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木鼓舞研究

2018-03-04段坤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木鼓佤族民族

□ 段坤(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650031)

前言

佤族是云南省特有的跨境而居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等地,主要居住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其中,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其主要聚居地。这里山岭连绵,平坝很少,故称为阿佤山乡。沧源佤族还处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阶段。在他们的观念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以及他们不能理解或者是他们恐惧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有“精灵”的,即是“灵魂”或鬼神的。原始宗教的印迹在沧源佤族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可以说是灵魂无处不在,无处没有。

佤族的宗教活动频繁,每年全寨性的祭祀活动有很多,例如,做水鬼、拉木鼓、祭人头、割牛尾和剽牛等,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全寨村民都要参与各种祭拜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所以,在佤族的许多节庆活动中,以木鼓舞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祭祀行为,是将佤族的宗教观念、神灵祭祀融为一体了。

1、木鼓舞的文化内涵

(1)佤族的木鼓舞是一种蕴含浓厚宗教祭祀文化的运动形式,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木鼓是以神的身份存在的,与木鼓有关的一切,都与神灵相关,神圣而不可侵犯。同时,木鼓是母亲和女神的化身,她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就是其生命的源泉和守护神,所以佤族人民特别崇拜和尊敬木鼓。由于佤族的社会形态和生计特点的影响,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反应比较明显,绝大部分的活动都带有宗教祭祀和图腾崇拜的印记,而“木鼓舞”则是比较典型的一类。我们所说的图腾,实际上是印第安语的舶来品,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他的亲属和标记”。而“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的源头。

(2)木鼓舞是佤族舞蹈的标志,因很多活动都需要木鼓作为乐器来伴奏,故而很多形式的舞蹈都统称为木鼓舞。同时木鼓作为佤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图腾形式的崇拜了,经常会出现在各种祭祀仪式当中。

2、佤族木鼓舞文化是感恩与审美的二重变奏

2.1、佤族木鼓的由来是崇拜与感恩的二重蕴含

木鼓是佤族传说中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

在佤族木鼓舞文化中,木鼓是女性母体的一种象征和寓意,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蕴含着佤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一种形象而又直观的朴素认识。在《司岗里》创始神话里,发生了第二次大洪水,洪水淹没了大地,一只大猪食木槽拯救了人间唯一幸存的达梅吉和小母牛,因而才有了今天的后代。而那个所谓的大猪食木槽便是女性的生殖器的隐喻,也是木鼓的雏形,是女性祖先安木拐身体的象征。诚如《司岗里》创世神话中所说:“安木拐早已升天,但我们相信敲响木鼓,她就能够听见我们的呼唤。”“木鼓的崇拜也是对祖宗、父母的崇拜”、“木鼓敲响后大家都来了,就像母亲召集儿女一样”、“木鼓的响声,象征着人从女阴出来时生命诞生的嘹亮之声,对木鼓的崇拜,就是对佤族对女阴的崇拜,表达了对女性生殖器使族人得以繁衍的感激,这种感激是佤族的民族情感。”

2.2、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内涵是巫性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鼓是佤族文化的象征、标志和符号,今天的佤族山寨,最醒目的标志就是木鼓了。人们对其敬畏的心态转化为崇敬的心理,木鼓之声由娱神变为娱人,娱乐的功能在不断得到强化,除了文化的物态标志物外,她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娱乐所用的乐器。如今的“木鼓之声就是欢乐祥和而喜庆之声,人们围着木鼓载歌载舞”,这种歌舞形式,已经走出了山寨,并成为佤族文化最直接生动的表现形式了。

3、现阶段木鼓舞的四个组成部分

现阶段的木鼓舞通常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取材、制作、娱乐、祭祀:佤族在祭祀活动过程中,产生了精美绝伦的木鼓舞,2006年录入为国家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展现出恢宏气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主要由拉木鼓、祭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四部分组成。

(1)拉木鼓。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而产生的自然崇拜,阿佤人称为树王的红毛树和花红桃树,在中间凿出女性的特征,一敲便发出“嘣”“嘣”的声响,以求与天神对话。阿佤山人认为红毛树和花红桃树有一种发红的液体,象征着生命来到时的血液,世代相传,便形成了木鼓崇拜。拉木鼓舞是围绕着木鼓而产生的。按严格的程序选中待砍的树,在砍树前魔巴,要在树下摆置起所带的祭品,念祝辞,祭祀:“红毛树是最好的臼窝,桦桃树是最上乘的木鼓。我们让你疼痛,为了我们富裕;我们让你去死,为了我们不会饥饿。”树砍倒后,所有的人一边祈祷,一边绕树环行,并在树桩上,放几块红褐色的泥土和一桶水,魔巴喃喃祈祷道:“我们没有伤害你,而是想把你请到寨中供养;我们用土地和水酒赔给你,还要用血祭献你,你不要怪罪我们,不要伤害拿斧子的人,他们是爱你的人……”拉待凿的木鼓整料时,在魔巴高亢的领唱声中,男女老少数十人牵着几十米长藤条穿过刚凿开的鼓耳,每鼓两排人顺藤排好,一边吆喝,合着拍子,边拉边唱边跳,妇女在旁边助威,“爬起来哟,嗬哈!红毛树的老大,嗬哈!我们杀鸡卜卦……才选中了你呀!你是林中王、你是寨中王,嘿!快快回到你的家(木鼓房),哈!”魔巴挥舞着手里的红毛树枝,女人们手连着手舞蹈,并随着节律齐唱:“木鼓快要进寨了,嘿!快拿酒肉来给它吃,嘿!木鼓的肚子饿了,哈!有酒有饭有肉给它吃,嘿!老祖宗快来吃,嘿!”木鼓拉回寨后,女人们还陶醉在拉木鼓的情绪中,挽着手,围成圏,缓慢的吟唱着深沉的歌,摇动身体,屈膝顿足,跳到天亮。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逐渐走向世界。

(2)剽牛祭木鼓。

拉回木鼓后的第一件大事———剽牛。在佤族的创世神话中,人和动物都是母牛的后代。因此,为了取悦鼓魂和人类女始祖,他们将自己视为最亲密伙伴的牛送上祭坛。待镖的牛,要严格挑选,挑上“心好”的牛。头人宣布砍牛开始,魔巴口中念着诸如:“为感谢小米雀的恩情,我们剽牛来祭祀,祈求村寨平安、谷物丰收”之类的歌词,牵着牛绕主砍人家火塘,一边唱着颂扬牛献身的歌,一边起舞,三圈后,再将牛栓在牛桩上,头人指定一个人打扮成女性,等魔巴祈祷词完毕后,将黄牛的后腿砍下来一只,随后将牛尾巴砍断,抛向主砍人家的屋脊。然后四周的汉子一拥而上。剽牛祭木鼓舞动作稳重、端庄、严肃。

(3)跳木鼓房。

当太阳偏西,木鼓整料拉抵寨门口,众人迎接拉到木鼓房旁边的空地上。大家围着木鼓跳舞,随着强劲的节奏载歌载舞,“谷苗发杈多,象双掌一样,谷穗长又长,象马尾巴一样。水牛角弯弯、黄牛膘又壮,你家泡的水酒最甜,你家煮的稀饭最香。”人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有领有合唱“一步一跺”、“一步一踢”、“三步一跺”、“三步一踢”地变换着脚步,跳上几天几夜,直到新的木鼓凿成。“跳木鼓房舞”表达了佤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把木鼓拉回家的喜悦心情,对主办人家的美好祝愿。

(4)敲木鼓。

在佤族传说中,“木依吉”大神,将亲临盛会并接受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奉。敲木鼓舞是佤族村寨中广泛流行的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当木鼓放上架后,便挥槌敲奏,狂欢起舞。全体寨民听到木鼓声就身着盛装,蜂拥前来庆贺。“木鼓房旁犹如闹市,水泄不通,男女老幼拉成大圈,合着木鼓点跳转,无不整齐,节奏感强,边跳边唱,无其他乐器伴奏。敲木鼓舞蹈,击鼓者都为男性,每个股二至四人合奏,发出四中高的不通的音调,奏出佤山独具风格的旋律。”敲木鼓由男人敲,为着木鼓狂舞,作粗犷、质朴,富有韧性,热烈奔放。

4、佤族木鼓舞的当代价值:娱乐与教化的和谐统一

阿奎那认为只有神性才使我们的终极目的达到完满,佤族的木鼓舞是佤族在木鼓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原生态舞蹈,在这四个舞蹈中自终至终都充满了对女性始祖的神圣感激之情。佤族人民不仅把这种感恩通过寓教于舞的方式流传下来,而且这种感恩美德已渗入到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陈爱华教授认为就感恩德性蕴含的伦理关系而言,它包含了三重维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二是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维度,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下面仅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感恩美德对佤族人民文化和维系社会稳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从人与人的关系维度看,佤族木鼓舞文化传递着一种孝文化,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佤族是一个以孝敬老人为荣的民族,而佤族木鼓舞文化在维护社会公德,形成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中具有不可估量作用。在佤族人心目中,木依吉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木依吉,佤族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敬老宴”。佤族格言“各拉纳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佤族先民通过以木鼓祭祀活动为核心唱歌跳舞的形式“寓教于舞”,对佤族的后代承载着报“根”的意识和感恩的心,以教化人们不要忘本。例如,“佤族对年老生活不能自立的老人不嫌弃,其子女争着赡养,大家都希望老人跟自己过,佤族认为赡养老人既是一种义务又是一种光荣。”“在过年节的时候,要为老人设‘木考括’(即敬老节),这样老人的‘部安’(即福命)才会保佑自己的儿孙们清洁平安。”如今佤族尊老敬老习俗已蔚然成风,对我国农村孝养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从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维度看,佤族木鼓舞文化传递着世人同宗,汉佤同源的民族思想,强烈地维护着民族自尊和国家利益,为民族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感恩德性在这里表现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佤族木鼓舞中反复吟唱着“司岗里来,葫芦里生”同根同源的思想。同根同源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各民族人民心底。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在抵抗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的统一,维护边境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感恩德性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在佤族木鼓舞文化表现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朴素的生态思想。在佤族先民的原始思维中,人与同时被造就的万物的生命价值是完全平等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大家也都平等。不管是谁,无论大小、强弱,大家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不是异己的被征服对象,而是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能造福于己的神灵、母亲和朋友,因而人类对自然应关切与保护。在木鼓舞中,反复伴唱着:“我们的树尖,我们的树叶,我们的祖宗……”在佤族祭祀树神时不断强调:“你们先为根,你们先为王,你们先为祖,你们是司岗。”“佤族的语言是向牛学来的”,“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与动植物同为大地母亲的儿女”,在人所处的生态场中,人们应以审慎和恭敬的态度来对其他物类的。佤族木鼓舞文化正是通过“寓教于舞”强调了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不仅有效避免或减少了自然灾害、维持了生态平衡,而且美化了自然与生活环境。虽然佤族木鼓舞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宗教思想,但是佤族敬畏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它为佤族地区实现旅游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生态伦理基础,也是佤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总之,佤族文化的魅力也正来源于佤族文化的个性,佤族木鼓舞文化展示着独特的孝养文化,对佤族地区传承敬老尊老社会风气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5、结论

不可否认,佤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它能够经历数千年风雨发展至今,在其社会内部,必然拥有产生于该民族社会之中的能够支撑其得以延续的文化元素。正是这些元素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有机组合,成就了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同时也构成了这个民族固有的民俗品质。木鼓作为产生该民族社会内部的极富代表的文化器物,无异于佤族民族品质关系密切。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原始祖先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阿佤人灵魂的居住地,于是成为万物繁衍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与神灵沟通,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郭锐.佤族木鼓的文化连接[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5(1).

[2]左永平.木鼓回归——佤族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木鼓佤族民族
云南沧源佤族木鼓音乐文化研究
我们的民族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多元民族
佤族木鼓舞溯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