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巨变中的家园

2018-03-06陈长汉

快乐语文 2018年34期
关键词:家园共同体垃圾

文/陈长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生存的家园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刚开始的时候,很少人会意识到改革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幸好有那么一批环保人士,加快了人们的觉醒,摸索出很多条改革与环保共同进行的道路。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就是最早那批环保人士中重要的一员。

廖晓义自己说,她曾是西方哲学与工业文明的信徒,一步步走近了那个“看起来很美”的西方世界,同时也一步步觉醒。她努力学习西方国家在环境技术、环境投资、环境执法特别是民间环保组织的先进经验,并在1996年创办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1998年,已经拿到绿卡的她在“自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其理由一栏写着七个字:“留在中国搞环保。”

“地球村”创办的前十年,廖晓义的主攻目标是垃圾分类和绿色社区。刚开始,环保工作是极难推进的,普通人甚至意识不到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是件大事情,更别提垃圾分类了。但廖晓义即使像蜉蝣撼大树般,也没有放弃努力。她从身边小事入手实施环保大主题,并于四年后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把绿色社区的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2001年,北京市奥申委看到了廖晓义的成绩,便采纳了地球村提出的绿色社区推广策划方案,并使其成为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从此,“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等概念,渐渐在中国人心里播下了种子,廖晓义和“地球村”这两个名字也渐渐为人知晓——

2000年,廖晓义获得“苏菲环境奖”(国际环保大奖);2005年,廖晓义当选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社会公益人物;2006年,廖晓义当选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一;随后,廖晓义还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2011年,廖晓义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

在国内,“地球村”推广绿色社区的理念和经验得到政府和社会比较广泛的认可,廖晓义因此受邀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进行绿色社区的讲演和培训。在国际上,“地球村”作为一个具有理论研究、影视制作、社区教育和国际交流综合能力的中国民间组织,得到广泛关注,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朝日新闻等世界知名媒体曾多次予以报道。

经过多年的实践,廖晓义渐渐摸索出了“中国式环保”之路。她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即减少没必要的消耗。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时任总理温家宝曾专门提到的 “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

2008年,廖晓义与团队去汶川救灾,深受感动,并意识到光有“中国式环保”是不够的,于是提出了“乐和”理念,并着手实践。不久,“地球村”与通济镇大坪村村民、政府一起在当地建起第一个“乐和家园”,村民们主动在协议书上摁了手印,支持集体修建生态民居,建立手工刺绣、养殖、蔬菜种植等经济共同体。所谓“乐和”,即“身和则康乐,心和则安乐,境和则天乐。身心境和,乐在和中”。廖晓义希望将心灵环保和身体环保纳入生态文明之中,让人们能够对养育自己的水土心存感恩,知恩图报。这一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和谐主题是统一的。

在“地球村”诞生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上,廖晓义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共同体中生存,我们需要在社会共同体中安身,在精神共同体中立命,在生命共同体中呼吸,在生态共同体中延绵,在经济共同体中升华。”

当前,改革开放正在加快步子大踏步前行,中国人民也必将为继续守护家园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家园共同体垃圾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家园
爱的共同体
垃圾去哪了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梦中家园
倒垃圾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