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名医朱壶山学术著作考

2018-03-06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阳473061张海亮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杂病论半月刊内经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阳,473061) 张海亮

朱壶山(1864-1946年),河南桐柏人,名绍显,字茀,以号“壶山”行[1],祖籍江西婺源,少年时期随父迁至南阳桐柏平氏镇[2],于27岁(1891年)时,拜晚清名医唐宗海(1846-1897年)为师[3]。朱壶山继承唐宗海衣钵,主张中西汇通,以《内经》、《难经》、《汤液》、《本草》为学术基础,详究仲景《伤寒杂病论》,精于内科、妇科和儿科,兼治杂症。民国十九年,由于受外甥武装暴动的牵连,朱壶山避难于北平[4]。1931到1946年是朱壶山从医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不仅收了日后的中医大家陈伯诚、陈慎吾、胡希恕等门人,而且撰著述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以下从相关文献对朱壶山的学术著作进行考述,以勾勒其学术生涯。

医药期刊上的撰文

从1931年到1944年期间,朱壶山先后在《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等期刊上担任顾问、特约著者等职,后又在《国医求是》发文数篇。

1.医药问答及医案

朱壶山在《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月刊》担任顾问时,在《医药问答》和《读者园地》答疑解难,撰写(他人整理)医案,表1统计其内容,以展示朱壶山的学术特点。

表1可见,朱壶山行医所涉颇多,内科、妇科、儿科、杂症均有涉猎。其治病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以脉理脉象为依据,探寻致病机制,因病施治,不明其脉象、症状则不施治,体现了一个中医大家治病救人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朱氏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门径,着手医学研究的治学特点。正如其门人陈伯诚所言:“盖医者治病,必须穷源竟委,病情了然于胸中,按法施治,然后方可收桴鼓之效。”[5]此外,其《古方分两考》一文,对古今度量的变化进行考据,言简意赅,颇具价值。

2.医论、文论

朱壶山在《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月刊》、《国医求是》共发文8篇,其中《为中国医学界进一言》即为《观察近二十年中国医学界之感言》原文,实际内容为7篇,分别如下:《论糖尿症》,发表于《文医半月刊》1936年第11期第7-8页;《<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叙》,发表于《文医半月刊》1937年第28期第14页;《论医由科学进于气化》,发表于《国医砥柱月刊》1937年第2期第17页;《观察近二十年中国医学界之感言》,发表于《国医砥柱月刊》1938年第10期第1-2页;《医药不分中西论》,发表于《国医砥柱月刊》1938年第11、第12期第1-2页;《张南阳之五大厄运》,发表于《国医砥柱月刊》1937年第4期第12-13页;《国医求是月刊创刊纪念序》,发表于《国医求是》1941年第1期第25-26页;《为中国医学界进一言》,发表于《国医求是》1941第1期第28-30页。

表1 医药问答与医案内容一览表

这八篇论文,初首篇外,基本上反映了朱壶山对于中西医的关系的认识。在《论医由科学进行气化》一文中,朱壶山把传统中医的“气化”这一理论提高到中医科学化发展的高度上来讲,即“医由科学进于气化”。在《观察近二十年中国医学界之感言》中,对民国成立二十年来的中医药研究现状的概括与批评,朱壶山此文提出了西医是科学化之医学,中医是介于科学化与非科学化者间,中医之科学化最终要转到“气化”研究的正途上来。在《医药不分中西论》中,朱壶山进一步提出了“医药不分中西”的观点,更具有中西贯通的思想。在《国医求是月刊创刊纪念序》中,朱壶山认为中医“虽不比现时考核之真,手术之精”,然亦是中医尚未进化于“气化”诊疗之因。在《<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叙》、《国医求是月刊创刊纪念序》中,朱壶山提出了自汉以来,中国医学沉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以文取士,导致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二是词章之学成进身荣贵之阶梯,而那些学识浅陋者“求仕不能求学不成”,以医为谋生之具,亦致中医发展之障碍;三是中医在发展的发过程中,虽不乏高明之人,然而各医家各执一端,相为偏执,遂致医道一途,发展缓慢。

朱壶山的著作

朱壶山以仲景学说为基础,潜心治学,著书立说,其代表性著作有《伤寒杂病论精义折衷》、《伤寒杂病论通注》,此外尚有《经释概言》、《内经讲义》、《内科讲义》等著作。

1.《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

《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衷》,初版于民国甲戌年(1934年)冬,再版于民国丙子年(1936年)夏。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此书有北平国医学院铅印本,分别为 1922年本、1934年本、1936年本[6]53。1922年版恐不实,北平国医学院最早成立于1930年[7],朱壶山于华北国医学院成立后任教于该院,所见出版者为华北国医学院,故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言北平国医学院铅印本可能有误。至于1934年本,笔者未见,不敢妄断。《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分为《伤寒论精义折中》和《杂病论精义折中》两部,此两部又各分上、下两册。其中,1936年版,据《文医半月刊》介绍,此书用国产连史纸8开精工排印装订,4大册,分前后两部,共一布套[8]。该版四周双边,半页13行,每行38字。版心为单黑鱼尾,花口,上署书名,依次为卷数、篇名、页数,下署“华北国医学院/豫州朱壶山著”。此书,依据《伤寒杂病论》之十六卷原次编排,《伤寒论精义折中》为太阳篇,分为上、中、下三篇,《杂病论精义折中》为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每篇之前有总论与提纲。关于此书之由起,朱壶山在《张南阳之五大厄运》中言:

长乐陈念祖依原书作浅注,天彭唐容川作补正,删去王叔和增添各篇与后续第十卷,恢复六经六卷,后附霍乱等四篇之一卷,合《杂病论》九卷,适符一十六卷之数……惟天彭所著,亦间有疏,著者天彭门下士也,前曾以复审补正嘱,勿使我遗憾,此《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所由作也。[9]

唐容川曾著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文中所指当为此二书。朱壶山在其《伤寒论通注·凡例》中也说,“前著《伤寒杂病论精义》系尊唐师遗命修正《清论补注》而成”[10],可见朱壶山著《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系补唐容川之憾而作。其实,有关南阳书自汉以后注家繁多,屡经更改、增删、编排,然众说纷纭,莫能一是,也是作者著此书之缘起,正如其所云:

虽南阳而后,代有其人而得千金之余可传,有几或理论错误,或意见偏执,求一精当明确可为后学津梁者,殆不可多得,至就固有之学发扬而光大之更无论矣。无惑乎吾国发明最早之国粹至今竟落入后也。予性嗜医,寝馈其中,已十易寒暑矣。不揣固陋,窃拟于斯道有所阐明,取南阳《伤寒杂病论》,潜心研释,采历代各家之注解,去其驳杂,取其精切,附以个人实验所得,时阅十年,稿凡五易,书成,名曰《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11]

此外,有关此书之版本,尚有《文医半月刊》之连载《杂病论精义折中》,共连载了21期,止于《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之《太阳中暍热重者》,分别见于《文医半月刊刊》1936年8~12月的第3~12期,1937年1~3月的第1~6期、5~6月的第9~12期,1937年7月的第1期。

2.《伤寒杂病论通注》

《伤寒杂病论通注》的最早版本为1940年本,目前也仅有此版本。此外,在《国医砥柱月刊》连载《新伤寒论通》,止于《太阳中风提纲》,分别见于《国医砥柱月刊》1939年2月的第1-2期、4月的第3-4期、6月的第5-6期、8月的第7-8期。《伤寒杂病论通注》系壶山医庐丛书之一,此书实分两部,发行时间不同。《伤寒论通注》共6卷,和平书局1940年排印发行,四周双边,版心为单黑鱼尾,花口,版心依次署书名、篇名、页数,以及“豫州桐柏/朱壶山著”,半页13行,无界栏,行39字。《杂病论通注》共9卷,附1卷,由威信商行民国壬午年(1942年)排印,版式为现代竖行,每页22行。

有关本书与《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的关系,作者在《凡例》中讲道:“凡论文合乎科学者,从今注,论文属于气化者,从古注,取会通中西医学之义。”“《精义》中凡词语简明,理解真切,与本编意义贯彻者,亦为择采,不故事翻新,致乖实用。”[10]可见,《伤寒杂病论通注》与《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是各自独立的两套书,只不过前者对后者的成果有所吸收罢了,并不是所谓的《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之单行本[12]。实际对照两文,仅从目录上即可以看出《伤寒论通注》比《伤寒论精义折中》多了《全书主旨》、《六经概论》,即如各篇注解,也是大不相同。故而二书是各自独立的两套专著,互不隶属。正如朱壶山所言,“本编别为一部,又值科学竞进时代,与前著命意不同”[10]。

关于本书之命意,作者在其《凡例》中言:

南阳非科学专门,建安非科学时代。论文说明施方自成统系,与近代医学立足为科学上者,虽不至全不贯彻而实难融会之处,亦夥。强使杂糅,势必两败。果与论文有深切发明,当然归纳于科学作途径。若欲增新知,转失故步,假名改进,实自摧残甚者,大肆门外之批评,致丧固有之声价,本编悉一一矫正之。[10]

由朱氏所言,可知此书有贯通中西医之初衷,既有参旧融新之意,又不失固有之价值,对于难以中西沟通之处,即“气化者”,从古注,不做“强使杂糅”之举,这与《精义折中》的补偏救疏,尊师命是不同的。

3.其他著作

除以上两部著作外,朱壶山尚有《内经经释》一书,此书只载于《国医砥柱月刊》,从该刊1937年第1期起,陆续连载至14期,止于1941年第11期,并未载完,分别是《国医砥柱月刊》1937年第1~7期,1938年第10、第11-12期,1939年的第1-2、第3-4、第5-6、第7-8期,1941年第11期。前7期以《内经经释概言》为题,第8至第13期以《内经经释》为名,最后一期以《内经注释》为题。此书据其叙言,写于民国丙子年(1936年)冬,其书是对《素问》之章节的注释,作者只择其要作注释,并非原文逐字详解。朱壶山尚有《内经讲义》,1936年华北国医学院铅印本,《内科讲义》,华北国医学院1939年铅印本[6]521,另有诗集《壶山诗钞初编》(不分卷),1918年版。

[1] 桐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桐柏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1):762.

[2] 朱壶山.最新伤寒论精义折中[M].北京:华北国医学院,1934:1.

[3] 薛钜夫.国医薛培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80-81.

[4] 韩芳,尹泓.桐柏文史资料·第7辑·红色文化专集[M].2005:250.

[5] 陈伯诚.朱壶山先生验案[J].文医半月刊,1938(11-12):24.

[6]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3,521.

[7] 谢阳谷.百年北京中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25.

[8] 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出版[J].文医半月刊,1936(18):16.

[9] 朱壶山.张南阳之五大厄运[J].国医砥柱月刊,1937,4(4):12-13.

[10]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M].北京:和平书局,1940:1.

[11] 朱壶山.《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叙[J].文医半月刊,1937,4(28):14.

[12]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M],张效霞,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3.

猜你喜欢

杂病论半月刊内经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 青春期健康》杂志(下半月刊)征稿启事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2021年4月《青春期健康》下半月刊读者调查表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2019《青春期健康》下半月刊征稿启事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