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余杭区竹林有害生物工程治理回顾与展望

2018-03-04郑建国黄照岗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5期
关键词:余杭区竹笋竹林

郑建国,黄照岗

(杭州市余杭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浙江 杭州 311100)

杭州市余杭区是浙江省重点生产竹材、鲜笋的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全区竹子产品年产值达20多亿元,竹子产业已成为余杭区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林业支柱产业。但竹子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一直是余杭区竹子生产中最大的问题。为探求安全、有效的防治途经,实现竹子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自1998年开始余杭区将竹子病虫害治理列入工程项目,至今已实施4期。通过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竹林生长状况改善,竹子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大幅下降,没有发生由于有害生物危害而导致竹林成片死亡的现象,促进了竹林生态健康,使竹林丰产增收,达到了预期目标。作者从1998年开始,对全区竹子有害生物工程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就工程治理的有关经验和问题进行回顾和展望。

1 措施与成就

1.1 完善工程治理项目管理 竹林有害生物工程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设计、实施到验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行政、资金和技术的有力支撑,只有在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4期工程治理的连续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积累了竹林有害生物工程治理的经验。

1)完善理念。在指导方针上与时俱进,与国家大林业、大生态的总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最初的“综合防治”转变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技兴竹,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倡导森林健康新理念。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关注,工程治理注重长期控灾和生态修复。经过20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竹区广大干部群众逐渐接受了发展绿色产业、促进森林健康、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新理念。4期的工程治理使该理念由浅入深,不断发展。在技术上提高竹林自身抗御病虫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最终达到可持续控制目标。通过治理使竹区的竹林资源和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增加了直接经济收益,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发挥了作用。

2)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实现工程治理目标的关键。实施方案需要专家和技术部门研讨和反复论证,严格把关,如在第四期工程治理的准备阶段,制定了《杭州市余杭区竹子有害生物第四期工程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省林业厅《关于第四期浙江省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的批复》精神,确定了总体目标、技术措施、经济指标及进度要求,并制定了每一年度的实施计划。

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评化”的要求,制定年度竹子有害生物工程治理工作目标,由区林水局和财政局联合发文下达项目计划任务,把项目建设内容与具体任务落实到各镇乡人员、时间节点和各实施地段。充分发挥各地的林业技术服务机构、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生产加工企业的作用,将项目的建设任务结合起来,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根据《浙江省竹虫工程治理技术规程》,结合余杭区竹子有害生物多年的发生情况,制定了工程治理的技术指标:

①将治理区竹子有害生物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成灾率控制在0.2%以内,毛竹因有害生物而死竹控制在0.1%以内。

②使治理区主要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竹子有害生物防治率90%以上。

③使常灾区主要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有较大幅度下降,有害生物危害损失由经常性的25%~30%控制到5%左右。

工程治理区包括百丈、鸬鸟、黄湖、径山、瓶窑、中泰、余杭和良渚镇街道共8个单位,治理区竹林面积21 346.67 hm2,占全区竹林面积的94.5%。其中,毛竹林面积13 246.67 hm2,占全区毛竹林面积的96.25%。对工程治理区进行总体调查设计,从林种结构、立地条件、植被状况、气候变化、竹林经营水平、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状况、消长规律以及危害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将治理区划分为常发区(每年都有发生,且规模较大,常有死树的情况)、偶发区(虽有发生,但发生频次和规模相对较低,偶有死树情况发生)和安全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轻微,基本无死树)3种不同发生类型[1],并分类施策。

在安全区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提高竹林的生长势和抗病虫能力;在偶发区加大监测预警力度,一旦发现有害生物发生的苗头,坚决采取果断措施,把灾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在常发区则要在准确预警的前提下,采取各种配套技术,包括灯光诱杀,天敌释放、绿色农药防治等措施,达到有效控制,尽可能不损害生态环境。由于余杭区拥有杭州湾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因而竹子有害生物种类多[2],发生频繁,如竹螟、卵圆蝽Hippotiscusdorsalis、竹象虫、竹舟蛾、竹笋夜蛾、竹瘿蜂、毛竹枯梢病、丛枝病、杆绣病等等竹子有害生物,在历史上曾给余杭区竹林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工程治理重点对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对竹子生产影响较大的有害生物;二是对生活史比较清楚,防治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害生物。因此,余杭区确定工程重点治理对象是卵圆蝽和竹螟,其次是竹象虫,以及趋于上升趋势的竹笋夜蛾和新发生的危害苦竹害虫黑竹缘蝽Notobitusmeleagris(Fabricius)。工程治理的重点区域是常发区。常年的治理使这些地区逐渐积累了一些控制竹类有害生物危害的经验。同时,由于竹产业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群众也有防治意愿,因此工程治理易于组织,也切实可行。

1.2 提高科技含量 制定科学实用的实施方案只是实施工程治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参与工程治理的干部群众掌握科学治理对策和治理方法。为此对工程治理区的乡镇、村林业干部及竹笋生产栽培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区森防站专家及受邀教授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述竹子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农药安全使用以及无公害农药选择使用、竹子培育管理和丰产技术等知识。共举办培训班24期,参加培训人员1 270多人,为工程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发放《竹子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机竹笋及毛竹丰产培育技术》等技术资料1 500余份。

对主要有害生物的精准预报和科学防治是贯穿工程治理始终的两个方面。

1)提高监测预报精准度。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开展监测预报工作。采取仪器设备加人工调查的方式,应用国家级竹虫测报点自动测报灯,观测竹螟发生情况。每年从4月中下旬开始点灯观测竹螟,到9月底进行系统观测,结合重点监控区竹螟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发布竹螟虫情和防治信息。在百丈测报点对竹象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做好防治指导工作。在主产区径山镇设立了笋用竹害虫竹笋夜蛾监测点,针对竹笋反季栽培和常规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竹笋夜蛾危害竹笋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调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指导林农及时开展防治。对黑竹缘蝽的预测预报主要是开展越冬代的监测调查,每年4月20日起,设立观察点,及时掌握苦竹黑竹缘蝽的发生和危害特点,提供防治依据。

2)坚持分类施策。实施工程治理示范林(园区)建设,强化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工程治理共有区级示范林(园区)8个,实现示范林(园区)建设全覆盖,按示范林建设要求落实了各项管理措施。以营林技术为基础,提高竹林的生长势和抗病虫能力。2008年竹区遭遇严重的雪压冰冻灾害,大量竹子折断倒伏。工程治理区通过留养新竹,砍弱留强,优化立竹结构,削山垦覆,锄草施肥,加强清理抚育管理,保护天敌资源,最大限度减轻雪灾损失,清理加抚育降低了虫口密度和病害指数[3],改善竹林自然控制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年均完成综合营林技术工程治理面积13 173.33 hm2。

3)推进无公害治理。采用杀虫灯诱杀和绿色农药白僵菌防治,治理区新购杀虫灯260只,4年共悬挂杀虫灯1 194只(按每灯诱杀6.67 hm2计)。据统计,在每年5月至9月的诱杀期,每灯诱杀竹子害虫等成虫最多32.5 kg,最少5.1 kg,平均每灯诱5.75 kg,共诱杀各类害虫6 865.5 kg,预防治虫面积达7 963 hm2;共施放白僵菌剂6 650 kg,预防治虫面积达590.7 hm2。竹林预防和除治面积共达8 530.7 hm2。对卵圆蝽、竹象虫采取人工捕杀和绿色威雷农药喷雾;并引进笋尖套袋技术防治竹象虫危害面积13.3 hm2;对竹螟采取成虫灯诱和施放白僵菌剂防治幼虫;与相关公司签订防治协议书承包治虫,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烟剂防治203.6 hm2,并组织专业队完成防治364.7 hm2。为保护留养笋用竹林种竹笋,许多林农采纳预防除虫的积极预防措施[4],在4月中上旬对竹笋夜蛾幼虫用绿色威雷300倍液进行预防,在成虫期用杀虫灯诱杀,控制竹笋夜蛾的虫口密度。通过人工直接捕杀,绿色威雷农药喷雾,杀虫灯诱杀和施放白僵菌等综合防治措施,完成有效防治面积3 092.8 hm2,有效地控制了竹子害虫的发生危害。

1.3 工程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工程治理,竹林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共完成调查监测面积26 005.2 hm2(表1),监测覆盖率达100%;工程治理区共发生有害生物面积3 163.93 hm2,发生率3.7%,低于5%;完成防治面积3 090.8 hm2,防治率达97.7%,比前期治理提高3.3%,比工程治理前提高了30.7%。减轻了竹林有害生物灾害损失,中度以上发生面积减少1 789.13 hm2,无成灾面积。调查结果表明,毛竹零星死亡每年少于1.5万株,死竹率约0.05%,低于控制指标0.1%。主要害虫卵圆蝽、竹螟和竹象虫发生面积进一步下降,年均发生面积为349.9 hm2,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表1 第四期工程治理目标害虫发生与防治情况

工程治理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工程治理的实施,提高了生产管理人员技术能力,达到了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改善竹林生态环境和竹林的生产力,增加单位面积竹材和竹笋产量,治理区毛竹林已全部达到丰产水平,平均每公顷可挽回经济损失1 500元左右。按2010年现行价标准毛竹每株14元,毛笋每吨1 000元,鲜笋每公斤5.2元,苦竹每公顷中笛竹、大棚竹和小径竹平均每50公斤45元计算,根据第4期治理标准地调查结果,与治理前比较,按治理面积测算,平均每年可挽回:毛竹材、毛笋收入4 392.5万元;笋用竹林鲜笋收入7 189.78万元;苦竹材收入557.1万元;以上三项合计年挽回收入1.21亿元。扣除每公顷化肥农药及用工投入7 500元,实际每年挽回收入2 339.38万元,4期工程按项目计划年平均投入117.33万元比较,直接投入产出比超过1∶19.9。尚未计算虫害防治挽回经济损失,小年毛竹林的毛笋、毛梢毛料收入。同时,竹区环境质量提高,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招商引资产生积极影响,其间接效益更加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 存在问题

竹林有害生物工程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气候变化、植被改变、营林方式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对有害生物的发生产生影响[5],其中自然因素往往是突发的,而且难以控制,但人为因素还是可控的,在多年的工程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基层装备与技术力量薄弱。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专业测报防治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培养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没有3至5年的工作实践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目前由于轮岗的需要,有害生物防治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基层缺乏掌握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技能的人员,制约了工程治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另外,基层测报设备相对简单,防治设备简陋且不足,缺乏足够的药剂、药械储备,一旦竹林突发生物灾害,一些防治工作不能按要求完成或难以开展。

2)竹林分散经营不利于有害生物防治。目前竹林生产经营仍以个人从业为主体,规模小,不但经济效益相对低下,也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主要表现在防治工作推行有难度,有时各持己见,难以形成合力。有害生物发生是自然现象,本身没有人为边界,所以防治工作必须从全局考虑,破除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思想,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竹林规模经营有利于植保专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开展承包治虫,对于确保农药使用安全,提高治虫效果和防治质量也大有益处。

3)树种单一诱发生物灾害。由于竹子经济价值高,易于扩繁,使得近年来余杭区竹林面积大幅提升,且多为纯林,一旦发生竹子有害生物,传播速度快,发生面积大。纯林有利于竹类有害生物的传播和危害,这在竹类有害生物大发生的年份更加明显。

4)竹林有害生物治理创新不足。在竹林有害生物防治上,生产人员只注重对发生病虫的防治,不够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3 改进措施

此次工程治理没有使用对环境有损害的化学农药,采用营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制剂进行人工竹林干预,目的是促进竹林对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达到生态平衡,要做好每一期的工程治理,除了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外,还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1)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竹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工作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充实起来,工程治理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加强基层的防治能力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乡镇级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辨识有害生物,以实现早发现早防治。同时,尽可能保持专业人员的稳定,在人员调转时要做好工作交接。二是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药剂药械库建设,制订竹类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大面积发生,能够及时应急处理,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被动局面。

2)提高有害生物监测技术水平。监测预报是防治的基础,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地制宜做好区级测报点工作,加大基层监测点基础建设,充实监测人员,增加经费保障。加强基层人员森防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推广应用测报防治的新技术,如林业有害生物野外数据采集仪,远程监控自动虫情测报灯,无人机航拍监测等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优化技术创新手段。在新形势下大力推广向社会技术机构购买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检疫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不断提高防控能力。

3)推进竹林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加快竹林产业化,对现行分包到户的竹林可通过转包、租赁等形式,采取建立基地(园区、公司)+农户或股份合作的方式,把竹农、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连在一起,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统一生产和管理,有利于推广防治有害生物先进技术。适度改变毛竹林的经营方式,增加毛竹“三笋”林的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创新防治方式,提高治理水平。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要从发展的理念创新防治方式,走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如引进专业治虫公司或防治机构进行承包治虫;引入无人机喷药防治等技术。在重要生态区域,如有条件可尝试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保险,采用保险费由政府主要承担,生产经营者次要承担的森林保险理赔方式,从而减少农药使用,提高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5)增加非竹子树种,提高抵抗生物灾害能力。在竹林中提高其他树种的比重,并扩大竹林生态林。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时期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加大森林抚育、林相改造力度,增加非盈利树种比例,有利于增强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升竹林的健康水平。

6)加强工程治理的跟踪管理。及时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使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安全使用。

猜你喜欢

余杭区竹笋竹林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寻访竹林隐士
竹笋
竹笋
竹林野炊
新龟兔赛跑
能喝到几瓶可乐?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