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文化认同视阈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
——以湖南大学生现状为例

2018-03-06何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问卷

何俊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作为当前社会发展最活跃的要素,及时掌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状态的真实状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并对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湖南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湖南省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保险职业学校三所展开问卷调查,主要考虑大学的性质和层次,以及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全面性,尽可能地缩小性别、专业跨度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偏差。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为97.2%。样本中女生占比61.3%,男生38.7%,大二、大三学生居多占比为43.6%和38.3%.学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占比为73.3%。样本政治面貌团员73%,党员11.3%,其余为群众。

1.2 调查内容

调查分为两个部分,基本信息栏主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状况设置25个问题,以便了解湖南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以及影响因素,借此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3 问卷反馈

通过问卷收集整理以及数据分析,现做以下总结。

1.3.1 大学生具有明显信仰倾向

问卷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心理动力进行调查,其中60.7%学生明确表示需要信仰,但同时也有13.6%学生认为不需要或者无所谓。对信仰的需要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1.5%大学生表示信仰对于自己有着不同程度重要性,仅有5%学生没有考虑过信仰的重要性或认为信仰不重要。超过70%学生认为信仰对自己比较重要,表明大学生对信仰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1.3.2 高校马克思信仰教育成效

本质上讲高校的思政教育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观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问卷数据整理,78.4%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具有影响,且有35.2%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提升。学者陆仕帧指出多元文化价值下,社会主流意识仍在青年学生中占主体地位,且主流意识对大学生影响较大。

1.3.3 多数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是具有科学指导的理论,是我党的立国指导思想。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也设置此项问题,以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其中80.2%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仅有6.4%学生认为中国的发展可以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类似学者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68.8%学生认为应该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有90.3%学生支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指导思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

但也反映出一些具体问题,从湖南三所大学学生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整体欠缺,突出表现在对自身认同阶段认识模糊,对自身“心理是否具有马克思信仰”认识不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的认知程度具有多个层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认同的方式做调查,发现思政教育影响学生的形式过于单一,并存在认知阶段固化。并有部分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危机。

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不良外在教育环境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自然性的认同

长期以来传统家庭教育忽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加上新媒体时代网络虚假信息的误导以及社会上存在的消极因素都作用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外在教育环境不佳,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认同缺乏。

2.2 学校教育不完善削弱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性的认同

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单一,且多受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呆板印象。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强制学习方式,容易产生消极态度。且学校教育中思政课程授课内容单一,影响学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正确认识。而学生主体性缺失以及教育手段的滞后都直接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2.3 学生心理弱点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自觉性的认同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上升为学生高层次个人精神需求,部分学生对自我需求缺乏理性认识,缺乏对道德观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动力不足。其次,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尚且浅薄,认知能力相对缺乏,经验不足导致思维受限。且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控制力不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接受度忽高忽低,情绪控制力有待提升。

3 基于文化认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策

3.1 改善教育环境,营造自然认同氛围

改善家庭环境,发挥家长自身思想觉悟提升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并通过学校教育规范家长引导和教育方式,形成家庭和学校联动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氛围。此外,通过为学生塑造具有吉吉、正能量的社会环境,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同,加深认知,自觉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净化网络空间、提升网民素质还学生洁净的网络舆论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判断。

3.2 完善学校教育,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增强教育认同力量

学校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具体目标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手段优化,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学校教育的大视角进行细化、优化。学校教育必须发挥文化认同的力量,通过完善教育过程,提升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度,自觉内化为自身的高级需求。

此外,学校马克思主义内容教育、实践活动等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合理需求,并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高级需求,当前社会现象与社会热点,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建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打破思维定式,提升认知能力。注重通过积极情感的迁移,使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克服学习中的情绪化,始终保持情感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问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问卷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