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现缙云《茶川潜氏宗谱》及其中的宋人资料
—— 兼重释南宋名宦潜说友的“名节”问题

2018-03-05黄军杰

关键词:缙云临安

黄军杰

(中共缙云县委党校教研室,浙江丽水 321400)

宋代名宦潜说友以修《咸淳临安志》名闻后世,而有关缙云潜氏这个独特姓氏的家族源流一直不为人所知。另外,对于潜说友其人名节问题的认识,后世也仍存在着不同看法,这些随着《茶川潜氏宗谱》(以下简称《潜谱》)的发现疑云渐逝。

一、潜氏源流及《潜谱》真伪问题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未收“潜姓”家谱。这次新发现缙云《茶川潜氏家谱》也实属偶然。从这新发现几套宗谱序文来看,《潜谱》始修于元贞二年(1296年),明清间多有递修,今存有清乾隆癸卯本(2015年制成影印电子版,藏于缙云县图书馆)、清道光癸未本、清同治丁卯本、清光绪本(2015年制成影印电子版,藏于缙云县图书馆)以及民国辛酉本、1998年重修本六种,皆藏于浙江省缙云县茶源村民户潜子生老人家中。本文以清乾隆本为依据,其内容为:卷一,言历代谱序、修谱体例、诰命、特传、祠记等信息;卷二是世系图表,使知身之所出,长幼之序;卷三至卷五,是族人行第,即人物小传,是该谱的主体部分。

有关潜氏源流,明万历庚辰年(1580年)缙云居士陈怀阳所撰《潜氏重修谱序》,以及无名氏所撰《五云十六都茶川重修谱序》(时间未署)中有记载。限于篇幅,兹分别截录:

……五代时,则有佶公,为梁大司马。斯时也,四海鼎沸,英雄齐起。北有契丹、刘筠、李筠,东有李重进,西有孟昶,南有李煜,广有刘鋹,浙有钱俶。公独识英主,奋勇从钱,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庵,有吴越效忠王事,班班可考也……

邑人陈怀阳撰

……其潜之姓者,初有钱而未有潜也。唯尚书讳佶,字正臣,号墅翁,行昌一,仕梁,官至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原居彭城,后遨游常丰,见山水清奇,遂迁居焉……

无名氏撰

又有后梁主朱温曾于梁开平二年(908年)遣钱佶差守湖南道的敕书一道:

皇帝敕曰:朕以自古明王圣主,以励精图治为先,然治不独成,必有胎天德、顺天道者侍之,以忠信食之,以重禄慎而辅之,以致国家其成之事。惟以尔兵部尚书钱佶,勋德隆重,春荷殊越,差守湖南道,掌军民事,亲赐录敕一道,准备前往,抚绥而调度之,赋军养民而民使之不怼,整军卫民而民使之不怨,进得治礼。

毋替

朕命汝往 钦承

右敕下功臣尚书钱佶准此敕命 梁开平二年戊辰之宝

据上述序文及敕书记载,缙云潜氏始祖潜佶原名钱佶,为五代朱温所建后梁(907–923年)大臣,官至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高阶散官,从三品)致仕。后梁建国以后,南方诸割据势力表示归顺,其中包括割据湖南的马殷以及占据两浙的钱镠。梁太祖朱温派遣钱佶去差守湖南道,用意难以推测,但钱佶离开开封,到湖南不久,后梁就处内忧外患之境,不久为后唐所灭。仕主国已亡,钱佶无奈“遨游常丰”①常丰(地名):五代乾祐三年,楚马希广置常丰县.宋建隆四年,改曰长丰。开宝六年,省入长沙。详见: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5:3414。又《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984)载:“缙云县,旧五乡,今六乡。”这“今六乡”,就是常丰乡。胪膛《田氏宗谱》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年)金陵田宁官处州户曹,爱五云山水。其子田达以学究入仕,因秉性耿直,“不能与时俯仰,遂养德自晦”,父子退居缙云常丰乡。从史事地理推论,这里所述“常丰”,应为缙云常丰乡。,举家迁居吴越国属地,来到缙云常丰乡定居下来,并避吴越国主钱氏之讳,改姓潜氏。陈怀阳所撰涉及潜佶又仕于吴越国事迹,难与正史印证,又与《潜谱》所载潜佶小传有别,有伪饰夸耀之嫌,但其所述潜氏来源与五代末年史事,与信史相合②需要指出的是《茶川潜氏宗谱》中也存在夸大先世史迹等问题,此为族谱通病,不影响其辑佚价值。。至此,潜氏先祖离开祖居彭城,转迁吴越国属地缙云常丰乡的主因大略如下:一是后梁主朱温下敕命,令钱佶前往“差守”湖南道,钱佶遂举家去往湖南;二是朱温被弑杀后,后梁内忧外患,迫使钱佶离开湖南,迁往曾名义上归顺后梁,又相对安定的吴越钱氏领地,并转徙到较为偏僻的缙云常丰定居下来,以躲乱世,遂有缙云潜氏。

据乾隆本,明嘉靖丁酉年(1537年)台州人鲁学周《五云十六都潜氏茶川应介二派重修宗谱序》中有一段潜氏族人名宦的记载,鉴于篇幅较长,兹截录部分:

五云茶川潜氏,自庆历中讳有成者,贯开封,至宣和,子时举登进士。父有减,似为兄弟,为中兴南鼎湖弓箭③弓箭:宋阶官名。详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588。,暂驻稽山巘坒 旻者。潜氏三人曰 、杲、鼎,锡官不受,代蠲丁役,弗克其详,姑述其大略如此。唐宪宗时讳佶,字正臣,号墅翁,行昌一,府君仕梁兵部尚书,赠银青光禄大夫,二子,长朝散大夫,知文州,次宣德大夫太保,墓及庙在县东,相去六十里之余,地曰潜溪,至九世讳雷,仕州判,十二世讳说友,字君高,行顺一,淳祐九年进士,历官知南康军,浙东按抚使,两浙运使,知临安府,官至户部侍郎,升尚书,端明殿学士,封缙云郡伯,知平江府,居贞溪塘头胡典基是也。从友①这里的“友”字疑为“兄”字讹误。另外,文中两处“浙东按抚使”应为“浙东安抚使”。尚友,字君敬,由进士仕,任湖州儒学教授,入为承直郎侍班②承直郎:文散官名。详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561。,入元为美化书院山长。弟孝友,官至修职郎③修职郎:选人阶官名。详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576。,湖南师干孝基仕推官④推官:宋幕职官名。详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544。,姪常二,为县尉,后举通判,历代为官……我朝洪武间,行淳,讳凤玉,字谷润,以文才选任州推官,升江西道御史,自负其学,以别名自戏。朝廷免死,降为主簿,不仕回家,郡县逼迫催其上道。公即弃家,游于四方,潜入于杭,回文不举,滞居新城。兄弟子姪不知几许。以此观之,则潜氏之显达荣昌纷纭舛错不可量也……

这段宗谱序文记载了缙云潜氏始祖潜佶以及潜说友、潜尚友、潜孝友、潜凤玉等五人仕宦事迹,其中潜说友仕宦之事《咸淳临安志》也有简要记载,两者相互吻合,互为印证。其他几人事迹,他书不见记载。由于该文并非通行史籍,但典制史实皆精准,其非伪作甚明,也因此可以认为新发现缙云《潜谱》较为可信,存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二、《潜谱》所载佚文辑考

《潜谱》收有五代潜佶、宋代潜说友等多篇人物行第(状)小传以及潜说友所撰《宋故于都县朱公墓铭》,皆为《全宋文》未收之佚文,下面分别辑出所存重要人物佚文,且略加考证,并附清代以后潜氏族规,今一并公诸于世,以飨同好。

1.(始祖)潜佶行第,行第之首:

尚书公,行昌一,讳佶,字正臣,号墅翁,其先姓钱氏,至五代时,公仕梁,官至兵部尚书,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及致仕退闲。公原居彭城,喜游玩四方,见常丰山木清奇,遂徙居焉。未几,阙子进、颖,迁居潜溪,因公子孙世居而得名焉。立庙祀,公生唐大中五年辛未,卒贞明五年己卯,配夫人黄氏。御葬常丰。生二子:进、颖。

以上传文所述与前述《潜谱》族谱序文基本相符。潜佶为缙云潜氏之始祖,钱佶避讳改姓潜佶一事或许是中国潜姓之缘来。

2.(第二世)佶长子,潜进行第:

行隆一,讳进,字孝鸟,号从前,尚书昌一公子。历仕司徒至朝散大夫,出知文州,遂家于蜀,厥后,配夫人李氏,合葬下村。生一子:瞻。

3.(第二世)佶次子,潜颖行第:

行隆二,讳颖,字孝猛,号从悟,尚书昌一公幼子。生时,颖异,膂力武勇,征寇有功,官至太保,历阶至宣德大夫,殁后,精灵显著,御灾捍患,扣之即有效验。咸淳二年,封显佑侯,配父庙。潜溪及下潜以后,子孙显著,世居焉。 配夫人李氏。合葬螺师山。生二子:四、常。

4.(第八世)潜雷行第:

行宁六,讳雷,字崇震,康七公次子,仕州通判,生戊申十月二十四日,卒丙寅八月十八日。娶杨氏。生一子:清。

5.(第九世)潜时中行第:

行谦六,讳时中,字万宝,号国珍。宁八公长子。公博览经书,长通经史。仕为乐清县尉,升睦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娶左库夫人宋氏,继娶应氏。生二子:超、起。清康熙《缙云县志》有简要记载,可引印证为信史[1]59。

6.(第九世)潜时可行第:

行谦七,讳时可,字德昭,号国恩。宁八公次子,国子助教。配夫人沈氏。生子二:室、宥。

7.(第十世)潜超行第:

行逊一,讳超,字元辰,谦六公长子,仕睦州通判。配氏阙。

8.(第十世)潜起行第:

行逊二,讳起,字元星,谦六公次子,公明敏,读书劝学过人。仕太常寺博士,管台□崇道观①文中所注“□”,为谱本中无法辨识的代号符。。娶左库淑人宋氏。

康熙《缙云县志》卷之四《选举》中记载为“嘉定庚辰(1210年)太常博士”[1]47。

9.(第十世)潜室行第:

行逊三,讳室,字光明。谦七公长子。勤学读书,博览过人。授从仕郎,历镇江温州建宁三府教授。配安人何氏。生一子:祖盛。

10.(第十世)潜松行第:

行逊四,讳松,字元亨,号守真。谦八公长子。公读书勤学,善诗文,以子尚书公蒙朝廷封赠,公授太子少傅。生嘉定戊辰二月初五日,卒元贞丙申正月二十九日。公置产于十七都稠门岭下,地名曰潜宅基,墓见所存,万古不朽。娶赵氏,又娶夫人陶氏。生二子:说友、逊友,继娶左库夫人宋氏。

潜松即潜说友之父,据1998年新修《潜氏》谱记载,潜松自其子说友被籍末之后,迁居(1275年)十七都稠门(村)潜宅庄,遗址完整尚存。又据《缙云县志》记载,潜说友之父为潜复,然同样也有封赠之事[1]60。

11.(第十一世)潜说友行第:

尚书公,行顺一,讳说友,字君高。逊四公长子。生绍定癸巳年五月初六日。公聪慧嗜学。淳祐辛丑进士,历官知南康军,浙东按抚使,两浙转运使,知临安府。才器宏大,善剸繁治剧。时建都临安,凡宫壸财用,庙堂意向,民讼之曲直,物价之低昂,皆囿于审度之内。先任是官,多以旷职废,公处之裕如,以户部侍郎,转尚书,至端明殿学士,封缙云郡伯。见宋鉴。宝 祐 元年后授福州按抚使,兼知宣抚使。景定二年辛酉,建宁部将李雄挟淮兵为乱,公遂被害卒。景定甲子九月十八日,蒙朝廷恩赐御葬十八都昌谷寺后山。配夫人王氏,又娶夫人陈氏,继娶夫人黄氏,俱合葬昌谷寺后山,见墓四穴。生一子:祖昌。

该行第所述潜说友生卒年月与信史多有出入。首先是潜说友出生时间问题,按照该传文所述,潜说友7岁登进士第,19岁生子祖昌(生于1252年),且与同辈尚友(生于1206年)、孝友(生于1203年)相比晚生近30年,显然不合常理。翻阅比对道光本、同治本、光绪本、民国本宗谱,发现同治丁卯本并未记载出生年,道光本、光绪本与乾隆本叙述相同,皆为癸巳年(1233年),唯独民国本记潜说友为嘉定癸未(1223年)年生,比对《咸淳临安志》《苏州府志》(道光本)中所载潜说友仕宦历程,嘉定癸末年生的说法似更为合理。关于潜说友卒年,《宋季三朝政要》中有明确记载,应为宋景炎二年(1277年)①《宋季三朝政要》记载:“二月,大元国兵檄戊,改福安府为福州,置宣抚司,以潜越(说)友、王绩(积)翁为副使,李雄统领诸部军,后李雄作乱杀潜说友。大兵皆去,不留一骑。”参见:佚名.宋季三朝政要[C]//王云武.丛书集成初编:附录: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67。。该传文中潜说友仕宦时间也相应有所更改,《潜谱》因潜说友名节问题,特修改其生卒年岁,这是族谱中常用的隐晦手法,但潜说友其人名闻后世,其人生卒年月仕宦时间后世典籍多有记载。

12.(第十一世)潜尚友行第:

行顺八,讳尚友,字君犹,逊十一公子,生丙寅九月十八日,由进士任州府儒学教授,入为承直郎侍班,入元为(美)化书院山长,卒壬午正月二十九日。娶安人朱氏。生二子:钦、承。

历代《缙云县志》亦有简要记载,可以两相印证[1]59。

13.(第十一世)潜孝友行第:

行顺九,讳孝友,字君谟。逊十二公子,生癸亥十月二十八日,官至修职郎湖州帅干,卒辛未十二月二十九日。配宜人胡氏。生二子:美、良。

14.(第十二世)潜祖昌行第:

行元一,讳祖昌,字奇祖,号秉特。尚书顺一公子,生淳祐壬子九月二十四日,由进士官至中宪大夫,卒(元)大德辛丑二月十六日,葬十七都南坡。配夫人胡氏,又娶陈氏,合葬昌谷寺前普同院后山。生三子:悦、怡、慥 。

康熙《缙云县志》卷四《选举》记载:“潜祖昌,咸淳甲戌(1274年),瑞安主簿。”[1]47

15.(第二十世)潜凤玉行第:

行淳十七,讳凤玉,字谷润,绍八公幼子,仕主簿,居杭州新城县。娶俞氏。

潜凤玉为潜氏南宋以后少有仕宦经历的族人,其人资料在前文所述《五云十六都潜氏茶川应介二派重修宗谱序》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16.潜说友撰《宋于都知县朱公墓铭》,因存有明显的史料价值,兹将原文抄录:

咸淳甲戌季冬,十有二日,赣州于都令朱公卒于家。明年十月四日,葬于龟形山。以夫人羊氏配焉。孤子咸曰:“先君不幸,至于大故。病革有言,知我无如潜公。吾志必公属焉。”噫,公知我,我何敢辞。

按公朱姓,讳端肃,更名梦得,字希伯,缙之金竹人。曾大父涛,进士。大父格,以六子俱仕,得赠宣教郎;赠妣叶氏、徐氏冠帔,封恭人。父庆邦,仕至通直郎;母沈氏,感告梦而生公。

公生异于常儿,不与众儿戏,静默端坐。八九岁,谙诵经书不滞。十二三能赋诗,诸弟皆不及。诸父叔咸曰:“是儿有祖风,必继祖迹。”

绍定间,果领乡荐,授蕲州广济县丞。有富民女奴亡失,其父讼富民杀死。令贪酷,民不胜棰楚,诬服。公至,疑无实迹,忍吏察之女奴所在,求得之,引示女奴父母,遂释富民。其人号泣不忍去,一邑以为神。且屡平重案,因不得死者,众部使者贤而荐之,转承奉郎,知湖州德清县。下车之日,召父老问民疾苦,谕以孝悌。狱不停囚,务修学校。令父老择子弟有志者,遣诣学。暇日亲为讲大义、肆程课,不数年而人才鹊起。且性笃厚,闻人之善,喜见颜色。听理冤狱,务得其情,矜而不喜,讼因以息,民俗一淳。

改宣教郎,知赣州于都。至则下令,俾士人、乡父老岁会集,教戒子弟,使修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之行。入事父母、出事长上,笃亲族、和乡里,有无相通、患难相恤,以成风俗之美。

咸淳癸酉岁春,天祥文公知赣州,兼江西提刑。公往谒见。文公见公谨厚,有大才,辄与议恢复计,委以召募,刻期大举,与共功名。公奋然自任,即募得壮士万余,衣装器仗具备,行伍整肃。时日秋操练,志图报国。文以为前具,请约会起兵,朝廷嘉之。是岁秋,奉檄率部众赴京,即时视师江淮,会疾发,留数日,卒于军。以军属一时共事,自文公以下,无不惜之。

公生于嘉定庚午,至是盖六十五矣。公生平宽厚严重,沉静寡言。人不见有喜怒之色。俸禄所余,恒以均诸亲朋及族人贫者。其居官也,吏咸服其威,民从其化。其去也,士思其教,民怀其惠,是皆所宜表出之者,因为之铭曰:

猗欹于都,温恭宽厚;居官清慎,廉勤是守。秉心以正,豪厘不苟。道之绥之,民庶财阜,讼息风淳,棠阴草茂。俸禄恩赐,一非己有,菲于奉身,厚及亲友。晚图报国,忠荩不朽。功虽未成,名传于后。哲人其萎,勒石以寿。

时咸淳乙亥十月初四日

该文所述史事也与信史相合,其中涉及人物朱端肃、文天祥与纂文者潜说友之间的人物关系、事迹为窥探南宋末年政治历史及潜说友晚年心迹的重要资料。

上述人物行实、墓志与南宋史实典制及缙云方志多可相互引证,是还原潜氏家族面貌,窥探南宋末年政治历史的重要资料。另附光绪本《潜谱》计开规例十三条:

祠鼓如有乱击者,先罚猪羊后议其事。新丁生时,出利市钱一百文入常,如有隐瞒者议罚。送神主入祠者,出钱一百四十文。存宗谱如有残坏失落者,议罚。有子逆父母,妇逆舅姑者,议责。子孙为奸盗者,议革。祠中赌博者,议罚。祠中喧闹者,议罚。祠中饮酒醉乱者,议罚。祠内除老耆有助外,余俱不许饮酒。祠中寿棺寿木,其余物概不许安歇。敕书一道,遗像一轴,县志一册,铜鼓一面,随值祭者收存。常谱于冬至日送入祠内,以便查阅,后来续修,一照常谱刷印。

三、潜说友“名节”问题再释

缙云《潜谱》中也存在着诸如世系错乱、为族人隐晦劣迹等通病,尤其是在涉及到潜氏两位“尚书公”时,《潜谱》修纂者使用夸饰功德、有意忽略劣迹等途径,不同程度上作了伪饰。这其中有关南宋末年名宦潜说友的事迹,尤其是他晚年名节问题,存在着与《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称《四库提要》)、《咸淳临安志》(以下称《临安志》)等官方史籍明显不同的说法。兹借着《潜谱》新发现之契机,考辑相关史料,就其“名节”问题进行再释。

潜说友因编纂《临安志》名闻后世,《四库提要》评价“其人殊不足道,而其书颇有条理……故明人作《西湖志》诸书,多采用之。”[2]但同时也记载[2]:

宋淳 祐 甲辰进士,咸淳庚午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府事,封缙云县开国男。时贾似道方炽,说友曲意附和,故得进。越四年,以误捕贾似道私秫罢。明年,起守平江,元兵至,弃城先遁。及宋亡,在福州降元,受其宣抚使之命。后以官军支米不得,王积翁以言激众,遂为李雄剖腹死。

潜说友在《宋史》中无传,但《宋史》卷四百五十《唐震传》中附有其知临安府时事迹[3]:

……咸淳中,由大理司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另外与潜说友同时代的宋人周密撰有《癸辛杂识》,其中有一条记载[4]:

潜说友,缙云人,甲辰得第,咸淳庚午尹京,凡四年。后因误捕贾公私秫事去,语之同传者吴元真,逾年起家守吴,闻北师至,计无所出。适时宰欲以金银往舒城犒军,会舒已下,不得进,寄吴门郡库。潜因移为撒花用,偕表同往。北师既退,自以全城为功,未几,朝廷知其事,遂罢去。文天祥实代之。后从二王入闽。二王入广,留守闽中,更反覆,随之向背,未乃,复为北守。所共事者王积翁,因众军支米不得,王以言激之曰:“潜意也。”遂罹剖腹之酷,王复作文以祭之。潜与赵裕庵(应为“赵格庵”)同邑,初甚相好,后浸不相能。潜既南向,裕庵之子巩与其子交恶,至聚众角斗。巩以女妻唆都,因拉裕庵入闽,以其常帅彼也。还至三衢而殁,巩后得南剑同知云。

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有关潜说友史事资料主要为以上三则。另外,还可以从《临安志跋》以及历代《缙云县志》中看到相关简要介绍性史料。从以上三则史料写成的顺序来看,周密的《癸辛杂识》最早,然后是《宋史》,最后才是《四库提要》,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从三则史料记载潜说友事迹的“详略”程度而言,又以《癸辛杂识》最为详细,甚至论及潜说友与同邑人曾任宋庭参知政事的赵顺孙两家私交细节,而另外两则就较为简略,《四库提要》以记载《临安志》为主要目的,《宋史》也只是将潜说友事迹置于《唐震传》中附带评价。

从三则史料来看:《四库提要》评潜说友“其人殊不足道,而其书颇有条理”,简而不详;《宋史》论说友“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以个案论人,事略而论有偏颇。很明显,前两则史料成文晚,对于潜说友其人其事的评价逐渐产生“失真”,对于潜说友恃贾似道势、弃平江城遁逃、降元之事简单定论,实为不妥。后世其他类如《处州历史人物评传》中有《才高品低的潜说友》等文章又仅依托这两段史料做出评价,使得对潜说友的负面评价几成定形[5]23-25。

周密《癸辛杂识》所载有关潜说友条目以及《潜谱》中潜说友小传、潜说友所撰《宋于都知县朱公墓铭》(见前文载录)等是重新认识潜说友,客观评价潜说友“名节”问题的关键史料。

首先如何认识与贾似道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价潜说友来说相当重要。后人普遍以《临安志》跋中“时贾似道方柄国,志中遇似道衔名,皆提行或空格,未免滋后人之讥”[6],认定潜说友仗贾似道之势,“官运亨通,平步青云”[5]23。然而,根据潜说友履历,淳祐初年进士,历官知南康军(同知州)、浙东安抚使、两浙转运司判官①转运司判官:以朝官或者曾任知州、通判有政绩者差充。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484。,升两浙转运副使②转运副使:宋代设置(路)转运使,总一路利权以归上,兼纠察地方官吏;其副职为转运副使,以朝官以上,或者曾任知州(军),有政绩有举主者差充。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483。,之后转入朝内,任职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并于咸淳四年(1268年)闰正月,兼知临安事,咸淳五年(1269年)升户部侍郎,次年(1270年)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咸淳八年(1272年)罢官。由这段仕宦履历来看,潜水说友在“漕臣”路线上为官经验丰富,善于处理财政、民政事务,他在任临安知府期间,更是充分发挥了其所具有的财政民政才能,《潜谱》说友小传记其“……知临安府,才器宏大,善剸繁治剧,时建都临安,凡宫壸财用,庙堂意向,民讼之曲直,物价之低昂,皆囿于审度之内。先任是官,多以旷职废,公处之裕如,以户部侍郎,转尚书……”也与此相符。因此,说其以仗贾似道之势,才得以官运亨通,颇为不妥。

其次是重新看待潜说友“弃城逃遁”事件。对此,《癸辛杂识》中披露了诸多细节详情。其文记载:“适时宰(贾似道)欲以金银往舒城犒军,会舒已下,不得进,寄吴门郡库。潜因移为撒花用,偕表同往。北师既退,自以全城为功,未几,朝廷知其事,遂罢去。”从潜说友“自以全城为功”来看,与后世诸文所谓“弃城遁逃”之说截然不同。且参对潜说友所自撰《宋于都知县朱公墓铭》中提到:“咸淳癸酉岁(1273年)春……(朱公)时日秋操练,志图报国。文(天祥公)以为前具,请约会起兵,朝廷嘉之。是岁秋,奉檄率部众赴京,即时视师江淮,会疾发,留数日卒于军。(说友)以军属一时共事,自文公以下,无不惜之……”由此文略见潜说友当时心迹,图强报国,应仍是其当时之志。然而,因他移犒军费用以为撒花用,与贾似道一同向元求合之事,引起朝议不满,并因此更认为他与后世罪人贾似道为“同党”了。然而,历经此事,潜说友的人生仕宦之路遭遇大转折,于咸淳乙亥(1275年)贬南安军(江西大余)。由此可见,潜说友“弃城逃遁”之说非实,“移犒军费用为撒花,自以为全城,因之罢官”才是实情。

再次是再评潜说友降元之事。从各方史料记载来看,潜说友降元,应属事实。但说法略有不同。例如,《四库提要》说他“及宋亡,在福州降元,受其宣抚使之命”;《癸辛杂识》记其“后从二王入闽。二王入广,留守闽中,更(推测为“历经”之意)反覆,随之向背,未乃,复为北(元)守”。两段史料,皆记其降元,而又特注“及宋亡”与“从二王入闽,二王入广,留守闽中”。则潜说友投降元朝是在早有大量宋属州县因临安宋主献玺降元开城投降,两位南宋幼王又被迫逃亡两广,见南宋大势已去的情况之下做出的决定。且《癸辛杂识》各处有关王积翁事之史料也记载,王积翁用八闽图籍降元,以邀功,而潜说友则是只身投降于元,后来,受任元福州宣抚使。由此来看,潜说友降元事必为真。后世因之又说其与擅权误国的贾似道为“同党”。潜说友在士人文籍中的形象也因之向着“其人殊不足道,而其书颇有条理”成型固化。

总之,由于原先史料的稀缺,潜说友及其家族事迹少为人知。对于潜说友的历史形象,学者们的认识也颇有片面之处。可以认为,随着缙云《茶川潜氏宗谱》的新发现与新考对,潜说友历史形象得到重新浮现,而其中相关事迹细节,也使得其成为具备窥探南宋末年政治历史极具价值的史料。

猜你喜欢

缙云临安
“缙云烧饼”火了
做精特色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缙云“仙都笋峰”扁形茶机械加工创新工艺简述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关于探讨电子政务融入招商引资模式的思考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浙江临安余村五代墓发掘报告
丽水风物志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