲亲我》,在结束环节,“气球小老鼠”游戏活动的设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参与尝试、体验游戏快乐的机会,既巩固了教学活动内容,又极大地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有效地达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猜你喜欢

彩虹智力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科学拔牙
欢乐智力谷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