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艺术图像鉴赏两则

2018-03-05顾万发

关键词:獠牙菱形太阳

□ 顾万发

一 生物特征的相似性与神像构图物类的多元性及互拟性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注:1.饕餮纹的来源与传说中的龙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鲇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或“驼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等说法类似,应是综合较多物类特征,其中不乏鸮,还经常有虎、鹿、蛇等等,不同类型的饕餮纹具体牵涉到的动物有共同的地方,也会有所不同。

2.在所属诸多神面的图像中,较为特殊的就是其中的菱形,关于这一菱形,从所述的各类动物看,有的是该动物非常明显的面部生物特征。

3.这类菱形,从常州新岗崧泽文化周身布满太阳大气光象内容之图案中的菱形内涵看(图一:1),显然与太阳大气光象是可以呼应的(图一:2)。

4.以各类具有特殊禀赋的动物融合为新的神物是古代造神的常见现象。像红山文化中的玦形兽面具有鸮的面盘或簇羽,鸮目、熊的鼻子、龙蛇身[红山文化玦形“玉猪龙”之身,有认为是蚕的,有认为是蛴螬的,有认为属于古文献所言的“地螾”的等等。我认为更可能为蛇龙形的,主要原因为:①东北时代更早的查海、兴隆洼、赵宝沟文化中均发现明确的龙蛇或龙蛇身神物。②红山文化中已有表现蚕的诸多玉器发现;③红山文化中有玉耳坠明显为蛇形身之鸮目神的。④红山文化中有几件柄形神物(首为玦形“玉猪龙”之首),身有节状纹,可以理解为蛇身环状花纹。即使理解为蚕身纹,也显然与玦形“玉猪龙”身不同,玦形“玉猪龙”没有一件饰这种纹饰。⑤商代发现诸多红山文化玉器,也发现数件仿红山文化玉器,比妇好墓的发现看,全为典型的龙蛇身。⑥我们在凌家滩发现背有鱼鳍或羽饰的獠牙神物,身的主体应是龙蛇。我们在肖家屋脊遗址发现的有鸟类项羽饰的C形玉神物,其身也应为龙蛇形。我们还发现石家河文化中有C形凤(实际是雄绶带鸟,那斯台首发现红山文化玉鸟为C形的)。总之早期还未发现极明显的蚕身或蛴螬身的材料。⑦在三门峡虢国墓地首发现蚕身神龙的材料,惜时代已晚。⑧在井河梁遗址,曾发现具有鸮目、部分面盘、簇羽特征的神物,与有喙神鸟相组的,该神物首类“玉猪龙”,而身卷若常见蛇龙形。⑨田家沟红山文化死者左耳带有一玉器,有鸮目、鸮簇羽、蛇嘴、蛇身,与晚期《山海经》等文献所言“珥蛇”(“珥蚕”或“珥蛴螬类神物”的说法于文献、民俗、晚些考古材料等无证)说法非常相应。而这一玉器面庞与玦形“玉猪龙”非常类似。]等元素,古人之所以把这些神物综合在一起,显然与这些动物具有冬眠、“起死回生”、再生等共同的奇特禀赋有关,其实这类动物的面部菱形等生物特征的相似性也是原因之一。像玦形“玉猪龙”的造型中采用其有关特征的鸮与熊之面,都有菱形纹路;鸮面与有的蛇首也可以相互比拟,尤其是以“玉猪龙”这一方式表现的鸮目、鸮面盘及簇羽组合,与一般蛇的头身交接处的生物特征及蛇的常见画法非常相似。 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中的神面即有典型的鸮面特征(鸮面盘、簇羽,当然还有其他动物特征)。

5.各种动物的奇异禀赋是导致远古人类融合诸物造神的原因之一,当然其他方面的崇拜、信仰等也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以为,这些奇异动物面部蕴含的菱形纹路都可以与太阳大气光象中的有关菱形呼应之特征也有可能是某些融合多种物种特征造神行为的认知原因之一。

6.三星他拉玉龙融合有猪的鼻子(还有鹰雕类鸟的凤头或枕羽和蛇身)、玦形“玉猪龙”、牛河梁龙凤佩中的龙有鸮的特征,著名的故宫红山文化玉佩之神兽有牛角、牛耳、熊掌(图二),查海文化石头龙龙首似乎有扬子鳄的特征,兴隆洼文化石陶龙为猪头,黄梅石龙类似扬子鳄头,西水坡的东风苍龙为扬子鳄的头及鸟的冠羽,良渚文化的龙有鸮面盘及簇羽、鸮目,良渚文化的神兽有鸮目(玦形“玉猪龙”的圆形鸮目及附近纹路组合成为卵圆形,良渚文化中的神兽目为圆形,附近也常有图案与其组成卵圆形,实际与红山文化中玦形“玉猪龙”相类)、鸮特征的腿爪(还有虎嘴,有时候是两个下獠牙,不一定像高庙文化这类神物一样视为省略,应该视为猪嘴)(图三)等等。这些综合多种物类特征的神物,有的表达的概念内涵是相似的,那为何所用之物又不完全一致呢?我们认为,虎、猪、熊甚至是蛇等各类动物之面部总特征或具体特征有相似的一面或都可一定程度拟合所要表达的那类圣象等应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各文化中的具体信仰物类的不同,就成了这个缤纷的样子了。

7.三代以来的饕餮纹,除了彭州市竹瓦街等遗址发现的少量饕餮外,面部只有一个菱形,位于印堂处或明堂处,这与饕餮逐渐较多地拟合虎等动物面部(饕餮的嘴虽然拟合了虎等动物的重要特征,但是倒“人”字形的鸮喙有一小部分嘴特征始终是同时拟合其中的)可能有一定联系,因为虎、牛等面部只有印堂处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菱形纹路。顺此言明,商周绝大部分饕餮的双角为羽翅角,这显然是拟合鸮的簇羽的。同时商代诸多“蹲踞式”(实际首先是仿鸟的形状)神人首或龙身神人首之羽翅形也是拟合鸮之簇羽的,只不过有的是侧视,所以易于被误认为是鸟类的凤头或冠了。当然也特别言明,诸多神物采用了鸮的部分特征不代表该神内涵全归集于鸮。

8.中国早期艺术史中诸多神物两目之间位置出现菱形者,有同时拟合人之印堂位置素描特征的意思,龙山时代一些玉神物之像及商周时期某些饕餮之形,经常有几分人气,这其中有时就包括印堂处的菱形。人之印堂处同时表形为菱形或近似者,在中外图像中均有体现,基督教中著名的巴风特(baphomet)人形为主的造像,印堂处常描述为菱形(图四)。

9.从生物学特征看,有的猪和有的鸮的面部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由纹路形成的菱形。古人也注意到了这一典型特征,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原清宫旧藏的玉圭上的鸮神面中就予以了体现(图一:4),崧泽文化时期今常州地区的古人也把蕴含两个菱形的大气光象融合到了猪身上(图一:1、2)。把复杂的太阳大气光象与猪的宏观和细微造型相结合 (河姆渡文化中有以猪象征真太阳或幻日的现象,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中也存在以猪象征幻日或把其与真太阳关联的现象),这非常利于解释豨韦氏创世神话及汉武帝时期还存在的以猪为太阳的传说之文化背景。

二论湖南泸溪下湾高庙文化图像及相关问题

图一

注:1.泸溪下湾遗址出土的该高庙文化图像非常重要,其中天蓝色为两个下獠牙,暗红色为嘴巴,海蓝色为拟人化的人中,紫色为上嘴唇结节(注意从图四看,高庙文化表现神面时,不同神面嘴巴表现并不一样,有的表现吐舌、还有的表现上下嘴唇结节,其中上下嘴唇结节造型除了上嘴唇结节和虎嘴巴上牙中间以上位置可以同时大概拟合外,还是拟合人的特征)。亮黄色表示胡子,绿色表示虎豹类动物略呈水滴形的鼻孔,红色表示鼻子,从图一及图二中人之面相36宫图、素描解剖图像看,显然鼻子上端的“圭”形可以同时拟合虎和人。

2.图一:3中的紫色上嘴唇结节与高庙文化中的太阳神物吐舌应该严格区别,像图四:1、2、4、6、11、13、14为吐舌,显然不是上嘴唇结节。

3.高庙文化中表现上嘴唇结节者并不常见,但是确实存在,像图三中的神面之嘴巴两个獠牙之间的部分即是。这恰说明神面塑造过程中存在趋人化现象。

4.该图像为神物面,周身为羽翅纹或羽翼纹,这应理解为高庙文化中对应宏观太阳大气光象神鸟(高庙文化中主要表现的是凤头鹰或鹰雕)的简化,其中心显然为表示真太阳的獠牙神物。这类图像不应理解为神物有翅膀,其省略神鸟之首等部分只不过是为了突出代表真太阳的獠牙神物罢了。

图二

图三征溪口

5.泸溪下湾这一高庙文化神物只有两个獠牙,不太符合表现虎豹类动物面部构图常见的四个突出獠牙,反倒与中国古代表现野猪獠牙特征的诸多构图相似(考古发现中国古代野猪一般有四个獠牙,但是两个上獠牙一般不特别突出,所以考古艺术品一般两个上獠牙表现不明显或仅表现两个下獠牙)。又由于猪在中国古代有象征太阳或幻日的现象[河姆渡文化中猪可以象征及“运输”幻日(图一:8)],也可以象征及“运输”真太阳,像河姆渡文化一件陶钵上不同方向的猪身上的圆形最好视为幻日而非真太阳(图五:1),凌家滩玉鹰形器中的双猪显然也是象征及“运输”幻日的(图五:2)[主要是22°幻日,其它同,双墩遗址陶刻双猪相重合部分可能包含真太阳,与凌家滩玉器中的八角形太阳可对应,同时双猪方向相反代表和“运输”幻日(图五:3)。注意早期考古学文化中,像河姆渡、崧泽、良渚文化中的单个猪对应的为真太阳,或对应的太阳大气光象中都包括真太阳],所以高庙文化中的这类两獠牙者似乎是猪。不过综合高庙文化的动物崇拜图像等素材看,高庙文化这类两獠牙者最好应视为是虎豹类动物四獠牙的简省。

6.泸溪下湾该图像中神物的鼻孔表现明显,类似者在高庙文化中的图四:10、13、17中表现明显。不过图四这三者中之13与图一:1最像,均属于水滴形鼻孔(图四:13之神物的眼睛也是水滴形,其右侧的鼻子残)。

图四 高庙文化太阳神兽

图五

图六

8.泸溪下湾该图像的发现及识别,非常有利于说明图一:4~7并非类似河姆渡或大汶口文化的一类图像(图一:8~11),虽然两类图像的意义都与太阳有关。高庙文化者是包括以獠牙神物表示的真太阳在内的对应宏观太阳大气光象的神鸟,河姆渡者首先应该认为是以羽翅表示的对应太阳光柱及相关光气的造型,大汶口文化者表示太阳所出之山并明确显示或蕴含太阳(这类山有的有羽翼纹装饰,一方面这类山与太阳光柱等可以关联,另一方面自高庙文化以来羽翼纹本身可以表示太阳之光气)。

神话中的羽山(《书·舜典》中记载“殛鲧于羽山”)、羽畎(《禹贡》说其产翟,应有一定神奇内涵)、委羽之山(《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逮之于禺谷”,从袁珂等学者的考证看,应可能与羽畎即羽山之谷有关,这说明羽山与太阳可能有关),显然可能与神及太阳可以高度关联,这与高庙文化(图六:1~3)、河姆渡文化(图六:4。图一:8、9是以羽翅表示的太阳光柱及附近其光气的,也应蕴含着山的概念,不过没有图六:4明显)、大汶口文化(图一:10、11)以来发现的有羽翼纹装饰的山(本身同时拟合或部分拟合太阳光柱及附近光气等)之内涵高度相关。这些羽山从所述文献看实际与《山海经》中提及的“太阳出入之山”内涵很像,这也与考古发现的高庙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这类“羽山”或“介”字形中明确表现太阳的现象相符。

猜你喜欢

獠牙菱形太阳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南非大白鲨跃出海面血盆大口尖齿獠牙捕食
笑口常开
突兀的“獠牙”
太阳几点睡觉
“对眼猫”vs“獠牙猫”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