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贷”视角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教育对策

2018-03-05黄道坤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园贷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校园贷”发展现状以及高校内借贷的主要学生群体,探索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教育对策,以期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关键词】校园贷 学生群体 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06-03

“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产物,因其灵活便捷的借贷方式恰好迎合了当前市场的需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理性看待“校园贷”,其本身对大学生并无危害,但是在缺乏市场和相关法律的监管下,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心理,最终酿成了恶果。大学生跳楼自杀、失踪等恶性事件的相继发生,给各高校敲响了警钟,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从而避免悲剧的重演,已经成为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内“校园贷”的现状

(一)“校园贷”的三种分类。“校园贷”将触角伸向国内高校校园,已经逐渐拥有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借贷群体。高校内普遍存在的“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校园贷”为在校园内获取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自降借贷门槛,诱导学生超前消费,学生不良消费日益膨胀。

(二)“校园贷”造成的影响。高校学生是“校园贷”主要借贷群体,是不法分子积极争取的发展对象。由于“校园贷”有灵活多变、借贷门槛低、借贷隐秘性强等特点,加上大学生自主经济能力不强,他们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进行非理性消费。大部分学生通过借贷实现把现行经济压力转移的超前消费愿望,提前享受了新型数码产品、网络游戏装备、名牌服饰、户外装备等高消费产品。超前消费理念存在合理性,但学生们忽视了“校园贷”借贷利息和罚息偏高,自我消费控制力不强以及无稳定经济来源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做出极端的事情,最终校园悲剧不断发生。

(三)“校园贷”应对机制不完善。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高校不良“校园贷”事件受到社会关注,一系列负面影响亟待解决,这就需要从源头入手治理“校园贷”。高校在做好应对“校园贷”各项工作的同时,需要司法部门不断完善网络借贷相关法律法规,不给非法分子可乘之机。监管部门要对“校园贷”平台实行高压政策,坚决让其不能触碰大学生合法权益这一底线。通过国家到地方、学校到学生层面,群策群力,才能抵制非法“校园贷”的侵袭,确保高校和谐稳定。

二、“校园贷”借贷的学生群体

高校是“校园贷”行业必争的市场主阵地,它在校园内有众多的大学生需求群体,大学生们通过借款以实现超前消费、满足虚荣心和解决经济燃眉之急等目的。“校园贷”借贷的学生群体大致划分如下。

(一)家庭困难学生群体。一直以来,国家和高校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日渐完善的资助体系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特别是高校实施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学生很大的支持,更是在学习、求职就业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一系列的资助帮扶体系对贫困学生起到了重要的帮扶作用,但仍有部分学生因生活费用、培训考试、购买学习资料等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为了尽快实现经济独立而不愿意寻求家庭的帮助,更有甚者为了盲目追求与家庭经济较好学生的“平等”,将视线放在“校园贷”上。但他们忽视了本人以及家庭脆弱的还款能力,因无法按时还清借款以及支付高昂的利息,不仅给他们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也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超前消费学生群体。受国内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暴力、奢侈之风、盲目攀比、非理性消费等现象充斥着整个大学校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校园和谐稳定也受到空前的挑战。当前,家庭提供经济支持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所以学生消费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校园贷”在校园内的出现为学生提前消费提供了可能性。男生们通过网络借款购买高端电子数码产品、网络游戏装备、户外装备以及骑行用具等;女生们通过网络借款购买高端化妆品、奢侈服装、名牌包以及鞋子等。同时,部分学生借贷的资金也用于日常人际交往、驾照培训、外出旅游等。大部分学生在享受网络借贷给他们带来超前消费的快感时,并没有意识到因“校园贷”产生的提前消费、过度消费的风险。

(三)其他消费学生群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但众多学子因缺乏启动资金,创业梦想过早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校园贷”的出现和其宽松的借贷政策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希望,具有良好记录的“校园贷”为大学生实现梦想助力加油,而非法的“校园贷”让大学生不得不面临创业失败和还款风险的双重压力。学生因需要考研究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考试、考驾照等,也成为了“校园贷”的主要借贷群体之一。学生通过寻求家庭资金支持、校外兼职以及向其他平台借贷等方式进行贷款偿还,导致部分学生恶性循环借贷。同时,“校园贷”也滋生了校园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诱导借贷、暴力逼债、学生借贷赌博炒股、跳楼自杀等事件,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途径探析

当前,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贷”进校园的问题,为能够解决“校园贷”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监控机制,更加需要高校加強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理念,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一)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学生合法消费权益。近两年来,高校内“校园贷”恶性事件频发,相关单位主体责任不明确,监管以及法律体系不完善让不良“校园贷”钻了空子。保障大学生合法消费权益,需要制定一系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健全监管机制,明确主体责任。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高校各部门应积极会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银监局、公安、网信和工信等部门形成合力,通过实施实时监管、严厉打击、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审核力度等手段,共同把控“校园贷”进校园关口。二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校园贷”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形成细化的匹配,给不良“校园贷”有了可乘之机。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遏制“校园贷”不法行为,降低网络借贷风险,可以保障学生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征信体系还不完善,加剧了借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官方和完备的征信体系,减少大学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endprint

(二)普及网贷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网络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做好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所以高校内加强网贷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一是利用新媒体普及“校园贷”知识。利用新媒体普及知识是当前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学校通过易班、微信、微博、网页、校园APP等校园公众平台推送网贷知识,实现相关话题互动,凸显新媒体教育阵地的优势。二是开展“校园贷”知识普及班级主题教育。班级是大学生组织最基础也是最健全的单位之一,通过班级开展“校园贷”知识普及教育主题班会,对学生强化安全意识效果既直接又有效。三是将“校园贷”安全防范融入到大學生安全教育体系,形成安全教育常态化。当前,大众对于“校园贷”比较务实的态度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而非直接取缔,可见合法的“校园贷”对于高校大学生是有可取之处的,它将长期存在于校园之内。所以进行“校园贷”安全防范常态化教育是当前形势的实际需要,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学校通过传统的宣传方式以及各类学生活动来抵制不良“校园贷”进校园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新助贷模式,降低学生借贷风险系数。当前,我国现行的资助政策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并且资助范围和比例仍逐年扩大,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高校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同时,应进一步创新贫困学生助贷模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一是拓宽学校勤工助学岗位。高校普遍通过发布各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现有空缺岗位,采用现场招聘模式实现与贫困学生的双向选择,该模式起到了良好的资助育人效果。但是受到岗位数量限制、课程时间冲突以及补助较低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日常消费需求,所以高校应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实行长期与短期岗位相结合,提高岗位数量,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不仅能够解决生活费用,还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二是发挥企业与校友资源。目前,企业与校友资助高校学生多为发放奖助学金的方式,大部分覆盖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覆盖面相对较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企业与校友小额借款平台,制定完善的学生借款办法,解决学生社会借贷风险。三是建立学校兼职平台。贫困学生除了应聘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外,大部分选择了社会兼职,诸如家教、餐饮服务员、发放宣传单等,收入较高并且结算周期短,但是存在较高的兼职风险。学校为提高学生服务管理水平,应建立学校兼职平台,通过学工部、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创业中心等部门联动,收集有效的兼职信息并发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外出兼职风险,促进贫困学生提前就业。

(四)营造节约氛围,引导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大学生处在社会大环境的包围下,成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学生使用“校园贷”存在着超前消费和盲目攀比的心理,高校需要加强学生理性消费教育,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学业和成长成才上面,切断不良社会因素的干扰。要注重对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科学人生态度、正确三观的培养,使大学生能理性看待金钱,理性对待个人行为,正确面对和把握人生。二是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2013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给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很好的指导,要建设节约型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同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秉承勤俭节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良好素质的体现。三是家庭加强对学生消费观教育。家庭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影响较大,家长首先需要厉行勤俭节约,以身示范,严格把好学生消费关,以所在学校学生人均消费水平为参考提供生活费用。同时,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在校真实表现,实现合力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淑仪,徐珊珊.“校园贷”竟成校园“高利贷”[N].信息时报,2016-03-28

[2]郑春梅,贾珊珊.国内外校园贷平台比较及规制分析[J].财经界,2016(9)

[3]黄志敏,熊纬辉.“校园贷”类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黄道坤(1986— ),男,江苏徐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贷
校园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校园贷平台浅析
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