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的中国模式
——基于中西方教育模式的比较

2018-03-06顾天竹顾锡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式孩子教育

顾天竹 顾锡宏

(1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2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常州 213001)

引言

作为一个触动过世界、震撼过全球、并且志在超越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及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正在被人们所接受和研究。正如张维为的《中国震撼三部曲》,“中国崛起已经触动了整个世界,并会继续触动这个世界”,在这之后便是“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而通过触动和震撼以后作者还向我们阐明了“中国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赶上和超越西方已是不争的事实”。关于“中国模式”,学者们各持己见:经济上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政治上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稳步推动发展,文化上是弘扬中华文化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上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且力求可持续发展。正所谓教育乃治国之本,少年强则国强,科学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故在此以教育为出发点,探讨中国模式之于世界的影响力,并阐明中国模式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1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虎妈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无论是从思想、形式、方法、制度各方面,都有完全的天壤之别。中国的教育是严进宽出,很难进入好学校,一旦进入就基本意味着能够顺利毕业;西方的教育是宽进严出,进入好学校相对容易,但大多存在相当程度的淘汰率,想顺利毕业则没那么简单。中国教育最艰难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过关斩将,越来越轻松,等到大学录取的同时也意味着能够以大学文凭顺利毕业;西方教育最艰难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欢歌笑语,轻轻松松,等到大学录取的同时也意味着最大的考验来临,是否能够从大学毕业获得文凭还得看其努力程度和天赋水平。中国教育非常残酷,是学生精神和体力双重考验;西方教育则鼓励创新,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总得说来,中国式教育与众不同,是基于国情而采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当中国式苛刻的教育方法,被一位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写在自己育儿经的一本书上时,这注定将要引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在这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籍中,蔡美儿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往往能在中国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对于虎妈的教育,外界媒体认为这是大获全胜:其长女成为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已经被哈佛和耶鲁录取。蔡美儿表示,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中国教育则过于强调纪律和刻苦钻研,她认为其实这两种教育方式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则对孩子成长最有帮助。

有人戏称,国外的教育是找出孩子的不足,然后改进之,而中国的教育是找出孩子的不足,但淘汰之;国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教化。虽然这个说法未免有些以偏盖全,但类似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地能让人感受到。教育原本是帮助自然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教育而懂得事理,经过教育才能更好成长,又因为教育使我们掌握各类技能从而立足于社会。而根据我国国情来看,受限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约束,在进行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淘汰,以此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教育投资收益,并帮助国家完成社会分层这一功能。相比国内教育,国外的教育好像似乎非常人性化,孩子们在快乐教育中能够健康成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2 论西式教育如何完成社会分层——观 BBC纪录片有感

提到教育的社会功能,让人想起了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在中国网络世界走红,中国老师教的英国学生实验班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考试成绩比英国老师教的学生整体成绩高出10%,对此有关中外教育比较的话题也再次引起公众关注。网络上众多讨论,有说中式教育缺乏人情味的,有说英式教育具有人文关怀的,有说教育实验设计存在问题的,有说BBC对试验结果抱有偏见的等等,这些讨论都不无道理,但又不能代表中西教育差异的根本问题。其中有一个观点很值得思考: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相对宽松的过程来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你会觉得在欧美读书太轻松了:过不完的假期、三四点就下课的学校、相当于游戏的课堂教学、知心姐姐般的老师关怀与鼓励,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学业就能换回未来的成功和美满的人生。现象是如此,可是你看到的一定是事实么?当进一步了解情况后你就会发现,之前你的眼睛欺骗了你。在美国小学一般是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往往都背着书包去了各种辅导班。欧美的中小学的确与中国的中小学存在巨大的不同,在那里学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压力。然而在快乐几年之后,大多数孩子也就只能去社区大学再混几年,或者直接去干底层的体力劳动以养活自己,一些混得差的则开始拿失业补助。在欧洲,因此社会福利相对较高,部分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进入比较好的大学,但这也需要学生在公立中学打下良好的学业基础,才能使其顺利毕业;而在美国,情况就可能比较糟了,如果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和社会活动来丰富履历,那么孩子将难以进入名牌大学继续学习。

西方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一个相对宽松的过程,偷偷地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学业压力之大,艰难或者轻松,真假难辨;教育压力之大,仍需学生家庭来承担。在中国到处借钱只为买学区房的家长,与西方拼命工作来筹集孩子私立学校所需学费的家长,又有何本质区别呢?

3 论中国教育的归宿——国外的月亮真的格外圆吗?

总有一些人喜欢拿英美公立学校来做素质教育的模板,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减负,结果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和质量上的下降。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如果会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那么用平民教育来填补差距必然将会变得更加残酷。学经济学的人就会知道,这样公共资源的投资效率下降,将导致个人为获得相同质量的服务而被迫采取过多的私人投入以增加其期望效用。换句话说,就是盲目地模仿西式教育和不科学地进行改革会导致公共教育质量的下降,这将逼迫着家长们不得不在课外时间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孩子的学习,而无力购买额外教育资源的家庭中的孩子则越来越难以通过自己的勤奋来弥补这种资本上的差距,由此引发的教育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国外一些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就是政府能够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公共产品而已,我们不可以把这些标准当作我们改革的方向。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显得比西方社会要残酷得多,但这也恰恰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公立教育更能实现平民子弟通过自身努力而向上流动。

去过国外的朋友们一定会体会到,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与国内的教育模式不尽相同,尤其是西方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对个性发展的支持,这在国内是很难做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强调的纪律和努力,完全是基于我们千年古国的文化传承和团结进取的民族美德,身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人,我们必须具备公民应有的纪律观念,并且有能力为自己和国家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中国式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足之处,但这也恰恰代表了一个发展中大国渴求进步谋取发展的决心。国外的优质教育固然好,但国内的教育也不差;西方的教育理念固然先进,但国内的教育也在进步之中;欧美的学生个性化强,但国内的教育也正逐步丰富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中国式教育正日益完善,现有不足终将成为过去,而未来发展另人期待。国外那些优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中国学习;而国外成熟的教育体制,中国却不可照搬。在教育模式上,不存在谁优谁劣、谁是谁非,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国外的优良教育而否定我们教育的成功,只有将我们的教育与实际国情相结合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可行之路。回看问题,国外的月亮真的格外圆么?非也。月亮圆不圆人家说了不算,自家的月亮才最圆。

4 总结与展望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身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想要成为精英,通过努力才可以实现。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最基本和有限的教育,但要想成为精英,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额外的教育,买得起的继续玩,买不起的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回顾中国近代史就会发现,我国近几十年来遭遇西方科学技术的封杀和封锁,依然能够独立自主、日益进取,归功于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当年经历过中式教育考验、从应试教育中拼杀出来的“学霸”和“学神”。每年数以万计的在西方顶级大学求学并拿到全额奖学金的那些中国留学生们,也大多数都是中国式教育的成功案例。中国式教育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曾几何时,中国刚刚打开开放之门,中国向全世界学习;而现如今,中国影响日益强大,世界都在学习中国模式。中国的学生出国门,世界的学生涌入国内。回溯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中国式教育正在被世界所接受,中国式教育将打开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式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式民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