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空银行股错了吗

2018-03-03宋奕青

中国经济信息 2018年3期
关键词:活跃股浦发银行快报

宋奕青

银行板块正在经历一轮估值重构,迎来近年来最大的一波行情。

“不良率普遍下降对银行业来说是大利好,这意味着资产质量明显提升,降低市场风险。”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称。据截至目前披露的数据显示,除了浦发银行外,其他银行2017年年报不良率均出现下降,而且盈利能力开始改善。

净利润全部实现正增长

截至1月29日,已经有13家上市银行发布业绩快报,合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超过2300亿元,不良率普降。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13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各自的2017年业绩快报,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635.17亿元,相比2016年6581.36亿元,上升了0.82%。有9家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不过,盈利却明显好转,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22.90亿元,同比增加了8.58%。13家银行年度净利润全部实现正增长,且有9家银行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长率。

在盈利规模方面,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以及江苏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均超过100亿元,其中,招商银行达到701.5亿元,同比增长13%。兴业银行净利润573.71亿元,同比增长6.54%。浦发银行虽然净利润规模也达到542.4亿元,但同比增幅只有2.15%,为13家银行中盈利增速最低的个股。

而在资产质量方面,上市银行业绩快报显示,2017年以来开始逐步向好。江阴银行截至去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39%,较去年年初下降了0.02个百分点。此外,除了浦发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2%以下,且较去年年初均有不同程的下降。

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特别是城商行的净利润增速表现一直亮眼,而从已公布的业绩快报来看这一情况在去年依旧。常熟银行2017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2.67亿元,增幅21.71%,居所有已披露业绩快报的银行之首。杭州银行、吴江银行、无锡银行、江苏银行和张家港也成功实现净利润增速两位数增长,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5.57亿元、7.31亿元、10.01亿元、118.75亿元和7.63亿元,同比增长13.33%、12.46%、12.13%、11.91%和10.74%。

看空银行股是不是错误

截至2018年1月24日,自2016年3月以来银行板块上涨44.78%,同期Wind全A指数上涨36.35%;2018年1月以来银行板块上涨14.19%,同期Wind全A指数上涨5.19%。其中工行、建行、招行等均创下历史新高。

银行板块的表现让资金纷纷扰扰抢着去“抱大腿”。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估值水平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但是有时低市盈率是假象,如果中国银行业内部有大量的没有被揭示出的坏账,一旦坏账爆发,中国银行业业绩衰退50%甚至70%,这时低市盈率就会突然增高。事实上投资界恰恰认为,中国银行业包含巨大的坏账,坏账一旦爆发银行业业绩将大幅下滑,然后银行股的市盈率就自然上去了。

此前看多银行股的共识大多聚焦于低估值的驱动,整体PB不到1.5倍。但从估值角度观察, 2002年12月、2005年6月、2012年10月银行股PB分别触及4倍、2倍以及1倍,2014年1月再破1倍底仍继续下探,相对历史估值较低并不能成为进攻的理由,更多的反应历史条件下的合理估价。

其实,2018年银行的驱动核心不是低估值而是业绩。从历史表现来看,当宏观环境呈现通胀与利率双升格局时,银行净息差上升,银行股均呈现较大的股价弹性。从中观来看,2018消费品通胀的上升有利于利润结构从上游资源部门向中下游转移,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游制造业资产周转与中游利息保障倍数上升,这一变化暗示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望进一步改善。边际改善较大且去杠杆影响较小的大行将继续收益。

而目前,银行股的上涨则主要是资金比较难找到安全的资产可以购买,中小创由于乐视等事件,在市场上失去了信用,大盘蓝筹去年一年涨幅已经过高,银行股至少从目前来看,估值很低,去年一年实行的供给侧改革,导致银行不良增速下降,有些还是不良资产负增长,尽管出现广发银行和浦发银行那样的恶性造假事件,但是市场无视这些劣迹,银行股价节节攀升。

不过银行股上涨更为根本的是,由于通胀预期回升,美元持续下跌,引发大宗商品上涨从而带动国内物价的上涨,利率必然跟随,银行利差扩大,市场对未来银行股的业绩充满期待。但是,如果银行利率上涨,资金成本提高,对脆弱的经济复苏将会是一个雪上加霜的结果。所以中国A股银行股大涨,并不全是好消息,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从一片欢呼声中看出隐忧。

港股北上布局银行股

今年新年伊始,港股资金就已经北上布局银行股,其主要是国有大行;而此前的去年12月份,港股资金的主流还是在净卖出银行股。

如果对比沪股通以及港股通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的数据可以发现,港股北上资金对于A股银行股的态度可谓“急转弯”。去年年末,互联互通市场的南下内地资金更倾向于买入银行H股,而港股资金则多数选择了卖出。

今年1月份伊始,港股资金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转弯:从卖出为主转向净买入,而A股资金对于银行H股的态度并未大幅改变,仍是频频通过净买入的方式将中资银行H股推上十大成交活跃股。

从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2日)起,银行股亮相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的频次明显增加,而且买入金额远高于卖出金额。当日,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分列十大成交活跃股第3位、第4位、第7位。招商銀行买入1.46亿元,卖出0.63亿元;建设银行买入买入1.56亿元,卖出0.5亿元;工商银行买入1.15亿元,卖出0.65亿元。类似的情况在今年1月份已经进行的的19个交易日共出现了11次,在2018年第一周更是连续出现,且净买入的主要对象是四大国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跃股浦发银行快报
星球快报
星球快报
星球快报
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不良仍待出清
“零不良率”!浦发银行真敢干啊